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四千精神”主题征文优秀作品 风雨兼程
2021年11月2日,是个艳阳天,上午,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任温州市委书记不久的刘小涛赴华中院调研,这也是他履新温州展开调研的第一站。他要为温州在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中,擘画科技创新强市的蓝图。
华中院坐落在温州瓯海区的“大学城”,拥有53亩的科创办公和配套场地,在“大学城”里并不醒目,却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时代气韵。刘小涛一行察看了华中院实验室,询问了激光光电、智能制造在服务温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情况,对华中院多年扎根温州、创新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两个多月后的2022年1月24日,天气略微寒冷,“大学城”却已有了早春的啼唤。这一天的晚上,华中院灯火通明,夜色璀璨,受刘小涛邀请,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海康”)董事长陈宗年在华中院考察。
入夜后的华中院,四周一片宁静。华中院的会议室里,陈宗年显得有些兴奋,他已全面了解了华中院在科技创新上所取得的成果,且发展态势良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合作伙伴。他主动递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与华中院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上进行合作,从而推动温州科技创新,形成财富效应。
夜空里星光灿烂,大地上月华如水。陈宗年一行完成了考察,与华中院院长吕文中等一一握手道别。吕文中回到办公室,看看手表,已是子夜。他推开窗户,抬头望望夜空,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茫茫宇宙,一颗正在应对世界科技百年变局的心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力量,随着天上的卫星同步飞行。吕文中在办公室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形势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吕文中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征程,他要秉持全局观,强化华中院的科技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共筑国家强盛的基石。
2022年3月30日,温州大地绿意盎然,尽显勃勃生机。温州人民大会堂里举行中电海康•温州光电产业创新联合体(简称“联合体”)揭牌仪式。中电海康、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与华中院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在温州打造联合体。三方发挥各自优势,中电海康拓展市场、打通上下游链条,并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瓯海区承担梁柱作用,提供人才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华中院提供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及人才团队支撑。三方共同推进华中院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成果”转变为“硬核产品”,最终进入“产品市场”。
三方代表,三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松,他们都从对方温暖有力的双手中真切感受到真诚和信任。仪式上,吕文中说:我们要聚焦光电科技产业,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孵化高科技属性企业茁壮成长。
在温州,联合体的构建仿佛只是一夜间的事,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吃惊。有人说,温州是一个谜一样的城市,那气魄、那手笔、那埋头苦干的劲头、那敢为人先的精神,让温州人一次又一次地抓住了好机遇。
历史又给了温州一次好机遇,科学的春天给了华中院科研人员春光明媚的心情,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一种热乎乎的创业激情。
华中院在2004年成立之初,就主抓智能制造,为温州的传统产业如眼镜、汽摩配等服务,进行智能化改造,全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赚取服务费养活自己,谋求自身发展。放下身段,做好服务,华中院既实现了自我造血也服务了温州。
华中院一边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针对温州眼镜产业,建立浙江省眼镜产业创新综合体,加大资本投入和市场拓展,把温州眼镜产业做大做强;一边把科研目标聚焦在光电产业上,探索一种能满足企业关键技术突破需求、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模式,突出新兴产业的培育,寻求突破口。经过几年的埋头深耕,到了2020年,华中院集聚了人才,提升了技术,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加速向光电产业高峰攀登。
2021年4月,在中国光电、热电学科界有一定实绩与名望的徐凌投入光电和热电自主研发。2021年7月,他组建半导体材料与芯片实验室,主攻硫化铅胶体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
芯片,现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却是中国人心头的痛。芯片制造是当今世界科技界最抢手的高精尖技术,用业界的说法:“谁掌握了芯片技术,谁就全天候掌握了战场。”我国中、低端的芯片技术已经成熟,产品大量出口,而高端芯片严重依赖于进口,常常被欧美“卡脖子”。
徐凌等5位青年科研人员肩负教学任务,他们教研结合,成立了攻关小组,协同作战,用硫化铅胶体量子点,来研制短波红外成像芯片,攻克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芯片的制造不仅需要光刻机,而且需要光刻胶等核心材料,攻关小组给自己下死任务,无论是光刻机,还是光刻胶,一道道难关,一个个困难,都要去克服,去攻破。通过几个月的昼夜奋战,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短波红外成像芯片,成为探测器器件。这是一项颠覆性创新技术,完全脱离了材料昂贵、工艺复杂,而且核心技术88%在欧美的传统技术,这样一来,我国反击欧美的高科技制裁,又多了一大有效利器。
身材硕长的徐凌是一位精力旺盛、平易近人的学者。他说:做科研遇到难题是家常便饭,遇到难题我会带上水和馒头去调研,去请教,去找合作伙伴,科研不忘借力,同时要紧盯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就会出成果的。
在华中院开始对标全球的科研攻坚时,华中院副院长雷文担起了的重任。他分管科研工作,每天都要瞄准主攻战略方向和前沿动态,每天都在走一条上山的路。
在华中院,他是一位大管家,带领着精干的科研团队。他的工作作风是放手让科学家、青年人去挑大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去攻克难题。同时,他深入实验室,与科研人员一起研究,仔细观察试验过程,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在微波通信材料与器件实验室,雷文负责低温共烧陶瓷(LTCC)与集成元器件模组,攻坚项目在反复的试验中,已不断完善并趋向成功,可以将前人的想象变成现实。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敏锐的触觉,能准确把握微波介质材料与器件研究中的技术关键。雷文曾经牵头研究的一项微波介质天线专利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定位导航装备上。
雷文中等身材,给人的感觉是温和、儒雅、开朗、自信,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他每天都早早地到办公室,很晚才离开实验室。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月亮,都能给他带来向前的动力,无论在他面前山路如何险峻,横亘着多少困难,他与华中院的同行都要勇敢攀登。他要在温州大干一场。
在联合体的大格局下,华中院的光电材料与器件应用实验室和新能源纳米材料实验室也已装修完成,进入测试阶段。四个实验室首期启动区面积1.7万平方米,全面瞄准光电产业方向,被称之为“光电产品的摇篮”。四个专业实验室,十余支研发创新团队,风正、心齐、劲足、实干,他们梦想中的太阳在山巅喷薄而出,万道霞光正铺展在眼前。
宋小强在办公室的茶几上种了四盆绿植,他爱花花草草,可惜因科研繁忙,没有管理好。近年来,宋小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温州分析检测中心和温州精石微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精石微通”)的设备调试上。
温州分析检测中心由华中院和温州市质量技术检测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宋小强领衔组建,目前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开始提供相应的检测服务。近日,检测平台对外提供多次检测服务,收到测试费近20万元,其自我造血功能初见端倪。
精石微通是华中院和中电海康联合孵化、主要生产LTCC材料与器件的企业,宋小强担任技术总监。精石微通在科研技术上依托于微波通信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资金上获得中电海康和瓯海区政府科创基金投资入股,目前已研发出系列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TCC用陶瓷粉料,项目投产后将改变我国5G产业链上游关键原料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
华中院给宋小强建立工作站,搭建研究平台。宋小强投入LTCC材料与元器件方面的产业化工作,让思绪驰骋在科研的天地间。
提起精石微通,宋小强说:办企业与做科研有太多的不同,要关注和思考产业、投资、销售、市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从产品研发到产品生产,这中间会发生许多新问题,我们的团队驻守在公司里,出了问题及时解决。办企业还要承担风险,我们就尽量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
徐和建专心研究导电浆料,导电浆料是贵金属粉或贱金属粉、玻璃粉和合成树脂的混合物,是太阳能电池里的材料。在国内外市场上,太阳能浆料需求量很大,但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所占领。徐和建在华中院科研团队浓厚学术氛围的感染下,抓紧时间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从2021年11月开始,参与组建新能源纳米材料实验室,参与筹建浙江优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优英光电”),开启了他人生的新征程。
团结的力量总是巨大的。自联合体建立以来,创新研发的LTCC微波材料及微波元器件、压电微纳致动器、短波红外成像芯片、太阳能电池电极浆料、智能电子鼻气体传感等5个项目,受到中电海康的青睐,获得首批注资支持,成立了五家公司。在联合体下孵化的公司均由科研人员为法人代表,让教授当老板,让科学家转型到企业家。他们不能只沉溺于自己的科研与治学的思辨之中,而是要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迎接更好的机遇、更大的平台。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好将军不怕打硬仗。
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只是一个序幕和新的开端。联合体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将会孵化出更多的相关科技型公司,大力发展光电经济新兴产业,推进温州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振兴发展。
一个仲夏的早晨,我走进了“大学城”,走进了华中院。华中院的建筑方方正正,踏踏实实,身临其间,我无法洞悉其中的奥秘,所见所闻,却也耳目一新,难抑好奇。
我在华中院走访了两天,与十多位科研人员交谈,我深切地感到,尽管他们年龄、身份、经历和研究的领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富有科学精神和创新使命,他们不仅攻坚关键核心科学技术,而且铆足了劲儿要把技术转化为产品、产业和市场。
迅速提升研究成果价值,实现科学家、研发人员财富积累,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优质项目落地,这就是联合体模式带来的效应。
现在,“创新联合体”的概念正在全国迅速传开。华中院、温州当地政府乃至中电海康的一切努力,就想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