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上的这个碛口
“九曲黄河十八弯,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碛口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山西临县的一个古渡口。碛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城堡距离碛口不远,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黄土高原互映成趣,相得益彰。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曾在吕梁山插队落户当农民,有几次到离石开会,离碛口已经很近,但未曾前去。改革开放后,有几次到离石办事,车都往碛口的路上开了,不料半路突遇大雪或大雨,为安全起见,只得半途而返。我心里念叨,碛口啊,真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一见真容的地方啊!
这一次,我终于走进梦绕情牵的碛口。
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水抱山环,山的气势与河的雄浑自然形成“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碛口自古为军事要冲,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
碛口的繁荣源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浑浊的黄河水像一头被惹怒的雄狮,“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极有胆识的老艄公,几乎没人敢在碛中行船。于是乎,雄心勃勃的商人只能极不情愿地将满船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雇佣驮队经陆路转运。作为一个颇为重要的转折地,碛口意味着水路贩运的终结和陆路运输的开始。那高高耸立在卧虎山上的黑龙庙,成了商人们心中的吉祥路标。
碛口地处当年山西与内蒙古、晋陕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卸下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走,回程时再把当地物资经碛口转运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船只有150艘之多。凭借黄河水运,自清乾隆年间到抗战爆发的200多年间,碛口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埠重镇。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满街灯火,昼夜辉煌,正可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如今,碛口古镇拥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镇内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和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以“活着的古镇”著称。徜徉碛口,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头上裹着白毛巾、身穿羊皮马甲、手持皮鞭的放羊娃,对着黄河吼出动听的歌谣。从古老沧桑的明清大院建筑群落中,从那些依山而列的孔孔窑洞中,人们能感受到碛口憨厚淳朴的情怀。岸边的毛驴依然在爬坡,河里的木船依然在奋桨,身边的黄河依然在奔流,承载着乡愁的歌谣依然在传唱,曾经的汾酒,从这里走进巴拿马博览会获奖,民间的商业能人,曾在这里留下多少传奇的时刻……
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碛口交相辉映,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旅游区。碛口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圃”等,还有以“西湾民居”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
穿过五里长街,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久远历史深处,一切都是那么悠长、深沉、厚重。脚下石板路,两边高圪台,房檐连房檐,店铺挨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听得门清。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到处都能看到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属于清代山区传统建筑风格。主街道顺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梯形建筑格局。据记载,碛口店铺大规模修建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到民国初期已店铺林立,除了本县的,还有包头、河曲、绥德、府谷、孟门、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等地商人开的店铺,达300多家。
今天,古村镇的文化价值已经在全世界被更大范围接受,有更多数量的古村镇被列入政府保护名单。碛口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相信随着各方人士行动起来,为碛口古镇的保护与活化注入新理念、新共识、新力量,一定能助力碛口古镇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