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中有味
来源:解放日报 | 周华诚  2025年04月02日08:06

有山的地方就有笋。高凉亭村这个地方,高山峡谷落差很大,山势也就非常陡峭,许多地方长了竹子,山农想要掘笋却并不容易。青笋,外壳青色,布满麻点,在几百米高的山上绵延生长。竹子的生命力可真顽强。这样的青笋,也有人叫它石笋,青笋是合村乡高凉亭村祖祖辈辈习惯的叫法。其生长并不粗壮,反而显得有些瘦弱,一般只有拇指般粗细。然而,正是这样瘦弱的纯天然野生状态的石笋,长在青山绿水之间,被山农采掘下来,不厌其烦地做成笋干,味道极是鲜美。

在高凉亭村老郑的农家乐,我们吃到了真正的山里味道。

第一道,便是青笋咸肉煲。新鲜的青笋,清晨刚从泥里掘出来,壳上还带着湿润的泥巴。山泉里清洗干净,剥去笋壳,洁白柔嫩的笋肉切成滚刀块。女主人热了锅,几片新鲜肥肉下到锅中熬油。待到肉油出来,滋啦啦作响,再把笋块倒进锅中,加水漫过笋块。又从檐下挂着的几刀咸肉上切下一大块带骨的来,剁成四方小块,一并倒入锅中。先是大火烧开,再转为小火,细细慢慢地炖上了。女主人说,吃新鲜的青笋咸肉,得有耐心,慢慢炖上半个小时,才是最好滋味。

山里人家,对于山里事物是很珍惜的,做出来的食物美不可言。其一是因了食材的新鲜。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里说:“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曰‘傍林鲜’。”新鲜的笋,直接在竹林边现场煨熟了吃,那个新鲜,无人能及。山里虽不是“傍林鲜”的做法,但其新鲜程度也大致不差了,这样的食材品质,城市中的餐馆望尘莫及,再好的厨师也做不出来。其二,山里人对笋熟悉,了解它的品性,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才最能得其真味。有时候,烹饪做法并不在有多复杂、有多精细,简简单单的烹饪之法做出来的食物反而是味道最美,只在一个得其时宜也。

就在青笋咸肉煲在炭火上慢慢炖的时候,女主人又为我们炒第二道菜:辣椒炒笋干。把青笋干在温水里泡过,取出切成一小段一小段,随手又切了一些青的红的辣椒。热了铁锅,锅中放点猪油,等到白色油脂化开,倒进青笋干,翻炒几下,加入青的红的辣椒,加少许大蒜和料酒,锅里顿时哧啦作响,升腾起烈火烹饪的香气来。

这一道简简单单的青辣椒红辣椒炒青笋干,咸中带鲜,鲜中带辣,软中带韧,十分有嚼劲。笋本来就是山中妙物,隐藏着本身的鲜味。高凉亭村这种高山峡谷之间的村落,气温比外头低,笋也长得慢,慢慢长出来的笋自然会鲜嫩一些,好山好水里长出来的笋,吃起来本身还带着鲜甜。此地的青笋干,传统的做法都是早上拔笋,当天立马剥壳过水加盐煮出,再用炭火烘干,整个过程,笋吸收了盐的咸,提升了鲜味,此时再经烈火高温一激,鲜味释出,叫人一吃而难忘,不忍释箸。

笋之鲜,古往今来都是食客们一致认定的。山里人制作笋干,煮笋剩下的汤汁也不舍得随便丢弃。继续加入盐和笋肉,继续慢慢地熬。时间久了,锅中的笋汤就变成了黝黑滋润的深色,跟酱油一样,这就是笋油。有的人家就是用这样的老笋油煮出笋干,味道尤其鲜美。

在桐庐的山区,很多地方出笋。分水镇的怡合,最近十几年,年年都举办“怡合青笋宴”,引来食客无数。青笋干的制作手法大体和高凉亭村是一样的。而同样是在山区的莪山畲族乡,有竹笋基地12000多亩,其中高节竹面积8000多亩,畲乡老百姓三成的农业收入源于竹笋。畲乡出一种白玉笋,这种白玉笋不同于其他的笋,畲乡农民在高节竹林覆盖一层不少于40厘米厚的黄泥土,避免笋露出头来。到了时节,笋在黄泥中生长,挖出笋时刚刚冒头,整个笋看起来壳色洁白,笋肉细嫩,颜值颇高,而食用时口感鲜中带甜,清新爽口。这白玉笋已是莪山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高凉亭村的亚君书记说,桐庐山里的青笋干从来没有化学制品,也没有工业污染,本是山野自然生长之物,制作的过程中也不用什么防腐剂、添加剂,是真正的天然绿色产品。许多人吃了这样的笋干,就还会惦记着,老食客很多。很多桐庐餐馆,也会认准这里的笋干,长年采购,用作地道食材。丝瓜笋干,笋干炖黄瓜,笋干炒鸡蛋,笋干老鸭煲……很多菜式里都少不了用一点笋干,增鲜提味,四时皆宜。

在桐庐,竹子既是舌尖上的味道,也是生活中的风景。桐庐江南镇以南,在白鹤峰脚,有一个彰坞村。往前追溯几代人,彰坞村民大多靠篾匠这个职业来谋生,如今村里的老人十有八九都是篾匠出身,彰坞村的篾制器具远近闻名。

村里有个竹器社,篾匠们除了制作生产队的各类篾制器具,还要担负队里篾制品的修补活,反正只要有需要,竹器社都能“打”出来。

如今彰坞村尚有篾匠上百人,不仅有做普通生活用具的,也有专门生产茶具茶筅的,彰坞村的竹制工艺品正漂洋过海出口到世界各地,也算是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了。

现今,专门生产茶筅的企业有三家,篾匠传统文化技艺也融入了精品街区的建设,打造集民俗活动、手艺制作、成品展卖为一体的综合性竹艺博物馆,让彰坞村这批最懂竹子的老手艺人闪闪发光。

桐庐的分水镇,是个制笔专业小镇。这里有一家九竹文具公司,与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关竹子的核心技术难题,经过8年的反复试验,研制出了竹制的铅笔,迈出了“以竹代木”的关键一步。“以竹代木”的做法,顺应环保趋势,也是因地制宜。比起十几年才能成材的树木,竹子生长迅速,三四年即可成材。而且桐庐乃至整个浙江都遍地是竹子,就地采购材料,能省下一大笔运输费用。同样地,在桐庐也有一些家具生产厂家,用竹子原材料代表了木头,设计研发的竹制家具受到很多用户的欢迎。

在合村乡后溪村,竹文化也成为文旅的新主题。这个村庄有绿水青山,一年到头来玩的客人很多,村里就重点打造了一个以竹溪乐园为主的运动休闲景点,还有以青创工坊农产品透明工厂为主的休闲农业体验类景点。

竹溪乐园就处在摇曳的山野竹林之中,游乐的项目也很多,激情越野、竹林真人CS、玻璃滑道、水上划舟、竹林骑闲、营地帐篷、露营烧烤、皮划艇、滑翔伞……可以说,到后溪玩一趟,就叫人乐不思归。这个偏远小山村,如今已成为休闲旅游胜地,全域旅游的发展也带火了村里的民宿、餐饮。在竹林里喝一壶茶,饮一杯咖啡,欣赏竹园美景,吃竹笋野菜,都是城市客人热衷的生活方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广袤竹园就吃竹子。这平凡的植物,给山里人的生活提供着最大价值。我从高凉亭村离开时仍是暮春时节,四野翠绿,层层叠叠,竹林在风中摇摆,可以想见山中青笋还在源源不断地萌生。

离高凉亭村十几公里远的山下,亚君的桐庐益乡源农产品有限公司里一片忙碌景象。有的工人在清洗竹笋,有的工人正在包装一袋袋的手剥笋。亚君说,这段时间还是生产高峰,要一直忙到6月中旬才会告一段落。工人最多的时候,车间里有四五十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也以老人家居多。在这里做事,一天下来,也有两三百元的收入,老人家也都很高兴。

山泉水清冽,一个一个的春天过去,少女一转眼已是当年母亲一样的年纪。她没有像那些同龄人一样,转身决绝地向城市走去,而是选择留在了村里,留在高凉亭村,守着一片片竹林,带领着一位位日渐老去的大婶大叔,一步一步,脚步坚定,去走一条充满生机的发展之路。

车行在静谧的山路,回味起山中所吃到的春笋咸肉与辣椒炒笋干,眼前暮春山野景色清幽,我就想要呼朋唤友,伺时来这高凉亭村游玩。路上想起苏轼,当年被贬到黄州以后,写下与笋有关的诗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好竹连山,遇到那样的人生困境,苏轼的心情依然是乐观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诗境,与眼前群山里的景象,居然是如此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