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萨,扎西德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当寒风停止呼啸,夜晚揭开星空沉睡的锦被,拉萨便在太阳金色的光瀑中慢慢苏醒了。拉萨周边县区的藏族百姓出现在街头巷尾,他们大多抱着成捆成捆的新布匹,朱红、明黄、宝蓝、雪白、翠绿,彩虹一般闪着绸缎的色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们或一人独行,或三两人结伴,躬身盘坐在虬曲的树枝前,随着“嗤啦”声响,整匹绸缎被撕成万千彩旗,银针在指间翻飞如蝶,那些虬枝似被格桑花神亲吻,瞬间萌发出绸缎质地的“花瓣”。原本光秃秃的树枝披上了五彩斑斓的霓裳,好似永不凋零的春天——这便是被藏族百姓称作“塔久”的祈愿树,“塔”是旌旗猎猎,“久”是永恒绵延。
当高原的风掠过彩绸,整棵“塔久”都会发出“哗啦啦”流水一般的清响,那是藏族百姓“扎西德勒”的希望,风和飞过的翅膀都会将祈愿带上九重天,护佑着屋檐下的袅袅炊烟幸福久长。
“塔久”现身后,整座日光城都知晓,辞旧迎新的藏历新年、西藏最隆重的节日——“罗萨”来了。
大街上会出现染得比晚霞还艳的青稞穗,三五支一束,活像迷你版的丰收火炬。更吸引人的还有种在彩釉花盆里的青苗,齐刷刷列队而立,清新蓬勃,盎然向上。那油亮亮的一抹碧绿,仿佛把整个春天浓缩在盈盈一握间。藏语管这叫“洛佩”。“佩”是献新,“洛”是年岁,寓意为“青苗献新”,是对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寄寓。
龙王潭旁林廓北路的甜茶馆,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成为卡塞店——卡塞是一种油炸面食,属于藏历新年必备的年货之一。
煮酥油茶的铜壶集体沸腾了,青稞面被巧手阿加捏出日月星辰,丢进滚油,化为金元宝一样的点心,吸引来开着私家车、穿貂皮藏袍的姑娘。车后备箱里垒起的点心盒,比布达拉宫的白墙还要晃眼,令人真切感受到藏地的美好富足。
拉萨城越来越繁华,但最热闹、最具烟火气的地方还得说是“冲赛康”。这片从吐蕃王朝绵延至今的商贸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每个摊位都洋溢着交易的欢庆和喜悦。
商铺门口摆放着大小不一的“卓索切玛”,有的雕刻着活灵活现的双龙和火珠,有的雕刻着吉祥八宝,涂染着五彩斑斓的油漆,栩栩如生,格外精致。
“卓索切玛”是吉祥的五谷斗,藏族百姓买回家后,左边装上炒青稞,右边盛上糌粑,堆得高高的,像两座宝塔山,再在上面插上酥油精心雕琢的“孜卓”和染制的青稞穗,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供家人和亲朋好友享用。
小小五谷斗,装载着藏族百姓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也见证了他们的热情好客。据说,新年时家中吃切玛的人越多,一家人的幸福美好就会越多。
还有图案精美的“洛果”(羊头),藏族百姓买回家后,会郑重摆放在“卓索切玛”旁,这体现出藏族百姓对动物的尊重,也寄托着新的一年水草丰茂、六畜兴旺的希望。
古老的冲赛康,总有出其不意的新奇和惊喜。皮肤黝黑的牧区汉子,热情好似春风拂面,慷慨地向路人递送自制的风干牦牛肉。咬下去,牙尖刚撕开一缕暗红的纤维肌理,清冽雪水便伴着虫草的鲜嫩在舌尖上绽放,瞬间将思绪带进羌塘草原,仿佛在广袤的高原大地,自由自在地与牛羊为伴、与山川对话……
美丽大方的藏族女孩高声叫卖着“坚甲”,蜜色桃干盛在竹筐里,一道道褶皱浑然天成,凝聚着雅鲁藏布江畔的晨雾与夕照。当甘甜的汁液在唇齿间迸发,即便未欣赏到桃花磅礴盛开时的铺天盖地,也能领略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耀眼光彩。
服饰、饮食等形形色色的独特藏族商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驻足。摩肩接踵是人间俗常,也是日光城里的诗和远方,令这里犹如一幅幅流动的唐卡,在人潮涌动中日新月异。
罗萨,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