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研讨会在京举行
12月18日下午,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在京举行。
12月18日下午,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电力作协主办的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在北京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电力作协驻会副主席潘飞,中国电力作协副秘书长、《脊梁》杂志主编周玉娴,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王之伟,中国电力作协副主席、江苏省电力作协主席王啸峰,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胡敏强,国家电网经研院副院长马为民,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经研院院长王旭,国网江苏省电力工程咨询公司执行董事郭浩,以及潘凯雄、张陵、李青松、胡敏强、徐政、王国平,《中国作家》纪实版主任佟鑫、编辑张冰,本书作者张茂龙、缪红芹等30余人与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视频致辞。会议由《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主持。
会议现场
2024年5月,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扬镇直流工程投运,其核心在于将江北富集电力跨江送至江南消纳,为我国用电需求大、电网饱和度高的区域电网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作出先行示范。张茂龙、缪红芹两位作者在采访百余名工程设计、建设运行人员后,以详实的资料形成了数十万字的素材,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发表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24年第12期,展现了江苏电网建设者创新思路、精妙施工的风采,奏响了时代强音,作品诠释了电力人胸怀强国之志的崇高信念,也弘扬了作家以精品力作传递时代精神的写作初心。
邱华栋在讲话中表示,作为“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在吹响时代的号角,为历史树碑,为人民立传,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文章合为时而著”,重大主题的书写,既是写人与纪事相结合的历史描摹,更是呈现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表达。《五峰山变奏曲》全景描绘了扬州——镇江直流工程的史诗历程,满怀激情地讲述了国网江苏电力人的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时代故事,塑造了以王之伟为首的电力人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的英雄集体群像,让读者感同身受地站在全球输送量最大的“交改直”工程的历史现场,从“国之大者”中见证“国之创新”,是一部立意高远、格局宏大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王之伟在致辞中说,随着扬镇直流一期工程的投运,二期工程的建设,《五峰山变奏曲》这样一部作品应运而生,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江苏电网发展历史的一个见证,不仅是一种电网技术创新方面的文化传承,也是江苏电力人一场情感的交响曲。它用文字激励了电网的发展,也体现了我们在国家发展过程当中所应该有的精神和内涵,在建设物质世界的同时,也让我们共同享有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胡敏强认为,《五峰山变奏曲》的发布,不仅一是部文学作品的诞生,更是一个重大工程创新成就的文化见证,五峰山大跨越是江苏第一条跨江输电通道,曾写下中国电力史上的传奇,如今它华丽转身,成为中国首个世界输电容量最大的交流改直流工程。 这部作品再次对这些可敬可爱的规划、设计、建设者进行最好的礼赞,它不仅记录了一项重大工程,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创新精神与奋斗品格。
潘飞说,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主题挖掘深刻,章节有序雄健。人物书写立体,故事别开洞天。人与事的完美结合,生动感人。在“交改直”的宏大叙事中,注重对人物的刻画,使人物的智慧、胆识、作为、使命、担当,充分地在事件中“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从起因到结果,完整清晰,用料恰当,是一部专业性与文学性兼融的优秀之作。
周玉娴表示,这篇报告文学回答一个主题,未来社会我们的电力、发展应该是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电网人如何发挥作用的。作品全景式地呈现出了一个省级电网的模型,有助于读者去了解整个国家电网的面貌。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样一部带着激情奏响时代强音的作品,是一部生动反映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建设者们在新时代,积极奋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故事。作品凝聚我国首个和世界最大的交流改直流——扬镇直流五峰山大跨越工程,精准地描写了国家电网建设者们以奋斗和创新所展现出来的时代风貌,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塑造了国家电网人的时代形象,从而提炼出赞美劳动者、讴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主题。
程绍武在总结中表示,《中国作家》纪实版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关注国计民生重大建设成就,善于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书写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次研讨的作品《五峰山变奏曲》是继《中国作家》在发表《心中的旗帜》《永远是个兵》《丹桂飘香》等题材作品之后又一部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
作者张茂龙
作者缪红芹
作者张茂龙、缪红芹在创作感言中表示,作品写的是真人真事,由于篇幅所限,更多的感人事迹没有书写。在创作中遇到的难题是,需要了解很多的理工和电力方面的知识,也让他们积极努力,想方设法弄清楚那些陌生的电网名词、复杂的电力原理,面对大量的资料,如何选取,如何写得更有文学性,这都需要再进一步努力,期望在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在未来将这部中篇报告文学,扩展成长篇,以更加波澜壮阔的气势,全景式反映这一伟大的工程,写出更多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文学的烙印。
合影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