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学》2025年第4期|陈仓:喂养石头
陈仓,70后诗人、小说家,陕西丹凤县人。出版长篇小说《后土寺》《止痛药》《浮生》,长篇散文《预言家》《动物忧伤》,长诗《醒神》,小说集《地下三尺》《再见白素贞》等二十余部。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第六届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大奖、第九届中国长诗奖,中、长篇小说多次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年度好小说。
我写过很多有关石头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外星人早就登陆人间/它们的家遍布大地/而且在眼前不停地旋转/只不过我们看不懂它的心思/光线是它的语言与歌声/恰恰我们不能发光/你看看那块石头/它唠叨个没完没了/而我们总以为它在沉默。”
世界上最普遍的恐怕就是石头,差异最小的也是石头,大洋内外有,山里城里也有,而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石头,似乎成了大家共同的语言,它们像一台时光刻录机,默默地记录着人类的一举一动。
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是要捡石头的。比如,这次山西忻州之行,我不是在捡石头就是在捡石头的路上度过的。捡着捡着,我突然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石头,忻州的石头和其他地方的石头并不一样。
透过忻州的每一块石头,像透过一面镜子,我一眼就能看穿几亿几十亿年前的时光,甚至还能听到这片大地上的人们住在石头里说话。
1.周遍远闻
我们到达五台山的时候是黄昏时分。五台山属于忻州,传说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所以又叫紫府山。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相传她来中国定居以后,最早就在五台山说法讲经。我放好行李便出了门。自行出门,当然是想随意溜达溜达,在这种“脱轨”的状态下,往往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关键是有机会去捡石头。
好石头是河水养大的,或者说河是好石头的故乡,经过风吹雨打漂泊流浪,好石头就会回到故乡,所以按照我的经验,捡石头最好的去处是河边。酒店门前就有一条小河,水不旺,甚至几近干涸,河滩却比较宽阔,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石头,像一群饥饿的嗷嗷待哺的孩子。
晚霞烧红了群山,大朵大朵的乌云镶上了金边。我跳下了河滩,摸着一个个或大或小或仰或卧的石头,像慈爱地摸着自己儿子的头。对,这次采风,儿子正好放假,我便把他带在了身边。
儿子在岸上激动地问,爸爸,有好石头吗?我指着面前一块巨石说,当然有,这一块就是!你看看像什么?儿子说,像鼓,不过太大了吧?
暮色越来越浓,已经看不清石头的质地和花纹,只能看到石头浩浩荡荡的轮廓。我顺着河道走了一段,便回到了岸上。我捡石头,不是奔着奇石也不是奔着玉石而去的,我只是想捡一个石头作为纪念。
返回的时候,路边一个孤零零的小摊引起了我的注意。摊主是一个干瘦的男人,他的面前是一辆手推车,车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他和我们常见的小贩不同,没有任何吆喝,没有任何推销,而是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他的目光湿润、透明而委婉。有一位师父曾经告诉我,这样的眼睛通向的是干净的心灵。我估计他并不是职业的小贩,而是附近的山民,趁着农闲时节出来赚一点外快而已。
我的眼睛落在一个“老碗”身上。我问摊主,这是什么?他说叫磬,是纯铜的。我看着它在暮色中泛着光,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想到了海子《亚洲铜》中的几句诗:“亚洲铜 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亚洲铜 亚洲铜/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作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时间是七夕前后,一轮蛾眉月真像一只白鞋子,挂在五台山的天空。我仰头瞥了月亮一眼,然后又盯着铜磬看了又看,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十八九年前吧,我在报纸上创办了一个慈善栏目“爱心档案”。有一天收到了一位读者来信,说她在忻州市静乐县婆娑乡支教,那里的学生特别艰苦,需要爱心帮助。我就发起了一场捐助活动,没有想到上海的爱心人士特别多,几天时间,市民捐助的书包、文具、衣服就堆成了山,而且还有不少的现金。
我们雇了一辆大卡车,我亲自带队运往忻州。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把上海人暖暖的爱心送到了大山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出发前的那天晚上,有一位在北大荒支过边的老干部,捐来了一台手风琴,还拉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我们送行,那首浪漫的乐曲在灯火阑珊的大上海回响着。
从婆娑村返回的时候,我们在太原住了一夜。那同样是一个黄昏,我独自走出酒店,在一条巷子里转了转,然后钻进了一家古玩店。我看到一个黄色的“老碗”,便好奇地问那是干什么的。店主说,也算是一种乐器,不需要演奏就能发声。
店主便拿起一根铁棍,贴着碗口轻轻地搅了两圈,“老碗”便发出了悠远而绵长的声音。那声音穿透墙壁,穿透大街,穿透了人的骨头和心胸。我一直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是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只觉得这种声音有一股魔力,人一听顿时就会安静、纯净下来,甚至可以随着声音从尘世中撤离。
我决定把这个“老碗”买下来,但是店主开价600块,通过讨价还价,最后降到了300块。当时,一碗面条才两三块钱,300块不是小数目,我掂量再三还是忍痛割爱了。心想,不就一个“老碗”吗?以后肯定能碰到的。
离开太原以后,我经常上网店搜索,无数次地去商店寻找。前些年认识了太原的一位朋友,还专门委托他帮忙寻找此物,可是我已经忘记那家古玩店位于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这个“老碗”真实的名称。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每到一个地方,除了去捡石头之外,还养成了逛古玩店的习惯,并形成了一个购物原则,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拿下。可惜的是,各种各样的东西淘了不少,并没有找到那个可以发音的“老碗”。
直到如今,那种声音还在冲击着我的心灵,像是一场洁白无垠的大雪敲打着我的窗户。我没有想到,时隔这么多年之后,竟然在五台山再次相遇,而且才知道它的名字叫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捡到心仪的石头是一种缘分,遇到自己心爱之物也是一种缘份分。
我拿起这只磬,端详着,它的内部雕刻着五只蝙蝠,寓意为“五福临门”,外部雕刻着100个不同写法的“寿”字。不等我再问摊主,他已经左手托着磬,右手拿起一根降龙木,轻轻地敲打了几下。
我问,不是贴着碗口搅吗?他说,敲打的声音更好听。这只磬,摊主开价500块,最后以300块成交。我已经不记得当年错失的那只磬是什么样子,如今以当年的300块价格失而复得,似乎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为了报答摊主,我又买了一个银茶壶和一个铜茶罐。银茶壶的壶嘴是一只大象鼻子,壶身的造型像一座布达拉宫;铜茶罐底部印着“大明宣德”字样,上边雕刻着“清明上河图”,已经生出淡淡的铜锈和一层光滑的包浆。
儿子很起劲,先是上网查了查,告诉我银器的鉴别方法有十几种,常用的有看颜色、听声音、掂重量,最方便的还是用火烧,纯银的越烧越白,纯度不高的一烧就会变成黑色或者其他颜色。儿子平时练书法,对于铜茶罐,他指着“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告诉我,其中的“图”字好像不是繁体,所以这个铜茶罐有可能不是老东西。
我就问儿子,我买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儿子说,是为了收藏。我问儿子,我会把收藏的这些东西卖掉吗?儿子说,不会。我说,我百年之后,这些东西是要留给你的,你会把它们卖掉吗?儿子说,也不会。
我说,这就对了,我们收藏这些东西,其实是为了欣赏,既然不会卖掉,是真是假有关系吗?比如这只磬吧,只要能发出好听的声音,是什么年代的有关系吗?儿子说,确实没有关系,我们就把它们当成真的好了。
夜深的时候,等儿子入睡了,我带着磬走出酒店,坐在酒店前边的河边,坐在浓浓的夜色中,坐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像一位僧人轻轻地敲打着。那直击心灵的声音再次响起,绕道群山,绕道众生,绕道远古,绕道满天的星辰,再次回到了我的体内。
夜宿五台山的那天晚上,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一座小小的寺庙,是透明的,透明得像是袅袅的香火,像是渺渺的钟声,像是一缕缕梵音,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
2.绕行万年
山西忻州行,不去雁门关是说不过去的。雁门关位于代县城北20公里,在此处自然是爬长城、击鼓鸣金、骑马射箭,体验一下英雄们“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那种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在下山的时候,我再次“脱轨”不走寻常路,而是拐进了老街背后的一户人家。他们正在翻盖房子,我本来想在工地上捡一块石头或者废弃的青砖蓝瓦,但是刚刚迈入大门,便被支在门下的一截树根吸引住了。
这是一棵槐树的根,凑近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槐花香。它一拃那么高,碗口那么粗,在活着的时候,树干就被剥掉了皮,所以树根的包皮是再生的,看上去酷似一只马蹄。主人用它来支着大门,是因为这东西在农村人眼里就是一块废物,烧柴都嫌太小,所以我没有打招呼就顺走了。
除此之外,雁门关一行无话,吃完了午饭我们继续向北,朝着宁武县的万年冰洞出发。听说下一站是万年冰洞,我是不以为然的。在很少下雪的南方,比如上海和广州,即使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也建了不少冰雪世界。
在这个反季生长的年代,春天的西瓜,冬季的草莓,小蜜蜂到处奔波四季不停地酿蜜,逆时令而行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人工打造一个“冰柜”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但是,真正来到了冰洞,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人家这里的冰不仅是天然的,而且在300万年前就形成了。其实,万年冰洞是一个山洞,位于宁武县城西50公里处的管涔山上,主峰是海拔2739米的芦芽山,属于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的发源地。
进入冰洞之前,虽然正值盛夏的高温天气,但是管理方依然要求穿着专用的防寒服。冰洞的入口不大,也十分隐蔽,被花花草草遮挡着。顺着台阶进入冰洞,顿时便是冰火两重天。空气的寒冷程度,让人误以为进入了冬天,甚至以为穿越到了哈尔滨。
我年前去过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那里的冰雕题材多是亭台楼阁、动物、人物,比如城堡、宫殿、宝塔,比如大象、老虎和熊猫,比如美女、英雄和天使。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冰雕也是处处可见,比如索菲亚广场,比如马迭尔酒店门前,比如火爆一时的红专早市,我看到的冰雕多数是冰灯、英雄人物和俄罗斯套娃。这些冰雕虽然也挺美的,但是似乎太现实了,甚至有些世俗,都不算绝美的艺术。
绝美的艺术不在于“像”,而在于“像又不像”,能够引起人的美妙想象和精神享受。我们进入万年冰洞,顺着台阶“上天入地”,犹如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桥非桥,柱非柱,窗非窗,帘非帘,花非花,树非树,人非人,佛非佛,不能说是栩栩如生,只能说是亦真亦幻。尤其是“人物”,刚刚还是窃窃私语,你稍微换了一个角度,又是若有所思;刚刚还是嫦娥奔月,你稍微走上几步,却是天女散花。
怎么说呢,哈尔滨的冰雕是能工巧匠的杰作,而冰洞里的冰雕却是鬼斧神工,一个是工艺品,雕刻着烟火人间,一个是自然山水画,描绘出了琼楼玉宇,花树人神,前世、今生和未来,都行云流水地融合在一起了。
其实,冰洞更像溶洞。我也去过很多溶洞,可以用“别有洞天”等词语来形容,但和冰洞相比,还是差了一些。溶洞由石头组成,是灰暗不明的,而冰洞由冰组成,完全是晶莹剔透的。我们走在里边,犹如走在珠雕玉砌的天宫神府,或者干脆像是被镶嵌在了一块玉中。
哈尔滨的冰雕只存在于寒冷的冬季,不长时间就会全部融化,每年又要重做一次。我十分好奇,冰洞里的冰会不会融化呢?跟随我们的导游说,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这里的冰不会融化,即使有微微的融化,也会不停地自我修复。
可以自我修复的东西都是活着的,是有生命力的,比如我们身上的伤口能够愈合,正是生命的可贵和价值。或者说,冰洞根本不是生命,而是一个神话一样的存在,像月亮上的那棵桂花树,吴刚挥舞着斧头永远也砍不倒它,原因是它自带着神奇的自愈功能。正因为如此,冰洞才会一直保持下来。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之所以叫“万年冰洞”,是经过中科院的科学家反复考证,对冰层里的物质进行检测,确定冰洞形成于冰川运动,至今已经300万年了。冰洞万年不化的秘诀,是因为它的构造比较特别,有人说像倒悬的大漏斗,有人说像挂在山体中的宝葫芦,而我觉得是一个堵住了喇叭口的萨克斯。
它的开口比较小,内外气流很难交换。主要还是在冬天的时候,外部气温零下30多度,冷气下沉就会进入冰洞,夏天热气上浮就无法进入冰洞。所以冰洞的温度始终保持在零度以下,有着冬暖夏凉的效果。
我伸手摸了摸,感觉这里的冰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冰不太相同。外面的冰皆由水冻结而成,水结成冰,冰再融化为水,水再冻结为冰,它们在不停地轮回中,免不了会落入风尘,沾染一些人间的习气。而冰洞里的冰,一生下来就是冰,从来没有水的经历,没有水的漂泊,没有水的流逝,没有水的沧桑,没有体会到人情冷暖,没有命运的起起落落,所以凉爽中带着纯净,坚毅中带着温润,并将继续以冰的形式存在下去,千年万年万万年。
万年冰洞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导游介绍,在宁武当地,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个牧童在芦芽山中放牛,有一天无意中闯入了一个神奇山洞,那是童话城堡一般的清凉世界。它像一个桃花源,与外边的世界不同,气温不冷不热,花树不开不败,食物不烂不腐,关键是时间都停止了。
牧童一时流连忘返,在里边无忧无虑地玩了好多天,直到他想家了,才走出洞山,把消息告诉了村里人。从此,大家在人世间耕种粮食、养牛养羊,然后把粮食和食物储存在冰洞里,遇到天寒地冻或者夏日炎炎,他们就躲进冰洞里享受生活,所以人人都长命百岁。
任何传说,或者说是神话,都是有现实基础的,都不是完全凭空捏造的,但传说又是如何变成现实的呢?网络上的版本说,宁武县有一个叫闫鹏的干部,平时喜欢旅游探险,当他听到有关冰洞的传说以后,决定去寻找那个神奇的世界。
闫鹏爬遍了芦芽山的大部分山头,终于在管涔山中找到了万年冰洞。闫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走到洞口附近感觉凉飕飕的,而且背阴的崖壁上挂满了冰花,深不见底的洞口更是冒出一丝丝的寒气。”闫鹏和朋友顺着洞口爬下去,拿着火把一照,一下子惊呆了,他们仿佛置身于仙境。
另外一个版本,是当地朋友告诉我的,说宁武县的领导想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便派人到处寻找旅游资源,才发现了传说中的冰洞,然后从中科院请来了科学家,经过广泛地考察和论证,最后建成了这样一个旅游胜景。相关资料显示,万年冰洞2005年被评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真正地造福了一方百姓。
几百万年前还没有神仙,冰洞里的冰就已经降临人间。据说,冰洞不远处还有一座“火山”,相距仅有200米之遥,翻过一个小山丘就到,只是不通公路而已。此“火山”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火山”,而是埋藏于地下的煤层发生自燃的现象,这在黑金遍地的山西并不罕见。
资料显示,世界上只有西伯利亚和南北极,才发现过小规模的冰洞。而宁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天气温最高可达38摄氏度,又和“火山”为邻,这不能说是“奇迹”,而应该说是一种天意。
从冰洞里出来,我恍惚以为自己从300万年前绕了一圈回来。
3.放生石头
原以为在万年冰洞捡不到石头应该是一个缺憾,不过,接下来的景点是悬空村,不但建在悬崖绝壁上,而且村子里的房子以及通往村子的小路,都是由石头建起来的,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石头村。关键是,这里的石头非同凡响,不仅弥补了我的缺憾,还填补了我石头收藏的空白。
悬空村同样位于管涔山中,离万年冰洞不远,十几公里。我们来到山脚下的时候,下了一阵若有若无的毛毛雨,再加上暮色山岚,远远地抬头望去,“挂”在半山腰的悬空村,就有了空中楼阁或者海市蜃楼一般恍惚而缥缈的美感。
上山的路是陡峭的,全部由石板铺成。这些石板除了形状不规则,厚度一样,表面平整而光滑,像是人造的。我一问,才知道是天然的,那带着一丝被岁月反复冲刷留下来的痕迹,也告诉我们这是一条古老的通道。
悬空村的房子都是依着地势而建,背靠着悬崖绝壁,面临着百丈深渊,门前有一条街道,都是由木柱支起来的,铺着宽厚的木板。走在上边,像走在栈桥上,会有轻微的颤抖,或者像坐着八抬大轿,能听到轻微的吱吱声。街道边是有栏杆的,凭栏俯视,无边的苍翠伏在脚下,其间是潺潺的流水;反身仰望,绵绵的云团就在头顶,太阳不时地露出羞涩的笑脸。在街道上漫步,时不时会有一些古藤老树,把它们的手脚从木板的缝隙中伸上来,顽皮地缠着你的脚,不让你淡然离去。
这些房子都是由石头和木材建成的,大多数有300年的历史,所以呈现出一层铁锈的颜色,透出一股浓浓的古意。我猜测,这里的居民当年把村子建在悬崖上,肯定不是为了看风景,或者在惊险中追求刺激,应该是为生活所迫。世界看似很大,往往很小很小,小得容不下那些卑微的人。
整个村子特别安静,街道上没有几个行人。我估计,如今的生活条件变好了,生存空间变大了,居民们应该已经搬迁了。但是再仔细一看,发现大多数人家的门都敞开着,还有一个茶室里,几个先到的朋友静静地喝着啤酒,吃着当地的小吃,透过窗子在欣赏着风景。
我像往常一样,走进了一户人家。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户人家别有洞天.大门里边是一个不大的院子,正面是三间瓦房,东边长着一棵沙果树,树上结上了黄黄的沙果,我顺手摘了两个尝了尝,脆脆的、酸酸的,吃完以后有一丝丝的甜从舌头下嘶嘶地冒了出来;院子西边拴着一条不大的黄狗,看到有陌生人进来,就骚动不安地挣扎着,但是它并没有叫,还欢实地摇着尾巴;院墙下边种着绿油油的韭菜和肥胖的萝卜,可以看出这片土地并不贫瘠。
呵,院墙!我的目光落在院墙上了,因为院墙是石头垒起来的,和上山时铺路的石头不太一样,中间夹杂着几块“奇石”。尤其是下边的菜园子里扔着一块大石头,它是金黄色的,上边镶嵌着许多贝壳一样的小化石。
我把它从地上拾了起来,用水冲了冲上边的泥土,然后高兴地问:“家里有人吗?”我喊了好几遍,才从家里走出了一对老夫妻。我压抑住内心的喜悦问:“这块石头多少钱?”大爷在大门口坐下来,一边抽烟一边风轻云淡地说:“不要钱,你拿走吧。”我说:“这怎么好意思,我给你买两包烟吧。”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农民真是与时俱进啊。我没有现金,没想到老太太返回房间,颤巍巍地拿出了手机,用她粗糙而苍老的手打开了收款码,让我给她扫了30块。
儿子发现我捡到了好石头,已经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了。他指着大门旁边说:“爸爸,这里还有两块呢。”哇!两块更大更好的“金包玉”就懒散地扔在房檐下边。我围着两块石头反复看了看,小一点的有小磨盘那么大,大一点的和大磨盘一样大,花纹和质地特别漂亮,中间镶嵌的小石头应该也是化石,竟然像红色的玛瑙一样。
大一点的石头,我搬都搬不动。没有办法,只好问大爷:“小一点的石头多少钱?”这次大妈开了口,说要120块。大爷比较大方,吐出一口烟,满不在乎地说:“你给70块吧。”
最后,我花费了100块钱,差不多就像捡的一样,得到了两块珍贵的化石。一块由朋友帮我带下了山,一块由我自己扛下了山。
当地的朋友介绍,悬空村在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带下山的两块石头应该是海底沉积的淤泥夹杂着海洋生物而形成的化石,这样的石头在太行山里和黄河两岸很多地方都有。下山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确实在路边垒起来的石墙中,走几步就会遇到这样的化石。
我后来称过,从悬空村扛下来的石头是18公斤。所以回到山下的时候,我浑身都湿透了,肩膀被压破了,腰也扭了,整整痛了半个月。但是,我特别开心,因为这块石头不仅仅是忻州之行的特别纪念,更承载了我对远古世界和岁月流逝的敬仰和记忆。
随后的两天,我们先去了河曲县的西口古渡,“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在难留”,唱的就是这个地方。我在西口古渡的黄河边捡到了一个石锤,有人从形状和光泽判断,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工具。最后去了偏关县,这是忻州之行的最后一站。我在老牛湾的石板路上也发现了很多海底化石,尤其在土地庙前看到一块黄色的石板,中间镶嵌着一条鱼,有一尺多长,是白色的,鱼骨、鱼眼、鱼唇都非常清晰。
朋友见我如痴如醉,就偷偷地告诉我,可以让当地的朋友帮我从地板中撬一块出来。但是我拒绝了,因为君子爱石,也得取之有道。比较有缘的是,在前往吃午饭的途中,我在菜地里捡到了一块石头,又是不同的味道:黄色的石头上密密麻麻地镶嵌着一颗颗蚕豆那么大的小石子,黄的、白的、红的、黑的,我拿着鉴别玉石的小手电一照,竟然颗颗都像珠玉一样发光。
从偏关县返回忻州市,有些朋友又去喝酒了,而我一步也不敢停留,赶紧联系快递公司,准备把石头运回上海。但是已经晚上9点多,快递员已经下班,我扫了一辆自行车,骑行了五六公里,先后找到了两家快递站,人家也下班了。
根据航空公司的规定,我和儿子每人可以托运20公斤的行李。10点多回到酒店,为了减轻行李的重量,我把不必要的东西,比如水果,都扔掉了,把必要的东西,比如电脑和衣服,装进随身携带的背包,把两个行李箱腾出来,专门用来装石头。
我用秤称了称,最大限度地装了40公斤的石头。令人惋惜的是,还剩下五个石头没有办法带走。我看着剩下的石头,像看着即将被抛弃的孩子一样。我突然想到一位朋友的话,她准备把不想要的石头送回河里。
石头,它们离开了水就显得有些苍白,生活在水里的时候就特别美。我想,它们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乡,被我带回上海也算是不错的归宿,但是如果被我抛弃在异地他乡,这是多么残忍啊。尤其是明天早晨,服务员打扫房间的时候,就会把它们扫入垃圾桶。我怎么忍心让自己心爱的石头一下子变成垃圾呢?
好,我要去放生石头!儿子已经进入梦乡,发出了轻轻的磨牙声,我便带着剩余的石头下了楼。我导航了一下,酒店周围没有河,这可怎么办呢?正在此时,我看到酒店门前的喷泉,正在喷涌着美好的水柱。
我赶紧把这些石头拿出来,一个一个放入了喷泉下的水池。这里虽然没有河那么宽阔,没有河边那么自由自在,但这里却是华灯璀璨。我看了看这些石头,它们在夜色的照耀下发出了彩色的光芒,感觉真像石头版的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
去年,我也到过一次山西,是去太行山中的长治,在平顺县岳家寨村民家的院墙上和猪圈里,看到过海洋生物的化石,在长子县仙翁山上参观了直径1.24米的树化石。加上这次忻州之行,我对山西的认识更深刻了。
我们不仅从山西星罗棋布的风景名胜可以看出一代代子民奋力前行的历史,而且可以从一块块石头中看出这块大地经历过茫茫的时光。还有,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共工撞山,伏羲画卦,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三晋大地之所以发生了这么多的神话故事,肯定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物风华息息相关,尤其和石头应该是分不开的,比如女娲补天用的就是五色石,剩下的那一块经过一僧一道的点化,幻化成了通灵宝玉,被贾宝玉捡去了。
在忻州的最后一夜,住在哪里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每次醒来的时候,看到几块石头躺在我的床前,就不由得披衣而起,去摸一摸它们。回到上海以后,我更是把这些石头摆在离我最近的位置,每次打鸡蛋炒菜的时候,我都会留下一点蛋清,去擦一擦它们的脸,而且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水浇一浇它们,来喂养一下它们远古而光亮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