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器轰鸣间,人是永恒的主题 “乌金淬炼凤凰魂——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交流会”在唐山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5年04月23日14:06

背靠开滦煤矿147年的乌金奔涌,唐山生成了一片镌刻着钢铁意志与涅槃精神的大地,一片浸染着工业文明血脉的热土。4月21日,谷雨节气刚过,春意盎然,万物生长,中国作协第三届全民阅读季“乌金淬炼凤凰魂——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交流会”在唐山开滦博物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关仁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包宏烈,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振儒,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青英,唐山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袁宁,开滦集团党委副书记张雨良,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东篱,开滦博物馆馆长王立新出席交流会。

包宏烈在主持中谈到,工业题材文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重量,是精神的觉醒和文明的传承。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其厚重的工业遗产与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矿藏。如何用优美的文字唤醒沉睡的厂房,用精彩的故事点燃冰冷的齿轮,用日常的诗性照亮黝黑的巷道?如何让工业叙事超越“生产场景”的表象,直抵劳动者心灵深处的光芒?本次交流会就是要以文学为纽带,将工业与文化两者熔铸一体,聚焦“挖掘唐山工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这既是对唐山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唐山未来的炽热叩问。

王振儒在致辞中表示,一百多年前,开平煤矿(开滦煤矿前身)投产,唐山便用这“黑色的黄金”哺育了刚刚诞生的中国近代工业。进入新时代,唐山加快绿色转型,产业升级,赢得了“钢铁雄城”“北方港城”“机械制造之城”的美誉。工业文学作品历来与国家命运、民族尊严、时代变迁等宏大主题密切相关,繁忙的工厂、轰鸣的机器、奔涌的铁流、飞驰的列车,吸引着广大工业文学作家热情的书写。热切期望根植河北的工业题材创作,用更多优秀作品,反映河北大地的时代巨变,讲好奋进发展的精彩故事。

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其“钢铁脊梁”和“特别能战斗”精神无疑对构建新时期工业文学谱系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开滦煤矿、唐山机车厂、启新水泥厂等,既是工业资源,又是文化遗产,那么,文学创作该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叙事转化?白庚胜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在山西长治的煤矿考察时,很多工人告诉他,以前大家进煤矿都是只争朝夕,为国家奉献能源。他相信当年唐山的工人也是怀抱着同样的心情不懈奋斗。今天,工业产业格局在不断发展变化,但这种战斗的、奋斗的精神是不变的,值得作家书写和刻画。

作为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关仁山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他的长篇小说《麦河》以乡土文学的形式,深入探讨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而《唐山绝恋》则是一部展现工业家族命运的史诗性作品。关仁山认为,面对唐山“钢城煤海”的工业景观,作家要在冰冷、硬核的工业书写中融入地域的人文温情,实现诗意化的表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拥有一颗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的真诚之心;其次是不断追求创新。唐山本身就是一片勇于创新的土地,在新时代完成了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唐山港的崛起不仅代表着海洋工业的兴起,也标志着这座城市从“乌金色的文明”迈向“蓝色的文明”。关仁山表示,这种不屈不挠、不断前行的精神,是“开滦精神”的延续,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同样提醒着作家要不断创新叙事方式,持续刷新对现实的观察与表达。

身为报告文学作家,徐剑多年来始终活跃在书写“国之大者”的第一线。他投入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以文学性讲述追踪国家发展的潮流与时代的脉动。在他看来,工业题材的写作容易陷入一种惯性——沉迷于宏大叙事、灾难叙事或工业生产的恢弘画面。然而,经过长期深入的实地采访和观察,他意识到,技术和产业始终在更新迭代,技术美学也在不断演变。因此,作家应当将视角从“机器轰鸣”的宏大背景转向具体的人物,作品应“贴着人物写”,将重点落在小人物身上,深入刻画他们的情感、挣扎、牺牲与爱恨,从而传达更真实、更有温度的时代故事。

与唐山一样,山西也是因煤而兴。来自山西的作家葛水平,曾创作过多篇以煤矿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她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应以人为本,专注于细节的呈现,真正写出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温度。她回忆起自己对一位煤矿工人的采访经历:他吃住都在井下,生活极其艰苦,把攒下的钱藏在一双双破旧的鞋子里,妻子不知情,将鞋子当作垃圾扔掉了。夫妻俩最终在垃圾堆中找回了那双鞋——可想而知,那鞋子有多么破烂以至于没有人会注意到。后来,这位矿工被评为劳模,要到省城发表演讲,他在麦地里练习了半个月。正式演讲时,他每讲完一段话就重重跺一下脚——他说要把心里的“怕”给跺掉。葛水平说,这样一个在井下谋生存的工人,就是生动的存在。生动,取决于人与生活、成长、工作的真实关系。那些带着缺点的人物,反而最具魅力。她认为,小说应寻找这样的素材,将宏大的叙述作为时代背景,通过挖掘人物的性格、形象与命运,让个体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刘玉栋的老家在山东庆云县,濒临渤海滩涂,在地理位置上与南临渤海的唐山非常相似,谈到工业题材的创作,他坦露,自己其实就是从工厂走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国营化工厂待了整整五年,后来工厂改制,工友们内心经历巨大的波折,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这一段经历后来被他书写下来。他谈到,改革开放之后,作家一直未曾缺席工业题材创作,持续有代表作出现。他举例自己观察到的不同时代作品里的“厂长”形象,从蒋子龙笔下的“乔厂长”到双雪涛《跷跷板》里的刘庆革,“厂长”形象的变迁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作家要不断寻找新的写作资源,新的写作的可能性,关注当下现实,紧贴时代。”刘玉栋说,“在后工业时代,我们要发掘出展现新时代风貌的新人形象。写好、写透人心,人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