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四耐亭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陆春祥  2025年04月26日09:46

暮色渐浓,洇过赣南的丘陵,宁都县石上镇的江背村浸在古樟的幽香里。这座始建于唐末的客家古村,至今仍守着二十余栋明清大屋与十一座祠堂。村口的慈恩阁兀自挺立,高六层,风格别致。六重飞檐切割着暮光,檐角铜铃轻吟着四百年前的孝道——曾氏一族为母建阁的故事,在青砖缝里流淌。

慈恩阁旁,有一座六角六柱菱形石亭,像极了方外的隐士。亭阁朝东,上书“四耐亭”,亭柱已有些斑驳,左右刻有一副对联:“耐冷耐苦立根本,耐劳耐闲做栋梁。”虽无落款题名,却自蕴乾坤气象。我驻足良久,思绪万千。“四耐”二字,仿佛蓄藏着无穷的力量,引人深思。

曾国藩与黄廷瓒都是岳麓书院的学生,黄廷瓒读书认真刻苦,做人率真,官场上却屡屡受挫,弄得生活无着落,在他特别困苦的时候,写信给老同学求援。曾国藩回信劝慰,越是艰难,越是修炼人生的好时机,并提出了“四耐”之道:“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曾文正公全集·答黄廷瓒》)

“耐”本义为“剃须发之轻刑”,即古代髡刑(剃去鬓发或胡须)的简化版,因不剃全发,故称“耐刑”。“耐刑”是对身体带有轻微羞辱性的惩罚,故“耐”引申出“承受耻辱、隐忍”的含义。今天我们提到这个字,多是指忍受、容忍,经得起,受得住。耐,就是要和急躁浮泛作抗争,虚壹而静,虚心、专一、内心镇定,从而到达宁静的彼岸。“四耐”,看似简单,其实每个字皆有深意。

曾国藩的“四耐”,提到四种情境、四种遭遇,大概率不会同时落到一个人身上,但其中的某一项,则难免会降临在你周围。比如“苦”,几乎成大业者,都会受到各种困苦的磨难,但他们都凭借顽强的意志熬挺着。赣南红军的旧事恰成“耐苦”的注脚:在宁都县的红一方面军总后方医院旧址,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草灰敷伤、竹镊取弹的艰难。在这里,医者以耐苦为甲,伤员以耐痛为刃,硬是在缺医少药中劈出一条生路。这般耐性,何尝不是另一种锋刃?对红军来说,耐苦,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灵的磨砺。他们在苦难中成长,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曾文正公这“四耐”的本义,是教官场之人如何做官的。古代的一些官员也确实将其当作官箴。它概括起来就是简单的四句话:坐得冷板凳,吃得苦万般,忍得千般劳,扛住诸种闲。如此,则有可能在古代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员。

换个角度,“四耐”对普通人的成长及修为也有启示作用。我们都将这四种境遇当作是对人生的考验,其实,将其看作是人生的“诱惑”也未尝不可。冷、苦、劳、闲就如暗伏的毒蛇一样,随时躺在草丛里盯着你,瞅准任何一个机会下手。如果有“四耐”挡着,或许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四耐亭前,我徘徊再三,脑子又延伸出曾国藩的第五个“耐”——“耐烦”。曾国藩将“耐烦”当作座右铭,其实,它是明代嘉靖年间户部尚书耿定向的名言。耿尚书曾这样告诫向他求教的某县令:历代做官的名言中,都没有说到“耐烦”,而我认为,“耐烦”却在廉洁之上,做官要廉,是本分,而“耐烦”了,就会虽烦而不厌其烦,做事会成功。

沈从文也将“耐烦”作为自己的戒律。不过,他将“耐烦”的意义发展延伸为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他这样解释:北方话叫发狠,我们家乡话叫“耐烦”,要扎扎实实把基本功练好,不要想一蹴而就。这里的“耐烦”,意思偏重于做事不怕麻烦、持之以恒。综观沈从文的一生,他真是“耐烦”的践行者。不说他的文学成就,单单是他的服饰研究,也达到了前人少有的高度。但是,有多少人能耐得住这个“烦”呢?

倡导生活禅的星云大师,面对他的信众,不厌其烦讲要“耐烦”。他用彼得因懒于弯腰捡马蹄铁,而后为了拣耶稣掉下的樱桃多次弯腰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生活中,等人、交友、听话、处众、学习、成熟,都要“耐烦”;生病、守信、工作、家事、孝亲、人情,更要“耐烦”。“耐烦”做人,才能把人做好。

于是,我们就可以将“耐烦”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拓展,比如,修养,度量,善于倾听和沟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观照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对方。或者,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离开四耐亭,江背村已完全笼罩在暮色之中,忽觉这“四耐”亦恰似那客家的围屋:冷为石基,苦作土墙,劳是梁木,闲乃天井。四壁合围处,自有一方清明天地。

一阵晚风拂过,慈恩阁檐角铜铃又送来清音,原来那“耐”字千般锤炼,它的智慧,它的力量,终究要落在这日日炊烟里。如此想着,心中这“耐”字就愈发明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