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弘扬四千精神”主题征文优秀作品 “四千精神”再出发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勤福  2025年01月10日12:35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3年的两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重提“四千精神”,即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短短四句话,字字千钧、掷地有声。这是江浙等地一批先行者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的亲身经历,也是他们勇闯改革大潮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曾经走遍千山万水,为自己寻求一个适宜的舞台。像觅食的飞鸟,只身闯荡四方;曾经想尽千方百计,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敢做,以创新思维把握每一次机遇,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曾经说尽千言万语,讲究和气生财,做到能屈能伸。只要在法理之中,就无所不尽其能;曾经吃尽千辛万苦,创业艰难百战多,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每一滴暗夜凝结的露珠,终将折射晨光。每一句时代淬炼的箴言,必会撬动对美好的向往。正是在这“四千精神”的催绽下,龙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独著华章。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龙湾人民不服输,不服气,白手起家,打着“征服大罗山,战胜美人瀑”的大旗,要建设水电站,那资金与器材从哪里来?公社党委清楚地认识到: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决不能“张口向上叫,伸手向上要”。自力更生,勤俭建设,发动群众来解决建设资金和器材问题。永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决心以土代洋,以木代钢,以蛎灰代水泥,因陋就简,来克服资金和器材等不足困难。几天时间,全公社投木料二千多株,废铁废钢六千多斤,顺利地突破了原材料不足的难关。

在猿不能攀,鸟不能歇,仰看不见顶,俯视不见底的悬崖上搞测量,是美人岩上的第一个战役。他们不仅没有测量仪器,就是有仪器,也无法安放。党支部进行了研究,结论是:依靠群众,定破天险。于是党支书就深入生产队进行座谈、访问,物色爬山能手。爬山能手在党和群众的鼓舞下,鼓起勇气攀登陡壁。当想起党支书说的“测量搞不好,电站就成为空谈”的时候,勇气更大了,决心更强了,终于胜利地把测量红旗插到美人岩的最高峰。

美人瀑悬岩峭壁十分峻险,根据技术员意见,要用一千多米钢和洋园做成的钢丝梯才能进行高空作业。此法要花钱,而且材料也难买不到,并且要三个月才能造好。此路不通。于是,动脑筋,找窍门,决心土法上马。经过三次工地会议,创造了一个土办法:用麻绳做护身带,把绳一端缚在山顶,一端缚在人的腰里,悬在绝壁上放岩炮。可这很危险,岩炮一响,人若爬慢了就要发生伤亡事故。社员并没有退却,想方设法,终于安全地完成了开凿压力管道的工程,并凿成了一千五百六十多级的石梯,使美人岩第一次有了可行的道路。

压力管道开凿好了,可是在长达五百二十七米高的陡壁上运送与安装压力管,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在英雄面前,这又算得了什么?党员、团员组成“八勇士”带头抬管。抬上第一节压力管以后,社员们有了样子,胆也壮了,三百名建站社员都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抬水管。经过一星期的战斗,终于战胜了绝崖天险,安全地铺设好一百九十三节压力水管。真是“英雄气吞河山,干劲冲破天险。”

制造水轮机,又是一个大的难关。建站开始,公社党委就派人四出采购水轮机,花了三个月,还是空手而归。公社党委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力更生,自己制造。有人嘲笑说:“农械厂,厂房是三间破祠堂,机器是三张破车床,要造水轮机真好比蚂蚁斗蛟龙。”“就是造成了,雄鸡也不能比凤凰。”他们不怕嘲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边学边干,决心要制造成功,克服一连串的困难,经过多次试验,一台二吨半重的冲击式水轮机制造成功,正式建成了永嘉场第一所水电站——永强公社白水电站。1959年10月16日,正式发电。永嘉场人民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点灯不用油”的愿望,谱写了一曲全民办水电的凯歌。

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海滨街道的李岩寿下定决心:“跳”出农业寻出路,决定办厂,去上海找业务,跑了五趟,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没有绝望。1985年4月,温州市第一家股份合作制的外向型企业——原瓯海县登山鞋厂正式宣告成立。1987年2月,“瓯登”联合数家股份制的外向型企业,创建了全国首家民营外贸公司——瓯海外贸工业联合公司,年生产能力1亿元,创汇1500万美元,成为全省乡镇企业头号创汇大户和全国乡镇企业创汇先进单位。

1994年8月21日,百年未遇的17号台风使龙湾永强沿海24公里堤塘一夜间全线崩溃,直接经济损失17亿多元。10月21日,沿海堤塘建设千人动员大会召开,领导带头捐资,沿海干部群众踊跃出资,短短几天,民间捐款总数达到5000万元。1995年10月,一条全部由坚硬石块砌成全长19.1公里,集堤、路、河、林为一体的海塘,崛起于东海之滨。每当潮涨时,更能领略到“海堤观潮”的壮观景色,感受“一眼烟波万里,满怀长风天际”的豪迈。一副对联:“众志化长城赫赫千秋靖海宁,同心筑大堤绵绵百里销鱼龙”,表达了龙湾人民用大禹精神战天斗地筑起“海上长城”的喜悦之情。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数十年来,龙湾人秉承“四千精神”,不断拓展空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经济的发展史。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的《不畏艰难向前走》一文中指出:“浙江之所以能够由一个陆域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正是由于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如今龙湾的发展日新月异,龙湾的发展诠释着“四千精神”,践行着“四千精神”,丰富着“四千精神。”仅以交通为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要想去温州城底,从下垟街出发,要步行四十来分钟到永中公交站头,乘着9路公交车,车里人挤人,沿着现在的龙永路,一路颠簸一路尘,大概一个多小时才到南站,现在从家门口坐着小车,开上瓯海大道,不到二十五分钟就可到达温州城区。

1986年,龙湾第一条横跨南北的永梅沙土公路通车,后易名为“永强大道”。随着滨海园区的建设,第二条横跨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滨海大道建成通车,促进温州主城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和融合提升。1996年,东起永强的机场大道正式竣工通车,机场大道龙湾段全长14公里(如今已超18公里),成了温州市东西向交通大动脉。2021年,第三条南北沟通的主要交通要道环山东路正式实现全线通车,加快了龙湾南北片区之间的连接。2021年,温州大道东延线(钱江路一温强线)正式通车,带动状蒲片区与浙南科技城、龙湾中心区协调融合发展,加快温州城市东拓南联进程。2023年6月,温州市首条智慧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东延线(S40龙湾联络线)建成通车。截至2023年,龙湾全区乡镇和行政村均已实现村村通客车,通畅率均达到100%,累计创建3个“四好农村路”全市示范街道。

1990年7月12日,温州机场(后更名为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集资建造的机场”。当时,我们几个同学夹在人流里去看看机场的通航,看到银鹰在头顶呼啸而过,顿感高兴。2018年,温州龙湾国际机场T2航站楼投用,并迎来当年第1000万名旅客,正式迈入“千万级机场俱乐部”。2023年,温州龙湾国际机场累计通航城市182个,其中国际(地区)城市40个;旅客吞吐量1169万人次、航班起降9.34万架次。

就在这几年,市域铁路S1线、S2线先后在龙湾交汇;228国道龙湾海滨段、330国道龙湾永中段建成投用;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湾段、金丽温高速公路东延线(S40龙湾联络线)等拓展了东西交通衔接的外循环,布局上实现了高铁、高速、机场等全面衔接。

空港、陆港,就像新鲜的血液,为龙湾现代化城市发展输送养分,带来动力。乘着“陆空”齐头并进的东风,龙湾迈出扩大开放的坚定步伐,于广阔天地之中扬帆远航。

今天与昨天相似,今天与昨天不同。如今再提“四千”精神,它并未过时,只不过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赋予新时代内涵,需要重新再出发。

我们今天重提“四千精神”,是不忘来时路。“走遍千山万水”,提醒企业家要有更多历练;“想尽千方百计”,意味着创新创业精神尤为重要;“说尽千言万语”,要求加快信息迭代、打通产业链;“吃尽千辛万苦”,要求秉持延续艰苦奋斗的父辈“龙湾人精神”。

我们今天重提“四千精神”,是为了走好将来的新里程。浙江在“四千精神”的基础上赋予其新内涵,以“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为内涵的“新四千精神”。

时代呼唤新的“四千精神”,激励民营企业家长风破浪,重新再出发,相信龙湾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