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四千精神”主题征文优秀作品 “烂头花样多” 的郑超豪
“你就是`烂头花样多’,做了这么多的慈善项目,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近期,在瑞安市慈善总会办公会议上,市政协原主席、慈善总会会长白一帆对郑超豪这样说。
在座的我们都明白,白会长这句貌似批评的话,实则是对郑超豪最大的褒奖。
郑超豪,1961年生,瑞安市委党校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现任瑞安崇德书院院长、瑞安慈善总会副会长,先后获“2016年中国好人榜提名”“第五届浙江省慈善项目奖”“第四届浙江省慈善个人捐赠奖”“最美浙江人”“首届长三角慈善之星”等荣誉。多年来,他以做公益回报社会、反哺家乡。
(一)“我们举办这种评奖,重在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
2008年8月,郑超豪母亲陈华鑫去世。悲痛之余,郑超豪与家人商议,决定丧事简办,将亲朋送的8万多元的“蜡烛钱”,加上自己平时结余,凑足10万元,以母亲名字命名,成立“华鑫道德基金”。郑超豪决定用这笔基金,每年在村里评选并奖励15户道德示范家庭、若干名沙洲好人。他委托村两委在村民推荐、自荐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筛选,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村两委确定奖励对象,颁发奖品。
次年1月,沙洲村道德示范家庭评选结果产生。奖品是一个价值约400元的电饭煲,上书“奖道德示范家庭”;一块钉在家门口的小木牌,上书“道德示范家庭”。
颁奖那天,村里像办喜事一样,村民们奔走相告,喜气洋洋。评选上的村民喜笑颜开地表示:“获得`道德示范家庭’称号是对我家平日做善事的肯定,以后我还要继续激励自己和家人多做善事……”
看着人家那高悬于家门口的荣誉牌匾,没评上的村民羡慕不已,不少人当场向郑超豪讨教怎样才能评上“道德示范家庭”。一位村民问:“郑校长,能不能给我家也评一个’道德示范家庭’奖?我可以不要电饭煲,只要那一小块木牌就好。”郑超豪笑着问:“为什么不要更值钱的电饭煲呀?”那村民坦诚道:“家里孩子大了要提亲,上门看八字,有了那块’道德示范家庭’的小木牌,就不怕有人`捣亲’咯!”听罢,郑超豪乐开了花。
从此沙洲村年年举行这评奖活动,奖品也一直没变。郑超豪说:“现在经济发展了,民间不缺钱,我们举办这种评奖,重在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他更希望以此带动简办丧事、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尚,带动“人人可慈善,慈善需人人,慈善惠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2011年8月,征得父亲郑明同意后,郑超豪将“华鑫道德基金”升级冠名为“郑明陈华鑫诚信道德基金”,家人们再次慷慨捐资,将基金总额增加到100万元,以此奖励道德示范家庭、道德模范个人、诚信道德经营户、新居民道德模范等。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已奖励超千个道德示范家庭、经营户和个人。
从2005年开始,郑超豪还带领妻子、女儿参与慈善捐款,并积极发动民间公益力量,相继创立“陶山教育基金”“沙洲济困敬老奖优基金”“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瑞安市诚济关爱护士基金”“温大校友会反哺基金”“家庭幸福基金”“陶南济困敬老奖优基金”“崇德共享基金”“陶山乡贤文化+发展基金”等11个民间慈善基金,基金总额达4000多万元,帮扶、奖励对象超200万人次。他将个人力量和民间力量相结合,以助学、助困、助医、敬老、奖德等形式,在践行物质慈善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人心向善向美。
(二)“物质慈善很重要,但精神慈善更重要,因为弱者需要帮扶,好人也需要激励。”
2013年12月,郑超豪创建了公益性质的道德品行培训机构——崇德书院。多年来,他坚持亲自做义务讲座,来自省内外的好几万名学员接受了道德洗礼。
在崇德书院听过课的人,都知道小郑这位特殊的“老师”。他经常跟学员们说:“如果能早点遇见崇德书院和郑院长,我就不会有多次‘进宫’了。”“书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会继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做义工,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其他学员现身说法,报答崇德书院。”
原来,小郑有过“灰色”的昨日。
小郑出生于1983年,15岁开始抽烟、喝酒、赌博,被学校开除后,流于社会。缺乏管束加好奇心驱使,小郑还开始吸毒。19岁那年,在家庭教育无效,小郑父亲无奈举报了儿子的吸毒行为。从此小郑进进出出戒毒所,到了2011年,已是“七进宫”了。2014年7月5日,家人把小郑送至崇德书院。但没两天,小郑逃回了家。
郑超豪得知情况后,亲自上他家带小郑外出“散心”。借着轻松的旅途时光,郑超豪如密友般与小郑交心,跟他聊过往,聊当前,聊崇德书院……小郑深受触动,后来跟人说:“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当官人’的坦诚和善良……”
之后,小郑又亲眼看到:爱心人士一下子捐出几十万元面包款、郑院长把全年的工资都捐给了崇德书院……这些,都是小郑闻所未闻的。耳濡目染之下,他渐渐对崇德书院的义工活动有了参与并坚持的意愿。
在郑超豪的持续关怀、帮扶下,小郑变得阳光、有担当,下定决心在崇德书院做长期的义工。后来,小郑还成了崇德书院的大厨,他烧的菜,让学员们啧啧称赞。
2018年,郑超豪鼓励小郑参加禁毒宣传片拍摄。片中,面对镜头的小郑,勇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故事。他嘱咐记者:“一定要帮我说出我的心声——感谢崇德书院帮助我们解除毒瘾,让我们这些有’过去’的人,有了一点用武之地。我们有信心,别说将来能在社会上做多大贡献,至少决心不再做对社会有害的人。”
郑超豪从崇德书院起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相继创办了崇德慈爱站、崇德诚善农场、崇德文工团、崇德互助义工队、崇德共享基金、崇德和合之家等,崇德系列公益事业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发,数百崇德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的各条战线、各个角落,义举善行不息。
(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沙洲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2018年8月,郑超豪起草《致全体沙洲村民的公开信》,召开沙洲人大会,制定《12345+工程和沙洲全面振兴计划》。
2001年,沙洲郑氏族人重建郑宅祠堂。祠堂落成后,挡住了紧挨祠堂的王姓村民家的窗户,王姓村民对此很有意见。但在郑氏族自恃当地大姓的身份,认为建祠堂也是做公益,因而对王姓村民的意见漠然置之。后来,双方吵起架来,大打出手,一个郑姓老人被殴打致伤。郑氏族人要求王姓村民赔偿受伤老人的医疗费,王姓村民则要求拆掉新建的祠堂,否则拒付医疗费。
郑氏族人找郑超豪商量“对策”,郑超豪规劝老人们拆掉祠堂。不料族人们瞪大眼睛对他说:“娒,你也是姓郑的,哪有盖好的祠堂再拆倒的?!”为此,半年多来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后来,陶山镇干部想到郑超豪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还是请他出面协调。
一个晚上,郑超豪登门拜访王姓村民——平时很少见面的小学同学。王同学热情地泡茶请坐。一阵寒暄之后,郑超豪微笑着提起了祠堂的事,王同学爽快道:“今天您来,肯定有面子!我就提三个条件,让郑氏总理(家族中的总管)给我家挂条红布,打串鞭炮,包个红包,当然,不在乎多少钱。”郑超豪一听这么简单的要求,喜出望外,很开心地转告了郑氏总理。不料族人们又一次瞪大眼睛说:“超豪,你真是让书给读傻了!如果我们答应这三个条件,还用得着你去解决这事!”
过了一阵子,郑超豪又去拜访王同学。
他真挚地说:“老同学,我很理解您的心情,但今天请求您再给我个人一个面子,这事还是圆了吧……”说着,他从提包里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双手递给王同学,恳切道:“我也姓郑,我代表郑氏族人向您家表示歉意!这里只有1000元,但它转达的是所有郑氏族人的共同心意!红布、鞭炮,只是一种形式,您也不在乎钱的多少,这红包,也象征吉祥。您妻子是沙洲人,我们都是同房族的。冤宜解不宜结,如果把冤结到下代儿孙身上去,多不好啊……”
王同学心为所动地接话:“这事之前,您都没来过我家。为了这件事,劳您连跑了两趟。这样,今晚您留下来吃饭……”郑超豪见有转机,马上笑着答应,并说:“要不,我们请村干部来一起吃一顿?”王同学爽朗道:“好哇!”郑超豪继续开心地问:“我们也请镇干部一起吃?”王同学笑着说:“好!”郑超豪开怀一笑,又问:“我们再请郑氏总理一起吃好吗?”王同学会心一笑,说:“好!”就这样,大家团团围坐,推杯换盏中,矛盾的双方握手言和。王同学还知道了那放在桌面上的红包,原来是郑超豪自己掏的腰包,更是坚决不收,当众归还……至此,让镇干部深感棘手的纠纷,化干戈为玉帛。
2015年12月,郑超豪提前辞职,将所有退休工资捐给公益事业,将党组织关系迁回老家沙洲,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家乡建设,为沙洲乡村振兴、富美家园建设引智引资,出谋划策。2014年,沙洲被命名为“浙江省慈善村”。2021年,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公布,沙洲村榜上有名。
面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郑超豪带头创建“崇德助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后改称“崇德乡村发展服务团”,简称“服务团”),包括他自己在内的31名瑞安籍退休在瑞县科级领导干部、高级职称人员、优秀人才,成了首批志愿者,他们在自治、法治、德治的共识下,助力共同富裕。
近年来,瑞安老人普遍反映一日三餐是件麻烦事,不烧菜没菜吃,烧了菜吃不了。民生事,民声定,郑超豪听到了老人们的心声,觉得养老服务精细化,就得从老年人身边的难题做起,创建老年友好城市,不但要“适老”,还要“助老”。于是,他说干就干,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一家以服务老人为营业宗旨的“崇德慈善食堂”在锦湖街道开张,实现了“把方便给予老人,把麻烦留给我们”的优质适老化服务……
闲不住的郑超豪,慈善“花样”越来越多。2024年11月,他带领“服务团”一行走进湖岭陶溪村,就温泉项目建设、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实地走访、出谋划策。最近,他又在谋划打造 “民办博物馆一条街”的大项目……
在郑超豪看来,每一点星光都与你我有关,微光汇聚,可以点亮浩瀚星海。他传承温州人的“四千精神”,脚踏实地,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善于发动。他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汇入公益慈善事业洪流,在奉献中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