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旸:食堂、书店和咖啡厅 ——社科人的家园
弹指一挥间,笔者已经在社科院文学所工作了7年多。多年的社科人生涯,越发让我体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海纳百川的大家庭中,传承了数十年的温馨暖意。记得 2017年7月刚入所时,第一眼就惊艳于院部花园里,那青绿宜人的一草一木、橘红草绿相间的门球场、健身器械区。还有峰立的假山池水中,自在游弋的金红鲤鱼。最难忘是通往食堂的那一道白色回廊。某天下班后,天色已暗,夜幕降临,回廊本身的灰白青影和其上错落有致的树枝,在浓烈灼热的金黄灯光照耀之下,有了一种艺术化的情致。一代又一代社科人来到这里,又渐次功成身退,唯有这深悠长的回廊,永远伫立在此,照耀着学人内心之光华。
犹记得几年前,食堂尚是餐盘份饭制。当时很爱吃一款红烧鱼块,每餐必点。到了近些年,改革为自助餐,那就更加丰盛可口了。鸡鸭鱼虾、牛羊猪肉、多款形色各异的青绿素菜,任君挑选。还有馅饼、烧饼、小火锅、冰激凌、小笼屉蒸出的精致烧卖。油泼面、热干面、重庆小面、牛肉面、现下锅的水饺。小食亦丰富,奶香馒头、花卷、豆沙包、各色的小比萨、蒸玉米、红薯。取餐区的最后一道是蛋糕甜点。笔者属于易胖体质,本应对此有所忌口,但是每次来到此区域,都忍不住夹上两块提拉米苏、黑森林蛋糕。次次反复犹豫又行动,不觉间已经走过五六年时光。吃完了正餐,还有青菜鸡蛋汤、胡辣汤、土鸡汤、甜淡豆浆,四种口味的五谷杂粮饮料、传统款的彩色汽水、小咖啡机自取的美式咖啡、意式浓缩。
食堂的餐食,本已如此丰盛,今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又引入大餐馆合作制。首先入驻合作的,就是离单位不远的四川驻京办餐厅。那段时间换了川菜班底后,突然变得更好吃了,中午食堂人满为患,樟茶鸭、盐煎肉、四川香肠、酒酿圆子、豆角,连青菜都多了很多花样。原来的花生米做法比较简单,现在都是略微炸过,有一层酥皮的,更精细好吃了。之后又有多家特色餐馆,比如赣南人家等加盟。从此,食堂门外走廊上,贴出了很多美食佳肴的高清美图,介绍各地特色菜系,还挂出了白色打分版,用五彩色泽的小磁石给每天的菜肴打分。种种举措,体现了社科院作为一个五湖四海的精英荟萃的大家庭,那暖意适人的和美温存。说到五湖四海,北京作为首都,首善之区,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之地。笔者从小在人大附小、人大附中念书时,老师们的口音南腔北调,多古怪的口音都能听到。一个班 40 多人,祖籍来自 30 多个省,大家课下经常交流各自老家是哪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社科院作为国家智库,自然也是如此。就餐时,一张张圆桌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们用各色口音交谈,他们不仅在食堂寻找到了家乡美食,这情感上的寄托,更是印证了北京,这座永远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古都中,那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所作出的贡献。说到我们的食堂,不能只提到美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个气派的大圆桌,铺盖着有时火红、有时暖黄的大桌布,还有每个桌上的透明花瓶,鲜花。在摄影镜头下,宛如国宾宴的排场大气。更富有情致的是,食堂右侧的小厅,一个一个淡淡暖橙色的沙发火车座小包厢,搭配上花瓶的色泽,绽放出一种复古的磨登。
更加让人欣慰的是,食堂现在为了方便单位员工就餐,下午之后一直开放,不刷卡,直接进去。取饭窗口点餐,荤素菜、饺子、面条、烧卖都有。晚餐单点的红焖羊排,比外头的餐馆便宜多了,而且清淡好吃,胜过北京街上大多数餐馆,颇具鲁菜风韵。尤其排骨品相极好,都是脆骨和很小的骨头,肉居多。还送小菜,淡粉色的小咸菜、醋熘小白菜,枸杞梨粥。饺子也是个大皮厚馅香,现包的口感。凡此种种赘述,是因为笔者喜欢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有内涵的细节。人生最动人之处,不就在日常的某些细节和瞬间里吗?
吃完了饭,自然想去散散步,喝一杯咖啡消消食。前几年,科研楼大堂曾有两台瑞幸自助咖啡机,那还是这种新鲜玩意儿的早期发展阶段。顶着冬日的刺骨寒风,快速掀开厚重的塑胶门帘,进入门厅,在迎面而来的蓝白色咖啡机前扫码,选定美式或拿铁。不一会儿,咖啡豆咕噜咕噜下坠的声音,和机器开动萃取的中度轰鸣声交错响起。单凭这声音,就有一种热腾腾的生活温度。只要两分钟,一杯滚热的咖啡做好了,机器自动装杯,扣盖,大功告成!一手捧着热乎乎的咖啡回到研究室,又可以在阅读中进入人生的另一重境界了。
过了一段时间,科研楼下的吸烟室,改造成了社科院历史上第一家咖啡一位东北大哥在麻雀虽小,但五腑俱全的店里忙前忙后。店面虽小,却也干净整洁,还有雅致的小桌椅,墙上的小油画。咖啡花色多,物美价廉,客流不断。又过了些时日,社科书店乔迁新址。两层的小楼古色古香,中体西用。一楼一进门,扑鼻的书香气息,满柜满地的书籍在温黄的灯光照耀之下,散发出了知识性的高贵馥郁气质。一楼的办公座,台灯明亮,时有院里同仁在埋头处理工作。二楼的读书人咖啡厅,更是令人惊艳无比。中西合璧的风格,传统的中式美学做骨架,彰显出社科院作为中国智库,内蕴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国气派。亮棕色的木质墙面,古代宫廷式的小吊灯,竹帘窗,厚重深棕色的中式桌椅,连桌布都是黛青灰色的山水画作底。还有那枯木残花的青白花瓶。这一切都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牛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艺术与商业、艺术与经济、审美和产业,精神和物质等之间的界限正在缩小乃至消失”。学术研究无疑是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动,但学者的日常生活依然需要世俗世界中的生活细节。笔者主要做王安忆和路遥研究,王安忆作为“海派小说传人”,尤其是作为对上海人日常生活哲学尤感兴趣的小说家,作品人物的吃穿用等具体事宜,是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非常关注的,也可以说是她经常倾笔而为的聚焦点之一。饮食风俗和穿衣着装乃至日用家什等,是王安20 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着力描写的细节。这些细节仿佛真实生活的再现,然而又把人们生活中经常忽略不计的生活细部作了诗意化的处理。进一步说,路遥的小说主题无疑是“青年奋斗”,这个亘古常新的话题。表面上读似乎有种粗朴的情怀,但这表象无法掩盖他小说语言的深沉博大,庄严厚重、优美大气。而在大格局大气势之下,《人生》《平凡的世界》中依然流露出百转千回的细腻。主人公对于城市里现代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渴望,动人心魄,感人肺腑。高加林和黄亚萍不惧怕别人的嘲笑,穿着洋派风衣,皮鞋骑自行车,孙少平去影院看《王子复仇记》,读《红与黑》,唱苏联老歌《三套车》。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会拓宽人生命的宽度和高度。而我的学术研究,与我善于观察,留心身边事物中的丰富内涵,审美时常生出一点历史、岁月的流变之感,体悟到某种超越凡俗生活的诗意,这一种对于世界万物的情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了这些文化素养,精神内蕴,才能将人文学科研究做到更好。
此刻,我正坐在读书人咖啡,在我这台用了五六年的深红色老款的厚重的戴尔笔记本上,为这篇散文收尾。咖啡厅里其他所的同事们有的在电脑前精研学问,有的在进行友好深邃的学术交流,有的在与学生谈话,提携青春力量走好人生中最关键、最紧要的一步路。而我手边这杯泛着青绿色、味道甘甜相间的青提美式,也像每个人的生活一样,甜中带苦,喜乐参半。不过在社科院这座学术殿堂、这个大家庭中,始终不变的是,每个社科人对于更精深的学术、更好的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