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浮生六记》里芸娘说:“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
想到这句话,是因为逛大马弄时遇到佛手。大马弄是杭州一条十分闹猛的老街巷,许多人跑到这里买菜。很久没有见到这么闹猛的景象,仿佛是小时候才有的记忆,大人们牵着小孩,在人群中挤着,生怕一不小心被人流挤散了;那时候,应该是买什么年货——对了,只有过年前的几天,才有这番景象。不过,大马弄的闹猛却是日常,各种各样的菜生鲜活泼,刚上来的临安冬笋只要11元1斤,卖相很好的大冬笋也只要14元1斤。我买了几根笋,回来做了油焖笋,鲜甜极了。
大马弄的菜市,有在店铺里的,也有就地摆摊的。摆摊的卖酱鸭、酱肉、酱鱼、酱鹌鹑,一字排开,几十只整整齐齐,十分壮观。阳光底下的酱色,透着祥和喜气,一望就是快要过年的样子。就地摆摊的还有很多,有个老妇人将自己编的竹篮子和筐子摆在地上卖。竹筐子的工艺并不是特别精致,看着却还舒服,想着放在桌上盛放些果物,也是合适的,就买了一大一小两个,总共25元。一缸一缸的冬腌菜和雪菜都很诱人。冬腌菜刚好可以炒冬笋,我们浙江叫作“炒二冬”。
雪菜的好看一定要在现场才能看到,我以前在超市里买到的雪菜完全不一样,今天在大马弄的市场上一看,哟嗬,原来好看的雪菜是这样的光彩照人。此言非虚,诸位可以去看看。杭州人最爱的一道面食——片儿川,这碗面里一定要有雪菜,非得这样光彩照人的雪菜不可,也非得有几片新鲜的笋不可。居然还见到有人在卖四条土步鱼,四条土步鱼实在是不引人注目,熙熙攘攘的人流,各种各样的海货鱼鲜,居然还有跟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四条土步鱼寂寞地游在一个小盆里。一问价,70元1斤。逛一逛这样的菜市,立即会发现生活如此富有生机,一个卖菜的人脸上写满令人感动的生命活力。
大马弄的菜市里真是什么都有卖的,有一个“万花芬芳绿化公司”的人在摆摊,卖各种各样的花,有蝴蝶兰、菊花、茶花等等,每树花枝都缀满花苞,或者已然是盛放的样子。卖花的旁边,就是卖酱鸭的,再旁边是卖牛皮腰带和补鞋的。旁边的旁边,还有一个农贸市场,叫作“察院前农贸市场”,察院前,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文化底子,旁边就是太庙遗址。南宋的时候,察院前巷是左、右丞相府的所在地,明代改为都察院、巡按院,这个察院前地名就由此而来。
农贸市场临街一处,还有人摆了几大筐佛手在卖。这个地方卖水果倒不新奇,譬如火晶柿子小小的,圆圆的,已经熟透,买来就能吃,别的地方见不到,在大马弄能买到。但是佛手,而且这么多的佛手,如此壮观地陈列着,金黄的颜色虽然夺目,但让人一下子觉得拉近了距离——不像是那种文人雅士曲高和寡的清冷,而是与人间烟火近在咫尺的热情,左手酱鸭、臭豆腐,右手兰花与佛手,归去,归去,一壶酒来一本书。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买几只佛手。金华的佛手有名,我每年从网店买佛手,大果两只就要一百多元,中小果三四只也要八九十元,都是直接从金华的种植基地发货。佛手放在车上,有幽幽的清香。放在书架上,也很好看,看久了就像是古画上的样子。想到南宋的时候,大马弄的市场上是不是就有佛手在卖——那时临安城里的人们,审美可是真高级,挑货郎担的男人五大三粗,也要在鬓边插一枝娇艳的大花。男人们普遍都簪花,不像现在,泉州浔埔遍地簪花人,都是那种所谓旅拍的外地游客。
几年前,朋友送我一只木盘子,是用屋久岛的杉树做的,有一种持久的木香。用这盘子来盛放佛手美极了。佛手干了,也不舍得丢弃,还能继续放若干年。杭州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香橼佛手出时,山斋最要一事,得朱砂红盘、青花盘、白盘数种,以大为妙,每盆置橼廿四头,或十二三者,方足香味,满室清芬。”我觉得佛手不一定要大,就算是那种小果,摆上三两只,也足以令满室清芬了。
我办公室里也有三只佛手,新供的。和佛手摆放在一起的还有一盆蕨,以及一幅竹久梦二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