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变幻的骑鲸者
来源:《江苏作家》 | 霍俊明  2025年04月01日15:37

这几年,刘康作为一位充满异质精神又不乏现世盘诘的“骑鲸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获得《扬子江诗刊》主办的“江苏十佳青年诗人”的时候我还为其撰写了一份授奖词,“刘康是近年来涌现的江苏优秀青年诗人的代表。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的位置突出而又审慎,物象和心象渊薮在他这里经过反复的磋商与对位,其诗带有显豁的精神剖析和自我启示录的效果,诗思绵密、内省、繁复、焦灼。这是一场又一场想象与等待交织的语言之阵,一个诗人犹如庞大而孤独的星云,诗歌也成为自我获启和精神泅渡的岛屿。”这段话也正是近年来刘康诗歌留给我的一些印象。

刘康诗歌的叙事和构架能力都很突出,与此同时阅读以及自审所带来的个人化的时间感、历史感较之同代人显得更加深透。值得注意的是刘康并未因诗歌的“深沉”路向而远离了生活的土层以及俗世绘的彩镶玻璃,而是在“精神”与“生存”之间进行反复的磋商与摩擦,比如《U型生活》这样的诗就直指生活的痛处、痒处以及尴尬境遇,精神的游离以及现场的拉拽形成变形的戏剧化的效果。就如刘康作为“骑鲸者”一样,在海与岸之间,在极境与边界之家,在自我与生存之间,在自由与困顿之间,在返回与逃离之间,一张语言之舟与现实之网同时铺展开来。当“父亲”“妈妈”这些家族原型反复来到诗中,尤其是围绕着“父亲”出现的铜灯、船只、马匹以及雪夜登山者等形象的密集交织和互文,我们看到的是家族和个人命运的寓言化的精神史。刘康是自审、抗辩的“哈姆雷特”式的诗人,精神能力和思想体量在他这里得以最大化地凸显。与此相应,精神主体格外突出的诗人更需要有一条拉拽自己升离精神渊薮的一个绳索,尽管这条绳索最终可能与卡夫卡笔下的城堡一样永远都不可能真正获得一样——

很多年里,我依靠一根虚无的绳索向上攀援

像一只蚂蚁,渴望在落雨前找到

恒久的庇所。妈妈,一个人的瓦解总是从

内部开始。它不同于那把你挥舞半生的

镰刀,群山从不雌伏于锋刃,暴雨

也不会在你预期的时间落下。现在,

我在一首诗里小心地向你坦述,辜负

带来的痛楚。它让我失焦,让我意识到

那根我想象中的绳索早已消散,在城堡

崩塌后,还在原地做着攀爬的动作

——《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