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篇儿童小说《万里漂流瓶》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少年儿童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2025年01月14日12:09

1月7日,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万里漂流话友谊 大国启航绘梦想——长篇儿童小说《万里漂流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郭义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党委副书记丁英麒等领导,以及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谈凤霞,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崔昕平,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周长超,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儿童文学》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冯臻,《万里漂流瓶》作者冯与蓝等来自文学界、出版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出席活动。长篇儿童成长小说《万里漂流瓶》根据真实事件创作,故事的小主人公乐航在夏令营中认识了南非来的女孩海蒂,当海蒂到乐航家作客时,她才发现乐航妈妈孟浩宇珍藏多年、承载了一段国际友谊的漂流瓶,那一头连接的竟然就是自己的妈妈奥莉维亚;跨越三十年的友谊不仅让两个家庭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更让作品主人公重新认识了上海,认识了当初投下漂流瓶的地方——如今的东方大港洋山深水港,也解开了一段尘封百年的中国劳工往事。作品在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爱上创新的同时,深刻理解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重要意义,本书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研讨会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朱艳琴主持,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介绍了《万里漂流瓶》的出版情况。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郭义强在讲话中对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作者冯与蓝女士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万里漂流瓶》这部作品文质兼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孩子的童心童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作品,并指出其具备两大特点:其一,注重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凭借对亲子关系、国际友谊等多元维度交流的细腻书写,使小读者切实体悟到国家发展的磅礴伟力,以及友好交流的深远意义;其二,《万里漂流瓶》切入点巧妙精准。它内容丰富,以孩子纯真的视角展现上海的今昔变迁。他强调,反映时代变化是当下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使命,期望少年儿童出版社能始终坚守初心,勇挑重担,不断开拓创新,推出更多精品图书,为小读者们构筑起充盈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在致辞中透露,《万里漂流瓶》的灵感源于2023年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著名童书出版人海飞提议策划一部展现上海都市风貌与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作品。该书以1994年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漂流瓶投放活动为背景,讲述上海女孩孟浩宇通过城市国际交流确立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故事,这一形象是上海时代弄潮儿,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中国人的缩影。阚宁辉期望在座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助力作品打磨,使其成为新时代主题出版与原创儿童文学的精品力作。

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党委副书记丁英麒在致辞时,向现场嘉宾介绍了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历程以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认为,《万里漂流瓶》视角独特、故事生动与笔触细腻,不仅体现了上海港传承历史、担当使命的核心价值,更让人感受到包括洋山四期在内的新时代中国航运建设的发展与上海城市风貌的变迁。他对《万里漂流瓶》这部作品的出版表示祝贺与感谢,并邀请现场嘉宾前往洋山港走一走,看一看。

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部聚焦中国航运建设、城市发展、少年生活的儿童小说展开深入讨论,对《万里漂流瓶》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徐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万里漂流瓶》是一部扎实且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作者冯与蓝此前在幻想文学领域成果丰硕,此次涉足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多次修改文稿,令人钦佩。冯与蓝也是鲁迅文学院的学员,期望鲁迅文学院能培养出更多像冯与蓝这般的优秀人才,为儿童文学创作注入新生力量。

徐德霞(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儿童文学》原主编)

《万里漂流瓶》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颇具震撼力的作品。如今,儿童文学界乡村题材作品很多,但像《万里漂流瓶》这样以大工业、大都市为背景创作的作品不多,可以说,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沸腾的、昂扬前行中的中国面貌和中国精神的儿童化的表达,是一部大题材、新手法,与时代紧紧结合的大作品。小说通过艺术上的两个象征物——漂流瓶和瓷片切入,妈妈那代的漂流瓶串起了三十年的国际友谊,而一百年前的瓷片则串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南非故事。故事的最后,两条线索又汇聚到了我国新时代的大国重器洋山港上,结合得自然流畅,从容不迫。纵观全书,作者将笔尖在淘金、漂流瓶和新时代万吨轮之间来回穿梭,通过上海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写出了中国百年的历史。在结构和叙述上,作品虽然书写的是大历史,却能从儿童出发,用小载体、窄视角,表现宏大主题。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在我看来,成长小说是现实主义儿童文学最高超的创作境界,而一部优秀的成长小说必然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冯与蓝做到了这一点。从结构上看,作品的第一条主线书写的是主人公母子关系从矛盾到化解的全过程,第二条主线则应和了《万里漂流瓶》的书名,以漂流万里的瓶子牵连起改革开放、洋山港建设,还有中国和南非少女之间的友谊,后来又引到了下一代江乐航和海蒂的友谊中。两条线索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第二条线索——乐航了解妈妈的童年时代——为第一条线索亲子矛盾的消融提供了契机。这部作品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建立了具有因果关联的情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到,小说中情节比故事更重要。小说家通过在作品中建立各种情节、细节,在它们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使小说成为一个和谐的世界。作家就是依靠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细节,像一层层海浪堆叠,最后掀起巨浪,这是小说家的真功夫。我觉得在建立因果关系这方面,《万里漂流瓶》表现得非常出色,每一次矛盾冲突的爆发都有非常细致的铺垫。

陈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万里漂流瓶》是一部当代都市背景下的儿童成长小说。作品以小主人公及小伙伴的学校、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为内容,投射出新时代国家科技进步、港口建设成就、国际航运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等图景,时代感很强。它智慧地以一只漂流瓶书写了两代人的跨文化交流,又以瓷片项链串联起更久远的人物故事。依托精巧的构思与设计,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和历史回顾包含于情节之中,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国家发展进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思想主题得以自然而贴切地展现。重大主题的举重若轻,来自作家处理题材、表现内容的驾驭能力与表现功力。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作品也对平等交流的现代亲子关系具有生动的描绘,这是对儿童情感态度的立场宣示,能够引发小读者的共情。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万里漂流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当下性、时代感和全球化视野,书中独特的上海气息是一个极大的亮点。这本书的主要线索,也就是漂流瓶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二三十年前,上海已经是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国际化大都市。作品中写到江乐航参加无人机比赛,使用社交网络、新媒体,这是当下城市孩子生活的写照,也是之前的儿童文学作家很少真切呈现出来的。因此,《万里漂流瓶》虽然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视野辽阔,包容多元,充分彰显了上海的时代感和全球化特点。另外,作品也写出了今天的典型亲子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母亲,母亲眼中的孩子,这层互关的视角特别重要性。儿童文学作品经常会有单向性的问题,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说教,孩子对父母的不满,但是冯与蓝在作品中完成了一个亲子双向的交流。我想这种创作是有特别意义的。

李利芳(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这是一部以儿童视角、儿童主体成长为叙事逻辑而实现重大主题表达,始终致力于将简单与深刻实现自由交织的探索之作。它将真实历史事件的神奇有效转化为童年语境中的话语与故事形态,以童心去串联童心,让童真去直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实践。作品在叙事上的亮点首先表现为对“连接物”的精彩塑造上。“漂流瓶”是核心意象,一个神奇的漂流瓶建立起中非两个小女孩不平凡的友谊,由此掀开了一段历史更为久远的华工往事;一个白底青花的中国瓷片上留存了太多丰富的历史讯息,男孩江乐航循着妈妈绿色笔记本上的“少年大事记”,逐层进入到从两代人到多代人之间的历史对话中。儿童真正历史感的培育、儿童对历史内容的主动获取是这部作品着力追求的目标,它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通过“连接物”而达成的。众多连接物均是适应儿童好奇心、满足儿童探求欲的绝佳载体,在对“物”的层层揭秘中,复杂的历史事实自然而然进入到今天儿童的知识视野与情感认同中。

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从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跨文化创作。《万里漂流瓶》涉及了跨时代、跨国际的交流,还涉及了跨代际的交流,它有历史的、时空的广度,也有主题思想的高度。这部小说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上海的气息——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现代的工业科技的气息、国际文化交流的气息,还有比较沉痛的历史气息,以及现代媒介所带来的开放气息,等等。《万里漂流瓶》这部作品非常有时尚感,但它并不因为题材的时尚而轻佻,因为涉及了诸多层面、维度和内涵,所以依然有厚重感。除了气息,作品传递的热度也很重要。这部小说涉及家庭亲子关系和跨国际的友情,作品中江乐航的母亲孟浩宇以自己的理想也影响了下一代,也是非常突出的一点。在结构方面,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并行的创作方式,将当下、闪回、倒叙等多种叙事手段自如穿插其中,使作品看上去婆娑多姿、生动活泼。在表现手法上,冯与蓝的笔调画面感很强,比如引子的电影画面感跃然纸上。在理想性、情感性层面,作品也表现得十分出色,它所书写的万里漂流瓶,不仅仅是一条故事线索,也是一条精神线索,它承载了过去和现在,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冯与蓝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她能够把儿童心理层层剥笋地展开,很是难得。

崔昕平(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万里漂流瓶》这本书在“少年成长”和“文化”这两个双主题的书写上非常独特。作品以双主题勾连了多个时空,类似中国古建的榫卯结构,不是钉钉子似的生拉硬扯,而是圆融、巧妙、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在少年成长方面,冯与蓝对都市、对成长的塑造都非常成功。主人公江乐航是一个在上海大都市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这是具有典型态,并带有鲜活都市气息的。冯与蓝描写亲子关系,没有陷入二元对立描述,而是努力去追求一种真实的亲子交流状态,妈妈和孩子都在努力地走近对方。在文化主题方面,冯与蓝对妈妈少年大事记一点一点耐心地写作调动,处理得非常好。作品通过江乐航见证妈妈的成长,也写出了乐航建构个人理想的过程。

周长超(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万里漂流瓶》是一部透过“小切口”展现“大时代”,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重要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它巧妙地将个人成长与广阔的时代背景相融合,展现了中国港口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新时代画卷。作品通过漂流瓶、日记本、瓷片项链等叙事装置,将上海城市变迁,尤其是洋山港的建设发展历程,与人物的成长故事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些叙事装置不仅赋予了作品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能力,还巧妙地连接了不同代际间、中外交流间的故事线索。在故事中,漂流瓶象征着友谊与希望,日记本记录着人物心路历程,而瓷片项链则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正是这些富有童趣的叙事元素,使得作品对妈妈与儿子两代人的成长,对国家发展进步的书写,更加生动而富有内涵。

郭艳(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

《万里漂流瓶》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三代人在不同时空的因缘际会,从儿童视角讲述大历史中的人物命运遭际,在对当下现代都市少年生活和亲子关系的讲述中,表达了对于中国故事和中国现代性进程的理解与体悟。总的来说,它是一部题材独特、结构精巧、题旨深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小说有三个非常突出的特质:其一是现代少年视角中的大历史与大叙事。在乐航对于妈妈日记的阅读中,历史时空隧道被打开,当下00后的孩子看到了30年前的中国故事,当下和历史在传奇故事中得到了衔接,漂流瓶万里漂流后的结缘,最重要的是当事人两个少女对于这份异国友情的珍视,以及各自为了理想坚韧不拔的奋斗。小说在这个层面体现出了阔大的人生境界和格局,对于当下儿童文学长篇创作来说,是一个突破。小说多重时空的穿越性叙事,复杂人物关系的设置,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的穿插表达等等,在这个文本中都有着较好的呈现。其二是亲子关系中的双向成长。小说中的亲子关系是双向奔赴的,凸显出了当下中国城市正常的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父母是接受了良好现代教育和现代文明的身心健康的人,孩子也是心智健全正常的孩子,面对当下更多的充斥着问题的原生家庭,这个文本从某种程度上恰恰弥补了对于现代正常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较为理想模式的叙述。其三是高科技、现代知识信息、快节奏工作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及物摹写。这部小说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城市经验与当下生活的及物性。作者通过乐航的视角,叙述了当下中国大城市孩子们的日常,这也是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突破。

陈香(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万里漂流瓶》创作的成功源于它基于童年细节的细致入微的书写。冯与蓝善于探入青少年的内心深处,她笔下的少年都有着细腻的心理活动,有着自己立体的灵魂,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索从未停止。同时,她还善于完成对青少年成长、文化和历史追因式的思索和审视,使其作品展现了难得的文学质地、历史感和文化意味。在行文过程中,我认为有三个特点比较显著:第一是作品饱满的故事性和对叙事的驾驭能力。《万里漂流瓶》从当下日常和儿童命运入手,插入母亲孟浩宇三十年前的童年往事,带出一段百年前的中国劳工的心酸史。故事不断在重建,又时有悬念。这样的叙事策略造就了故事的丰厚饱满,同时也照顾了少年儿童的阅读感受。第二是冯与蓝善于探入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以儿童视角和真正的少年儿童的情感体验,以细腻敏锐、准确传神的心理描写,表达对当代少年生命意识的探讨和思考,以对儿童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理解和认知,呈现出了一种纯粹的童年叙事。第三是自觉的现实主义追求。《万里漂流瓶》带着从生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自觉与天然,带着对现实的关注,对问题的敏感,直面人生要义与人生价值;通过对文学真实性和现实感的出色把握,细细描摹一幅真切可感的现实主义图景下的烟火人间。

冯臻(《儿童文学》杂志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万里漂流瓶》是一部主题类儿童文学作品。小说构思精心,境界开阔,富有时空的纵深性,通过三种关系——亲子关系、当代与历史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两个物象——碎瓷片和洋山港,将儿童主体性视角与 “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相结合,以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宏伟实践,生动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瓷器的英文是“china”,在百年前,这个碎瓷片就象征着中国破碎的形象,碎瓷片串联起了几代人的命运,也蕴含着曾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洋山港则表征了一个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沧桑巨变,是一个新时代的强大基建的符号。冯与蓝通过一次次对话,在故事中将海港知识融入写作中,让儿童读者逐渐对洋山港有一种从抽象到具象的认识过程,最后高潮就是带着大家一起目睹洋山港的先进、壮观的港口形象。这是作家的在写作上的高明之处。

《万里漂流瓶》作者冯与蓝对现场专家的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自己将在会后仔细回顾各位的分析和评点,努力对文本进行打磨,期待《万里漂流瓶》承载历史的记忆、梦想与希望,漂流到更多小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