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站在“大众文化”的视野,再次“细读金庸”
来源:解放日报 | 祁泽宇  2025年02月22日08:3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领域对金庸小说的品评蔚然成风,较有影响力的如严家炎的《金庸小说论稿》、孔庆东的《醉眼看金庸》、陈墨的《陈墨评金庸系列》等,这些成果让金庸小说研究迈入“金学”变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但上述研究品读多以分析小说的精神世界或语言表述为主,较少涉及历史层面的考证。从素材上说,金庸小说是历史武侠小说,历史研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对此,吴钩之作《细读金庸:一部严肃的古代社会史》(以下简称《细读金庸》)以社会史、生活史的角度为切入点,重构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各个面向,让历史爱好者与“金迷们”眼前一亮。

严家炎曾评论金庸道,“如果读一读《碧血剑》附录的那篇《袁崇焕评传》,我们就会知道作家在一些有关的历史问题上曾经下过多大的功夫并形成多么精辟的见解”。金庸的历史素养充分地体现在其15部武侠小说之中,并成为诸多读者学习历史的“范本”。吴钩却提示我们,金庸是一位作家,创作时以戏剧性为推动情节的手段,其小说中的历史细节往往虚实相生,存在着作家个人的文学创作或视野局限。为此,《细读金庸》从7个部分对小说的历史进行了广延式的解读、澄清与勘误。我们看到,金庸创作之原则更倾向于史剧所提倡的“失事求似”,而非历史的真实。吴钩既考量了武侠小说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模式,又充分注意到文学形式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分异。

在金庸的笔下,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近观。吴钩对金庸的细读包含着作者对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民族精神的综合感知,而这些都在别具活力与张力的江湖中得到了显现。在吴钩看来,金庸的江湖颠覆了过往武侠小说的超验世界,那些大侠都是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因此《细读金庸》将金庸的小说视作生活世界的参与者、营造者,并引发出对生活细节的讨论。小说所营造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古人的衣食住行、行为模式都填列其间,它受制于王朝政治体系下的制度要求,有其伦理、法律、规范等。另一方面,吴钩在庙堂之外的民间,触发了江湖的历史追问,这显然是读者们最感兴趣的,他带着读者走进真实的恩怨江湖,将金庸武侠小说中涉及的历史元素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读者拥有了更加丰沛的社会生活史知识。

《细读金庸》将虚构的武侠与真实的细节黏合起来,从小说中提取历史元素,借题发挥,细述为人所不知的历史常识与典故。这些历史的细节则体现出作者“细读”之趋向,也正如其所言,“从史学切入,便会发现无聊的问题也蕴含着严肃的历史知识”。吴钩从狭义的江湖生活入手,渐次向广义的江湖探究其真实内涵。他的视野包罗万象,综合引入生活史、文化史、社会思想史以及历史人类学之“目光向下”原则,以严肃的历史立场,建立日常生活与社会变动的联系。有人将金庸小说之美归结为海纳百川,这毫不为过,吴钩寥寥数笔就涉及了饮食、婚俗、礼教、兵器、时尚、教育、医药、商业、社会组织、日常用品、娱乐活动、尚武之风、社会形态、民间信仰、游乐才艺等不同方面,并考察金庸小说背后的世俗文化传统,增进对总体历史的认识。此外,《细读金庸》辅之以文献、实物、图像等资料相结合的模式,重构出古代日常生活的现场。可谓感受与实证相综合,体验与研究相统一。

吴钩精于以社会学与政治学为工具,对正史野稗进行梳理分析。很明显,《细读金庸》就是以这样的路径分析了金庸小说。吴钩意识到,金庸小说具有通俗文学之可读性、传奇性和趣味性,但其绝非仅供娱乐消遣的读物,而是进入民族、社会、政治和文化沉思的深处。例如第六辑“社会·制度”中的江湖实质上是社会制度的别称,而那吃狗肉的丐帮、行走江湖的刀客、胸口刺青的乔峰……互相混杂、浑然一体的历史现象,不啻站在边缘立场重构历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固有的文本内的历史,转向更真切的历史文本。这些都说明,吴钩对金庸小说的解读,并没有按图索骥,而是具备与金庸相近的历史精神。就如吴钩所理解的那样,金庸在创造江湖,也在打破固有秩序,大侠们置身于江湖之中,拯救民族危难也要兼顾个人爱恨情仇。这解释了金庸小说经久不衰之因——它们勾连着中国文化的全部方面,我们能够从金庸的作品里读到根性文化的展演和文化中国之美。

吴钩在写宋史时便巧设篇名并屡试不爽,诸如《宋词是宋朝的流行歌曲》《宋朝人一天能赚多少钱?》《宋画——宋朝人的照相机》,令人莞尔一笑的题目之下是严肃的史实与细致的考证。在《细读金庸》中,吴钩延续了这一风格,他直接以网友的疑惑为入题点,像“杨过断臂之后是怎么剪指甲的”“虚竹是不是一个奴隶主”“梅超风如厕后怎么清洁”,看似油腔滑调,戏言之下却别出心裁,尽是作者纵横开阖、引经据典的认真回答,其幽默的言辞与点睛式的总结,也让读者读后大有裨益。它们也辅证了金庸小说的文化厚度、历史高度和思想深度。吴钩所做的是一种大众化、科普化的历史创造,它不符合学术范式的标准,其中的科学精神与历史思维却难以忽视。诚如其所言,这样的历史,“严肃的学者不会或者不愿意去解答,而网友、读者又特别感兴趣,我就是要试着回答这样的问题”。或许,吴钩是在“大众文化”身份标签的前提下去“细读金庸”的,但其严肃的视角则反驳了王朔口中的媚俗性质,也更真实地反映了金庸小说的价值所在,即迷离的情感与仿真的历史之间,有着趣味生动的古代生活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