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与铭记
当人们来到井冈山、谈到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时,常常会提到袁文才、王佐这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巍巍井冈,见证了他们的坎坷人生路,也铭记着革命先辈的传奇与悲壮。
我的曾祖父王佐,又名王云辉,号“南斗”,生于1898年,井冈山下庄村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早年做过裁缝,练过武功。1921年,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剥削和压迫,他召集自家兄弟和本村青壮年揭竿而起,打出了“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旗号,活跃在大小五井、茨坪、下庄一带,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队伍从几十人发展至上百人。在这段特殊的生涯中,曾祖父王佐与井冈山“马刀队”的袁文才老爷爷联手走到了一起,两人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相互配合,成为当时井冈山地区叱咤风云的人物。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经荆竹山、双马石来到大井,在这里受到了王佐的热烈欢迎。王佐组织自己的队伍和本地百姓夹道欢迎,并以当地最隆重的迎客礼仪——在村口拦路杀猪、放铳,迎接工农革命军入驻。他向工农革命军赠送稻谷,还筹集了部分银元和药品。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和远见卓识令王佐心悦诚服,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工农革命军入驻后,除直接送枪以外,还陆续抽调徐彦刚、游雪程、陈伯钧、宋任穷、何长工等20多位干部,派驻袁王部队担任军事教官、党代表,在茅坪步云山、井冈山大井对袁王部队进行了集中整训。何长工作为党代表主动与王佐的母亲交流,甚至帮助家里挑水、劈柴、扫地、做家务。通过接触,了解到井冈山下的地方一霸——尹道一经常与王佐部队作对,干了很多坏事。后经请示毛泽东,抽调工农革命军一个连配合王佐,在井冈山下的旗罗坳设伏,一举歼灭了尹道一,从而成功改造了这支队伍。现代京剧《杜鹃山》再现了这段历史,剧中雷刚的原型就是王佐,柯湘的原型就是党代表何长工。
1928年2月,袁王部队在宁冈大陇朱家祠被正式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袁文才,副团长王佐,党代表何长工。同年4月,王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袁王部队升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成为红军的主力部队。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王佐身兼数职,勇挑重担。当年,他不仅是红四军军委委员、团长、纵队司令员,同时也是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还担任了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一职,主要负责根据地的安全防务和后勤保障工作。在他的组织带领下,井冈山军民开创了数个“第一”: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红军医院、第一个红军造币厂、第一个红军被服厂、第一个红军军械处。尤其是在进出井冈山的五条小路上,组织民众帮助红军修筑了五大哨口,使井冈山成为一个易守难攻的革命大本营,有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的经济封锁和频繁的军事进攻,为建立、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从新城战斗到黄洋界保卫战,王佐曾经跟随红军转战湘南粤北,再到坚守井冈山,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但是到最后,他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今天,我们来到井冈山,在博物馆、北山烈士陵园能看到王佐的肖像。1950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正式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士。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视察革命摇篮井冈山时,都亲切接见了井冈山革命烈士后代。
井冈山,我们脚下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革命的印记。每到春天,这里的山山岭岭都开满了杜鹃花——映山红,红映山,映红山。那殷殷红色,是党旗的基色,是军旗的基色,是国旗的基色。映山红,飘扬着血染的风采;映山红,凝聚着红色的基因;映山红,传承着井冈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