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像古树一样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浇 洁  2025年04月01日08:22

乘车沿着山势蜿蜒而上,进入浙江永康、缙云、武义三县交界的泉溪镇,空气清新如山泉,涤荡着身心。海拔795米的元峰山半山腰,白革村静谧安卧。村口,一片树龄800多年的枫香树和南方红豆杉,宛如忠诚的卫士,迎接着每一位来客。邂逅这份古树之美,仿佛听见岁月的跫音,过去的时光随之潮水般涌来,让心中充满雀跃、惊喜与亲切的情感。

白革村古树林里有1000多棵树龄超过100年的树木,其中,400年以上的古树有100多棵,800年之上的有10棵南方红豆杉、12棵枫香,还有黄檀、米槠、苦槠等,犹如一座天然的古树博物馆。近千年的南方红豆杉,树茎粗壮,宽厚如墙面,即便在寒冬,树叶依然青葱似春。稍年轻些的红豆杉,挂着红艳诱人的果实,但据说含有较大毒性——这般尤物却暗藏凶险,不知是否为它独特的生存智慧。

古树是古村气象的象征,古树让村庄拥有古典之美。白革村之所以能够留下众多古树,得益于括苍山脉优越的自然环境,包括处于山腰的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等,更离不开村民对古树的敬重、保护和严格的村规。村里人将古树视为村庄的“守护神”,代代相传的村规中,明确规定禁止砍伐红豆杉等古树名木。如今,古树的养护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白革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0%,系全国生态文化村。

村中大坟山水库边的生态文化园古雅大气,木门上张贴着祥和的“福”字,门楣左上方,820多岁的南方红豆杉绿枝斜斜摇曳,右边同样820多岁的枫香,与蓝天、廊瓦彼此映衬,相得益彰。走进园内,但见古树蓊郁,树影婆娑,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如花般绚烂。这里可约三两好友,坐在草坪芳亭中谈诗论画、喝茶闲聊,微风带着古树的稔香,轻轻拂过面庞,十分惬意;园中也适宜一个人自在漫行,你可以与一棵古树倾心交谈,它或许也会对你娓娓讲述,任一枝叶间都栖居着成千上万的词,每一个词都镶嵌着日月的银贝、时间的风铃,闪烁着生命的神秘与欢乐。

冬日的夜晚,生态文化园宽敞的院场上会燃起篝火,柴火以当地盛产的毛竹废料为佳。篝火点燃后,添进半湿的废竹片,竹油嗞嗞作响,爆燃出喜庆的火花,寓意“柴火笑,贵客到”。火光熊熊,古树芬芳四溢,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烤红薯、讲故事,世俗的温暖与诗意在园中弥漫。白革村素有“十里竹海、十景白山”之称,4500亩竹海环绕着村庄。村里充分开发毛竹资源,发展竹子产业,竹梢、竹枝也用来扎笤帚。妇人们每日捆扎20多束竹梢,再用干竹叶点燃明火烤竹梢,既能去除竹叶,又能增加韧性,而后用石灰腌制过的嫩竹篾捆扎,安上竹柄,一把竹笤帚便制作完成。勤快的妇人,靠此一天能有200多元收入。

生态文化园内还有两棵约300年的常绿钩栗。谈到这两棵树,村里的老人一定会说起他们尊敬的“若功公”——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朱若功。这两棵钩栗树,是他卸任归家时,为纪念云南那段不凡经历特意带回村里的。

1709年,家境贫寒的朱若功在族人乡绅资助下进京赶考,胞兄挑铺盖同行,却不幸病逝于京城,他忍痛备考,于43岁高中进士。中进士快10年后,52岁的朱若功才前往云南昆明上任。当时昆明局势复杂,百姓生活困苦,但他毫不畏惧,在昆明、呈贡两地任职期间,减免苛捐杂税,寻找灌溉水源,留下了诸多动人故事。他还巧用典故劝退行贿者,捐俸禄创建“凤山讲堂”,康熙帝也对他赞赏有加。后来朱若功辞官返乡,只带回两棵钩栗和两袖清风。

朱若功秉持的“一生惟做好人,行好事,全不为身家计……吾所遗者,方寸而已”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代白革人,成为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士庵是“白革村十景”之首,建于宋朝,庙宇壮观,周围古树、怪石环绕。庵内有石似莲座,另有一处台阶别具一格,是就地取材,用两根长木段凿出的。

村中的朱氏宗祠正在修葺,宗祠前有个小广场,银杏矗立,旗杆石彰显着往昔的荣耀,朱红大门上绘有祥云、梅花纹,“白革秀峙有竹海松云,仙乡祥瑞生寰宇;祀事深明荐馨香俎豆,先哲德功炳古今”的漆字联韵味悠长。宗祠始建于明朝隆庆初年,已有450多年历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精美,匾额众多。

此外,村中的古迹尚存明末清初的仰止亭以及清代城墙。城墙位于朱氏宗祠西北侧,设有门洞,由大王庙、城垣等组成,称“里安门”或“永安门”,是古村主要进出口。

白革村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生活宜居,900多人的村子里,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1位,且大多能上山耕种。村民们早已被好山好水滋养出一身强健的筋骨,且保持着古老的恬淡情调,神情中尽显山村的安谧。场院竹簟里晒着萝卜丝、毛芋丝、熟薯条,竹竿上晾着雪里蕻。村中溪水潺潺,溪水与路边或游几只鸭,或栖一簇鸡,或伏两条狗,屋旁筑池养着一尾尾金鱼,处处流露着质朴的情怀和村民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画面,搭配蓝天白云、白墙黛瓦,随手一拍,便是令人迷醉的大片。

人活一世,多为丰盈记忆,如同古树积攒圆满的年轮。而这里的每一圈年轮,都像纹理的诗行、精神的标识、历史的密码,跳动着古村的脉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白革村景美、味美、人淳朴,竹风袅袅,清溪涓涓,古意盎然,一派天真。心之所向的田园浪漫,一步步从画中走进人间。在这尘世中有如此一场相逢,如一棵树欣赏另一棵树、一个意义奔赴另一个意义,不枉生命该有的激情与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