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
位于辽西走廊的历史名城锦州,北依千古圣山医巫闾山,南临渤海的最北端锦州湾,蜚声海内外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了世间无数访客游人。
2024年金秋10月,几位探寻辽西走廊文化的作家,来到了渤海西海口。我是第一次看到浩瀚的渤海,惊喜自在心中!
阳光下举目望去,眼前是水天相接的茫茫大海。而在这烟波浩渺的大海之中,突兀地屹立着一座小山峰,它的形状很像笔架,又像是一座万吨游轮搁浅在浅海之中。远远望去,似笔架如游轮的小山隐没在弥漫的烟云之中,白云在山顶上轻轻飘过,如薄雾如轻纱。海岛小山并立三峰,两低一高,面对万顷渤海。
导游说,那便是锦州笔架山了。
天下叫“笔架山”的山峦有30多处,唯锦州笔架山,从古至今被誉为“笔锋插海”。而最令人惊异和瞩目的是这座海中小岛通往海岸有一条时隐时现的“海路”。人们称这座宽约9米、长约1600米的海路“天桥”,也叫“天路”。
这条神奇的“天路”并非一条真正意义的道路,而是随潮汐起伏,时隐时现。退潮时,这条海底之路就会慢慢露出来,仿佛一座天路架起,游人可以走路上岛。涨潮时,海水将天路淹没海水中,不见踪影。
我们到达时已是午后,不遇涨潮、退潮,只见这条海底之路半隐半现,它仿佛是一具卧海的神龟,脊背裸露于浅海之中;更似一条巨型的苍龙在海中逸游,蜿蜒着庞然的鳞体,一头衔山,一尾扫岸。
我们走向海滩,走向天路。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遍地是砂石海蛎子,非常扎脚。许多赶海拾贝的游客,一边走一边开心地玩水、捡拾海贝。到达海边,我们乘上快艇,直奔海中笔架山。
登上笔架山,山上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用石头筑造的山门,向南走一段路,就是吕祖亭,它的形状像两层小塔,亭外有二十几级石阶。传说这是吕洞宾“八仙过海”小憩之处。再往前走,五母宫就到了,它是一间有五尊女佛的屋子……真没想到,一座海中面积仅4.72平方公里的小岛,竟然有着一座丰富庞杂的古建筑群。人们依次由山门、真人观、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往上攀登,直达山顶三清阁石楼建筑群。
我在五母宫平台前眺望大海,晴空万里,海天一色。渤海湾波平浪静,阳光灿烂。山下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白色的浪花四处飞溅。葛藤树贴壁垂海,三角梅艳红映天。
笔架山最令人惊叹的是山顶的三清阁,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石结构建筑,矗立在笔架山上不着一钉一木的花岗岩石楼建筑群,和阁内造型奇异的汉白玉石刻造像群,令人叹为观止。
三清阁以花岗石仿木结构建造,通高26.2米,层层叠叠,望海而立。六层清一色石料建筑,飞檐挑角,壁画门神,全部为石雕。一至二楼两层拱形石门窗上,全都雕刻着具有欧洲建筑艺术元素的精美浮雕和纹饰,石雕匠人的精湛技艺在这里一览无余。阁内各种神佛道雕像全部为汉白玉石质,面目端庄,衣纹流畅,栩栩如生。
而在这数百件石刻艺术作品中,最匪夷所思的,应是修建在三清阁最高层上的巨型盘古石刻造像。盘古是古代中华各民族崇拜的创世神,在古老的神话故事集成《山海经》中,就有了盘古神的原型——“视为昼,眠为夜”的钟山之神。笔架山的盘古神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海上盘古像,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奇特的一尊盘古造像。多少年来,这座迎风破雾的神秘石像,面对大海,默默地守望着锦州湾的碧波清浪……
集楼台、宝塔、角亭于一体的三清阁,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上乘建筑。该建筑是以道教建筑为主体,集佛、道、儒、伊斯兰多种宗教与民间诸神信仰文化于一身的建筑与雕刻世界。
在海风习习的山顶,你会不断发出诘问:是谁在这个小小海岛上建造了如此庞大的石头的艺术世界?这些成千上万吨的石头是怎么运到这海中山上来的?这些多神艺术造像汇聚一阁的文化渊源来自何方?
下山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真人观,距山门约百米。观塔文字注明是笔架山开山道姑玉清真人朱洁贞的陵寝。墓观通高4.7米,观基为正六边形,整个建筑端庄、洗练。真人观附近还有一座形制相同,但体量较小的石塔,据说是朱洁贞三徒弟高明霞的陵寝。
导游的介绍回答了我第一个诘问,原来就是这位道教龙门派十九代传人玉清真人朱洁贞带领弟子和一众石雕艺人修建起了笔架山吕祖亭、五母宫、三清阁等庞大的海上建筑群!朱洁贞是锦西县(今葫芦岛)人,幼年出家。1939年,朱洁贞羽化,她的弟子贺保江、孙金言为她修建了这座真人观以示纪奉。
为寻找修建龙门派道教圣地之所,朱洁贞走了很多地方。光绪庚子辛丑年间(1900年-1901年),她来到了笔架山。笔架山是海中小岛,常年经受海风吹袭,以致原来岛上砖木结构的庙宇建筑都已破败坍塌。为了建立永久性的海上道教圣地,朱洁贞决定在岛上建筑不用一钉一木,而是用纯石材建筑和汉白玉石像雕刻。建造之初,朱洁贞即对负责工程的弟子孙金言说:“笔架山是一只船,能让所有的善男信女同舟共济。在笔架山的最高峰建三清阁,就好比在船上立起桅杆,更有天桥通向大海的彼岸。登上笔架山,更上一层天。”
自此,这一位有信仰的女子从海上天桥走来,走向了大海中的笔架山,几十年劈波击浪,寒暖不计,饥饱不知,不屈不挠完成一种使命。感叹中我问导游,建造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资金如何筹集?
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民国时期的锦州医生孙金言,一个是乱世中的北伐军人贺宝江(也说赫宝江)。
孙金言在朱洁贞去世后,招募来一批有高超雕刻技艺的民间石雕艺人,经过十年的努力,至1948年,终于完成了包括三清阁、吕祖亭、太阳殿在内的石楼建筑群和几百座汉白玉组成的石刻造像群。而厌倦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混乱时局的军人贺宝江,于民国六年(1917年)偕妻来笔架山避难清修,后来,又把自家大量的土地和财产变卖成12.6万元大洋,全部布施笔架山修筑三清阁。他的夫人后来不幸在岛上病故,他便出家当了道士,道号赫明乐。
个体生命的萤火之光亮了、灭了,都在滚滚红尘之中。今天的我们,并不了解朱洁贞、孙金言、贺宝江更多人生与命运的故事,但他们留在锦州湾海岛上的庞大建筑群,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言无声而被世代观览、簇拥。早在1988年,三清阁建筑群就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锦州民俗专家所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锦州湾的海上小岛建筑,是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奇迹,也是那段历史文化留在锦州大地上的一个投影。”
走出笔架山山门,只见3米多高的山门横额外侧题字“光耀家国”,内侧题字为“重道亲德”。导游说,这是当年主持修山的贺宝江所写。也许,这正是一个曾经厌世绝望的人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
要告别了,回眸锦州湾那条通往海中小岛的蜿蜒天路,天路那头仙境般缥缈的小岛,小岛上形似笔架的三座并立的山峰,我倏忽一惊:那莫不是当年三位修山人宁静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