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又见汨罗
来源:天津日报 | 王 松  2025年04月10日08:13

其实,我是第一次来汨罗。所谓“又见”,只是一种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方之于一个人,是很难说清楚的,也许已经到过很多次,甚至久居于此,却并没什么感觉,又或许虽然从未到过,但在想象中乃至梦中,游历已久。这也就是所谓的神游。

这次来汨罗,就是这种感觉。

最先去的,自然是屈子祠。屈子祠在汨罗江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山下有一片清澈的湖水,名曰香草湖。屈原对“香草”情有独钟,在他的《离骚》中,就充满了香草的气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以想见,诗人在当时,是怎样一种纯粹得近乎透明的心境。

香草湖边有一条路,叫天问路。自然是出自屈原的《天问》。走在这条路上,不禁有些感慨。当年,诗人在他的《天问》中,先是深情地说,“问天地好在”,接着,又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却没给出一个答案。这也就成为诗人留下的又一个问题,他为什么只发问,却并不回答。诗人不会想到,他留给后人的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后,由一个出生在德国,叫爱因斯坦的科学家给出了解释。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并不是冲屈原说的,但也确实为屈原的《天问》作出了解释。

是的,《天问》中有的问题,我们至今仍在寻找答案。屈子祠的前厅,有一副中国近代名人郭嵩焘撰写的楹联。上联是“骚可为经,倬然雅颂并传,俨向尼山承笔削”;下联是“风原阙楚,补以沅湘诸什,不劳太史采輶轩”。可见,郭嵩焘对屈子的评价。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他留下这副楹联,自己过身之后,也葬在了汨罗。我没研究过,大概郭嵩焘最终这样落身,是有别的什么原因。但事实是,他确实从此与屈原相伴了。

关于屈原投江,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当年,屈原感觉无望,在五月初五这天愤然投江,这也就是“五月端午”的来历,直到十天以后,也就是五月十五,他的遗体才被找到。在汨罗江里漂流了这样久,半边脸已被江中的鱼虾啃食。于是,一个名为女媭的女人,为屈原整理了遗容。关于这个女媭,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屈原的姐姐,还有一说是屈原的妾,但当地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屈原的女儿。我没有任何依据,也宁愿相信,应该就是屈原的女儿,她不愿让父亲就这样下葬,于是打了半边金脸,为屈原镶好。

关于这个细节,也曾有人提出疑问,屈原当时已很穷困,女媭又是从哪里来的这许多黄金。但是,据当地人说,汨罗江曾是一条盛产沙金的河流,女媭为屈原打造金脸的黄金,是当时汨罗的人们不忍心看着自己敬仰的屈大夫如此下葬,纷纷拿出自家的黄金首饰,一点儿、一点儿凑起来的。所以,在汨罗,至今还流传一句俚语,“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头”。意思是,当年的楚怀王有九个儿子,都不肯埋葬父亲,而屈原只有一女,却为父亲打了半边金脸。当然,从这句俚语,至少说明一件事,女媭应该就是屈原的女儿。

女媭在埋葬了屈原之后,担心朝廷的奸佞小人再派兵来侵扰屈原墓地,于是用罗裙兜土,就这样一捧一捧地又堆起11座疑冢。关于这个传说,显然有些想象的成分,一个弱女子,只用罗裙兜土,就堆起11座疑冢,这似乎不太可能。但在今天,这些高大的疑冢确实仍然安在,而且已被列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屈子祠的后面,是屈子书院。这里很开阔,给人的感觉也很庄重,整齐的石栏都是用黑色的青石砌成,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看上去就像是屈原的筋骨。工作人员说,每到屈原的纪念日,当地的孩子们就会穿上楚服来到这里,诵读屈原的《橘颂》《天问》和《离骚》等一些名篇。此时,我登上书院后面的一座高台,想象着每年屈原纪念日的情形,身穿楚服、列队站在书院里的孩子们,诵读着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远处的汨罗江上,龙舟竞渡,传来阵阵击鼓声和呐喊声,在香草湖畔飘起的暗香中,与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交相映衬,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倘屈原在天有灵,那半边凝重的脸上,也会泛起一丝微笑。

我总在想,在2300多年前,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概念还都难以想象,而屈原竟然能说出“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这样的话。苍梧,应该在今天的长沙、郴州一带,而县圃,也就是昆仑山,如此相距近万里,诗人竟能想象自己早晨出发,傍晚就可以到达,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和气魄。也正因如此,他才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慨。而今天的我们,一边豪迈地唱着“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一村又一庄”,一边感觉自己已经在跋涉远行,与诗人的胸襟相比,是不是该有些汗颜呢。

今天的汨罗江,仍然静静地流淌着,却是一种独特的流淌。曾有人说,自从屈原投身于此,江水的流向便也发生了变化。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他的《赤壁怀古》中曾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我们的华夏大地,江河之水自古都是由西向东流。但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水却掉头由东向西流了,似乎是不舍追随诗人的魂魄而去。

当然,这种说法应该是人们出于对屈原的情感而产生的。事实是,这是汨罗独特的地形地貌所致。这里属于幕阜山脉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也就是说,东南高而西北低,由山地向滨湖平原呈梯降过渡,所以当地有一句话,叫“头枕幕阜,脚踏洞庭”。也正因如此,才使汨罗江水由东向西流,成为一条日夜不息、追赶太阳的河流。当然,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条流淌在当年楚国大地的江水,也体现了楚人独特的性格,坚韧、执着、倔强、不屈,只要认准目标,就会义无反顾……

在屈原投入汨罗江,随着江水追太阳而去的2100多年后,在这片江畔又出现了一个同样有着这样性格的楚人。这个人,叫任弼时。

任弼时出生在塾塘乡唐家桥,今天已属汨罗市的弼时镇。岳阳市作协主席舒文治告诉我,这里的东面与长沙县相连,在长沙县的板仓,也同样出过一位杰出的楚人,这个人叫杨开慧。我们是在雨中来到任弼时纪念馆的,纪念馆的吴馆长听说有客人来,特意赶过来。他告诉我,任弼时纪念馆是2003年4月建成开放的,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开国元勋任弼时同志的专题纪念馆。雨中的纪念馆园区有一种凝重的诗意。沿着园区的道路向右一转,眼前赫然出现一片宽阔的广场,在广场尽头,是一座高大的任弼时雕像。

吴馆长告诉我,纪念馆有着相当的规模,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仅馆舍建筑面积就有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3760平方米。截至2021年,纪念馆藏品的总数达到2127件(套),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有十几万人次。现在,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在纪念馆的前厅,矗立着一座任弼时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我想,这应该是他四十岁时的样子,但由于长期操劳,加之病痛缠身,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为我讲解的工作人员小彭说,任弼时同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伏案工作。也正因如此,才把他的这种精神称为“骆驼精神”。

汨罗不仅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城区朝智峰山的方向走大约30公里,有一个长乐镇。舒主席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千年古镇。汨罗江从东向西流经这里,绕了一个大大的弯,让这座古镇又多了一些灵秀之气。最难得的,是镇子上的这条青石小街,据说每一块石板,都是一千年前留下的原物。

我开玩笑说,如此说来,我们是走在文物上了。

我觉得,长乐镇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烟火气。如今,各地的古镇很多,而一旦开发文旅,一般就把原住民迁出去。当然,这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无可厚非。但如此一来也出现一个问题,本来好好的一个镇子,从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的角度来看都很好,可就是因为没有了原住民,总觉得缺少一些“活气”。镇子是人住的,有人,才会有烟火气。长乐镇则不然。在这条千年古街上,两边的古民居下面是各种店铺,而楼上则仍然有人居住。这一来,也就使这个已经走过千年岁月的古镇更加真实,似乎也仍然有着“生命”。

长乐镇还保留着一个著名的民俗活动,叫“抬阁故事会”。这个所谓的故事会,不是讲故事,而是一种巡游。据记载,这种活动在隋唐时期就已出现,盛于明清,应该是由元宵闹花灯的习俗演变而来。有资料记载,楚人定期祭天,由巫师和童男童女扮成天神、地神等诸方神仙,用木架抬着举行祭祀活动,而后游行乡里。唐贞观年间,这种祭神活动与元宵闹花灯结合起来,逐渐演变成后来的“长乐抬阁故事会”。故事会的表演内容,多是一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形式则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设彩故事”“高跷故事”。演员们装扮成各种人物,用形体做出一个个造型,在镇街上巡游,并配以会旗、彩旗、彩灯、油筒、横竖牌匾、威风锣鼓和乐队,做各种惊、奇、险、巧的表演。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不仅体现出一种乡土温情,而且已成为长乐古镇的一张重要名片。

心细的舒主席发现我对花鼓戏很感兴趣,就特意跟市剧团联系,安排了一场演出。我觉得,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只要从这个地方的人对自己地方戏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王广华团长告诉我,汨罗市花鼓戏剧团是一个专业院团,演员都是专业的。在汨罗,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民间班社,这些班社也很活跃。汨罗堪称花鼓戏之乡,用当地人的话说,是“戏窝子”,人们不仅爱听,也爱唱。每遇市里的企业或乡镇的村庄有什么庆典,就会邀这些班社去演出。

王团长特意安排了三个折子戏,《国母回京》《槐荫会》和《平贵回窑》。前一出是《狸猫换太子》的一折,后两出则出自《天仙配》和《武家坡》。我没想到,在汨罗市花鼓戏剧团竟然有专业水平如此之高的演员,尤其是在《槐荫会》中饰演七仙女和董永,在《平贵回窑》中饰演王宝钏和薛平贵的几位演员。七仙女因为黄梅戏《天仙配》早已为人熟知,而王宝钏这个人物,也因为京剧和河北梆子《武家坡》而家喻户晓。但我觉得,这两个人物到了花鼓戏里,又有了另一番潇湘独有的灵动韵致。我不知道,王宝钏的扮演者徐艺是不是有意这样处理,她塑造的王宝钏在性格中又多了一种楚人特有的凄美、灵秀与倔强。而七仙女的扮演者卜燕霞,则在当年严凤英的七仙女之中又融进一种新的性格元素。当年严凤英在“路遇”这一场的表演,是聪颖、机灵,而卜燕霞在处理上则又多了任性与娇嗔,羞怯与霸道,也恰恰是这种娇嗔和霸道,使人物更加合理,也更加可爱。这时的七仙女,是以此来掩饰少女的害羞与唐突。卜燕霞的七仙女,在人物的塑造和性格上,又赋予了新的意义。

我一边看戏,一边也有些遗憾。汨罗市花鼓戏剧团有这样优秀的演员,为什么不排一出屈原戏呢?比如“屈原投江”或“女媭葬父”。我相信,专业演员在这样题材的戏中,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演,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汨罗江之所以叫汨罗,有很多种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屈原流放于此,罗子国都城南边的水流称“罗水”,北面的水流称“羋水”。屈原觉得叫“羋水”不妥,建议改为“汨水”。如此两水汇合后,即成“汨罗江”。当然,我宁愿相信这个说法。我总觉得,“汨罗”两个字,也渗透着屈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