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盏”和“槐叶冷淘”
汉坑村,是珠海市斗门区黄杨山畔一座偏僻的乡村。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汉坑村多次出现五代同堂,于是清廷先后授予“升平应瑞”“流芳百世”两座牌坊。可惜的是,两座牌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如今,“升平应瑞”牌坊已获得重建。“新建的牌坊十分盏哦!”曾参加汉坑村建村280周年的客家村民呼朋唤友,聚集牌坊下拍照留念。
“十分盏”,在广东梅州、河源,还有珠海斗门的客家人,有时在应酬环节会用到这个词汇,来夸赞一些美好事物。写这篇文章时,笔者专程联系了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会长林先富,据其介绍,四川的客家人也会用这个词。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罗湾村的罗大杰也告诉笔者,他们村是清乾隆、嘉庆年间从广东长乐搬过去的,全村罗氏客家人居住已有十代了,平时也会说“十分盏”这个词。
翻翻古诗词,“十分盏”这个词曾出现在北宋苏东坡的《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里,诗中有一句“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常有人将前句翻译成“用使君的垂莲盏,痛饮一番”。这个解释初看有点牵强,但仔细想来,“垂莲盏”应该是宋代官宦人家使用的杯子,东坡老用“十分”,是形容“痛饮”时的心情吧。与此同时,略有遗憾的是,在《客家话字典》中,“十分盏”这个词被录为“十分赞”,在广东各地,“赞”与“盏”字音可是略有差异。
提到了“十分盏”,还不能不提苏东坡在上述诗的标题写到的“槐叶冷淘”。
槐叶冷淘是源自唐代的美食,以槐芽、槐叶之汁和面切成饼、条、丝等形状,煮熟后放在冰窖或井水中冷贮。唐代诗圣杜甫有首《槐叶冷淘》,提到“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而苏东坡写《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时,年近六旬,刚被贬谪到惠州,因“罪恶滔天”,新朋旧友避之不及,而款待他的詹使君即是时任惠州知州的詹范,他冒着被人举报风险,把“罪臣”苏东坡奉为“上宾”,“待以殊礼”。
“十分盏”这个词汇,在粤、川、秦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流传,可谓千年未失传。而让人疑惑的是,苏东坡诗中提到的惠州“槐叶冷淘”为什么就失传了呢?这也成为一个让文化人和美食家纳闷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