共谱新时代文学数字化发展新篇章 ——写在《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发布之际
4月28日,全国首个《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项凝聚着各方集体智慧的成果,既是中国作协和文学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文学界与科技界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作协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下实施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尝试,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动能。
这是主动应对挑战,破解发展难题,构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破冰之举”。长期以来,我国文学数据领域国家、行业标准“无标可依”,数据建设“不系统”、数据管理“不规范”、数据应用“不充分”等现实问题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的发布恰逢其时。该标准规定了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的基本要求,以及文学数据分类与描述、采集、存储、交换、分析、应用、安全的总体要求,不仅填补了行业规范空白,满足了社会创新需求,为文学创作、研究、传播搭建起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而且开辟了文学数据标准化新赛道,打响了文学专项标准化工作的“第一枪”,为今后推动文学数据实现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管理和应用提供了明确指引,有助于构建与数字文明相适应的文学发展新格局,推动新时代文学事业在数字化浪潮中蓬勃发展。
这是探索发展新路径,打造文学新形态,将文学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破题之举”。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数据的标准化管理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它是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也是一项事关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团体标准的确立,规范和统一了全国文学数据的底层逻辑,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同时基于标准内容可复制、可推广、可实施,将实现“一地开发、全国共享”,降低其他地区文学数字化的建设成本和创新门槛,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内文学数据交互交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浙江文学馆共建的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平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首个文学数字化应用展厅、全国首个文学智能体、文学“馆际通”平台等已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初见成效,得到了各方认可和好评。而此次标准的制定,正是将这些探索成果上升为更具普遍意义的实践经验,并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各类文学场馆乃至整个文学事业,有力推动文学数据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当文学数据的“毛细血管”与数字中国的“主动脉”全面贯通,定能催生更多跨领域、跨媒介的文学新形态,充分发挥文学资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这是夯实文学基础性地位,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创新之举”。团体标准的发布,是中国作协和文学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迈出的实质性、开拓性一步,是文学界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战略方向的生动写照,更是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引领性、标识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团体标准专业性要求高、规范化程度高,文学数据标准化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全方位、各环节用好该标准,以网络建设、管理和运用能力的提升,释放文学的“广谱”能量,让文学真正成为各类艺术的母体、文化创造的基础。要紧跟数字化时代步伐,建立文学和科技相融相促的有效机制,构建文学数据生态共同体,促进文学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要加强国际文学数据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文学数据治理,提升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扩大中国文学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的影响力。
以《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的发布为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文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当文化繁荣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新时代文学必将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跨越、谱写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