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咖啡香
一
“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建设新时代,我大干又快上……”这首老歌新编,在今天的江苏小城——昆山的大街小巷内,时不时地飘荡到你的耳边。
江苏昆山,全国人民都知道,那可是经济实力抵过西北一些省区的地方!不久前,昆山又被宣布为连续20年“百强县(市)”之首。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是阿基米德说的。
昆山人怎么说?昆山人这样说:“只要有机会和可能,我将与世界最快速的列车一起前行……”
有如此气魄、如此胆识的地方,并不很多。“无中生有”,大概是昆山人用最直白的话来追寻和表达的精神世界吧!
有些事情,怕是连“邻居”的大上海、美苏州都跟不上小昆山,不信你现在到昆山走一趟,吸引你的可能不会是那些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地,而是满城的咖啡飘香味……
昆山出咖啡?不出。
昆山人爱喝咖啡?是的,但前几年跟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一样,以喝茶为主,就这几年,竟然满城飘逸着浓浓的咖啡味。有意思的是:不久前,一则震惊全球的新闻还冒着热气——
昆山喜提“国际咖啡产业之都”新名片!
大咖云集,咖香四溢。2024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展览会开幕……国际咖啡品鉴者协会授予昆山“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称号……
这可是硬邦邦、顶呱呱的事儿!
昆山“咖啡产业之都”?这几乎是一夜间响出的新“头衔”啊!
没错。咖啡业是昆山今天才亮相的又一金字招牌。
一粒比麦子粒稍大、小于黄豆的咖啡豆,原本与江南水乡或者说与中国社会没有多少关系。然而今天的昆山人把它“炒”(焙烧)得热火朝天……
二
踏上昆山的第一天,我就闻到此地处处飘着咖啡香,甚感奇怪,一问才知,昆山人竟然在“笑眯眯之间”,悍然掀起了中国一个大市场——咖啡消费世界。
厉害哟,我的大昆山!
那天,我沿着昆山的老街,随意走进一家咖啡店,向年轻的女店主要了杯热咖啡,给她出了个题:知道咖啡的来历吗?“知道。在昆山开咖啡店和做咖啡生意的人都知道……”热情的女店主便开始滔滔不绝说起来:黑咖啡最早产于阿拉伯国家。因为那里没有中国的茶叶,所以阿位伯人将整颗咖啡豆咀嚼,以吸取其汁液,味道有些特殊和诱人。后来他们又将这种有特殊味道的咖啡豆磨碎后与动物的脂肪混合,以此当成长途旅行的体力补充剂。一直到公元1000年时,绿色的咖啡豆才被拿来在滚水中煮沸成为芬芳的饮料。又过了3个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烘焙及研磨咖啡豆。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喝咖啡之风在“上流社会”的贵族中流行,慢慢传遍了整个欧洲。海洋大盗在世界各地的横行,又将咖啡带给了不少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当然,经过数百年的“咖啡史”,如今的咖啡已经充满了无限诱人的味道。
是的,我知道这些年,咖啡的魅力随着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演绎与多元,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连一向喜欢茶的我们,这些纯粹的本土又传统的中国新一代人,也越来越喜欢上了它。
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对咖啡的热衷和喜欢超乎想象。
是谁把咖啡在中国市场上做得如此风生水起?
昆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对不会相信这事。但它确实是真的。一粒在其他人眼里、在其他地区都不会在意的小小咖啡豆,竟在昆山大放异彩。并使昆山在咖啡产业占据重要地位,这不禁让中国和世界咖啡界震惊!
2020年之春,与上海毗邻的昆山做了一件大事,3月13日,举行了“咖啡创新产业区”的签约仪式。
三
“昆山要搞咖啡了?”到昆山后,昆山朋友说请我们去喝咖啡时,我跟许多外地人一样惊异起来。
“是啊,我们昆山不仅有咖啡,而且非常非常之多,咖啡店和人均饮用量不输一线城市……”身边的昆山人这样自豪地告诉我。
“不是吹牛?”我瞪大了眼睛。
“走,我们一起到大街上走一走……”昆山市文联的同志笑着拉我就往街上走。
“等等,我也去!”说话的是文联副主席。她刚从我下榻的“昆山饭店”院内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走出,手中还端着一杯热腾腾的咖啡。
“真的啊!昆山人什么时候也爱上了咖啡呀?”我笑着揶揄道。
她认真地告诉我:前几年在乡镇当副镇长的时候,一天至少喝五杯。“有两杯或三杯是陪来访的客人们喝的,自己平均一天喝三杯左右。”
我十分惊诧。
“天天如此?”
“天天如此。”
“你们昆山人都不喝茶了?”
她笑:“喝茶还是喝的,但现在喝咖啡的比喝茶的要多得多!”
“这个风气在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对此十分好奇,因为即使在北京,大家平时还是喝茶的习惯居多,偶尔来杯咖啡喝喝是有的,当然年轻人可能喝咖啡多一些,但绝对不是以咖啡为主。上海的年轻人喝咖啡可能比例较高,但似乎也到不了昆山的水平。
“我们昆山咖啡的水平肯定是全国领先。这个没问题。”文联的同志一边走,一边骄傲地肯定道。
我将信将疑,跟着他们的脚步在大街上“清点”咖啡店——结果,在长约500米左右的街头,连续看到四家在不同方位的咖啡店。后来昆山同志告诉我的数据更证明了这一点:昆山全市现在光“星巴克咖啡店”就开了600多家,加上其他非“星巴克”的连锁咖啡店,总数在1000余家!
手掌大的一个昆山,你说他们的咖啡店多不多!问题是这还远远不够。他们竟然把“星巴克”中国总部和基地都“弄”到了昆山……这个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我们昆山就是这样的创业创新轨迹——啥是好东西,我们就引进,引进后看到势态好、市场大,就把它的产业再引入……”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百姓,昆山人现在的嘴上满飘着咖啡香,因为他们又一次尝到了改革开放和敢于创新的甜头。
四
咖啡产业对昆山来说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奇迹——
“您是喝咖啡还是茶?”
“咖啡。”
“好。上咖啡!”
这是一个招商和洽谈的场景,在昆山城频繁上演。
商务越来越多,交往越来越频繁,于是“来杯咖啡”便成了昆山不管是公务交往,还是业务交往,或者是友人相聚的一种“媒介”。浓浓的咖啡,飘着香,它像人与人之间的一味调和、融洽、友情的“加强剂”,更是昆山经济和社交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纽带。
年轻人喜欢咖啡是“天然”的。
从被动到主动、到习惯。昆山的老百姓现在也喜欢和爱上了咖啡……
“无中生有”,一直是昆山人的智慧与奋斗的结晶。它如沙漠里突然发现石油一样,本质上是那片土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一旦撩开那片神秘“面纱”,一切成果皆有可能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昆山“出奇”的故事,几乎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皆是如此。只是像咖啡这样的“黑珍珠”竟然也能在这片热土上放射异彩,实在令人感叹!
在昆山时间一长,慢慢就明白,原来咖啡与昆山,或者说咖啡与昆山的创业本质与“性格”,是有着特殊关联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让人看到昆山的了不起,和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相通性——
“咖啡”一词,源于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你说,这与昆山的创业精神是不是有种天然血脉相通呢?
昆山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的“昆仑”,难道不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同时在与外界联系中显现的开放和热情,成就它绝佳的机遇和机会。也正是这种“咖啡”特性,当咖啡悄然进入东方茶饮大国时,咖啡迅速在昆山获得了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那种土壤与传播,这“迅速”热烈到有些不可思议!
五
昆山的“咖啡传说”可以写成一部独立的非虚构。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1986年春节,为了迎接一名挪威来的工程师,昆山开发区一家企业的副总专程赴上海买来咖啡招待外宾。当时昆山老百姓不熟悉这种洋饮料,服务员拿一个大盆泡了咖啡送到桌上,在场的中外方人员一时手足无措。这事真假,被问的昆山人都笑而不作正式回应。然而通过这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昆山原本是一个农业县,它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具备上海那样的“咖啡基因”。
“现在我们不仅接待外宾,就是你这样的‘内宾’,我们都会见面后说一声‘来杯咖啡?还是茶水?’咖啡一般放在前面。而且会特意顺便介绍一下:我们昆山的咖啡,各种口味都有,您看是不是尝一尝?这个时候,我们的客人基本上也会附和说:那就来一杯咖啡吧。等喝完以后,我们就会问一声:怎么样,昆山的咖啡还行吧?客人们总会欣喜地回答说:不错不错!有的就干脆说:再来一杯吧!昆山咖啡就这么起来的……”跟昆山市领导聊天时,他们非常形象而客观地阐述了“昆山咖啡”的发展史记——它自然而客观、真实而具体,且很生动。
有一日采访结束之后,我独自在昆山街头行走,见一家咖啡店内有很多人在喝咖啡,便进去找了个座位。我注意到,来此喝咖啡的人有不少口音并非本土人。
“他们是台商和港商……”咖啡老板是位中年妇女,一听她的口音便知是本地人。我问她这个咖啡店开了多少时间,她爽朗地告诉我:快有20年了吧!
“说说你怎么想起开咖啡店的……”我又犯职业病了。
店老板一边招待客人一边跟我聊:最初时她开的是茶馆。后来发现台商来得比较多,进店后就问有没有咖啡。“我当时想,既然台湾人爱喝咖啡,我们在茶馆里添个咖啡机吧。就这样开始卖起咖啡了。”
“这一卖,就把咖啡卖大了!后来干脆把茶馆改成了‘咖啡店’。当年我这个‘阿庆嫂’,也就慢慢变成卖咖啡的‘黑珍珠’了!哈哈……”女主人皮肤有些偏黑,性格爽朗,夸张的笑声颇有感染力。
“我们很多本地咖啡就是这样‘变’过来的……”“黑珍珠”这样说。
“是不是生意也比开茶馆要好得多?”
“是的是的。好出两三倍吧!”“黑珍珠”说。她介绍道:开茶馆时,顾客主要是“老昆山人”,但喝咖啡的就是“全昆山人”了!
“啥叫‘全昆山人’?”这是个新名词。我好奇地问。
“就是所有在昆山的人嘛:包括来做生意、开工厂的台湾人、外国人和打工、落户在这里的新昆山人,而且现在本地的老昆山人也多数喜欢喝咖啡了!”“黑珍珠”说。
六
昆山人的许多事,特别是对商业的敏感和精准的开拓,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研究的。
自然,昆山人搞咖啡,也是有其“推进逻辑”的。有个难得的契机:
2009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一个规划面积5.86平方公里的昆山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它也是由全国首个封关运作的昆山出口加工区转型而成的综合保税区。
“何作家,你可不知道,我们的综保区一成立,就有方方面面的客户——外商自然不用说,内地的客人也多得很。我们接待客人一坐下来,问他们喝点啥?人家就会问‘有咖啡吗?’好!我们就开始准备咖啡,而且后来客人来得越来越多,四面八方的,口味也不一样了,我们的咖啡品种也就多种多样了。”综保区的工作人员兴奋地向我讲述了他们的“咖啡成长史”。
“当时为了达到招商的效果,我们开始恶补咖啡知识和品尝咖啡的水平。现在你要让我们讲咖啡的话,每个人都能讲几个小时。后来我们发现,咖啡喝多了,外国客人就会好奇地问:你们昆山喝咖啡的人多吗?我们就告诉他:多啊,越来越多了!那些外商的眼睛就发亮了,又问我们:说我进点咖啡到你们这里怎么样?我们就告诉他:你肯定稳赚钱,中国有几亿年轻人,他们都爱喝咖啡!外商就开心地笑了,说:OK,我把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给你们运过来。果然不久,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咖啡源源不断地进到我们昆山综保区……”
“进来的咖啡一多,我们就在想:既然咖啡市场这么大,我们为啥不把这个产业弄到我们昆山来呀?于是我们就向市里报告。而市领导对此极其重视,迅速组织专门人员进入调研,并且迅速拿出开发咖啡产业的方案,又以最快的速度和措施推进咖啡产业的落地……后来的事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仅用几年时间,一个无中生有的大产业——咖啡产业落定到了我们昆山……”
昆山综保区的负责人说到这里,神采飞扬。是的,值得这样。
昆山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巨人是有它的内在发展逻辑的。他们的功夫下得精、准、强……
“我们综保区咖啡专业招商团队的专业性超强,知识丰富,嘴巴又灵,加上昆山开发几十年来对外商投资和产业运营的丰富经验,所以我们最终成了赢家,让美丽的昆山成为世界咖啡产业的最高峰……”昆山综保区负责人好骄傲。他们有资本值得骄傲。
在我们生活和成长的地球上,有许多山峰,它们傲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仰望它,崇拜它,敬畏它。
昆山无山,或者说昆山仅有一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80多米高的小山头。然而,昆山就是一座大山,这山,是昆山人用生命和热血堆垒的,是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炽烈情感的结晶。它是昆山人滴滴汗珠、丝丝情意酿成的心灵之山、灵魂之巅。
这样的山充满了江南人勤奋与努力的涓涓细流……这样的山聚积了昆山人智慧和魄力,彰显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奋战在经济前沿者的远见与卓识!
这样的山,才是真正的我们心目中的大山。
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理解了“昆山为什么能”?
七
在咖啡香自然飘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大地、在飘香至昆山的每一寸生长着经济之奇花的土地上之后,昆山人开始了有计划、有心思、有节奏的布局和出击——
毫无疑问,做咖啡产业绝对绕不过咖啡巨头星巴克。
昆山人坚定地将目标瞄准了星巴克……
然而毕竟星巴克是全球咖啡的“巨无霸”,它的战略和战术的布局“计划书”上开始并没有昆山这个地名,只有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一线城市。不过昆山人并不气馁,因为作为一个县级小市在同其他大城市竞争过程中被人忽视的事实在太多。“我们昆山人脸皮厚,为了把项目拿出手,不在乎别人给脸色看。我们只求最终的结果。”
这就是昆山人成功的秘诀。
星巴克在昆山第一次出现店面是2003年,算来至今已20年。这20年,昆山的“星巴克”从无到有之间经历了什么?只有昆山人知晓。
昆山知道,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和生产基地一直瞄准上海、广东和云南等地,他昆山人才不跟这些“老大哥”去抢、去争呢!因为正面出击根本争不过嘛!
然而争不过并不意味着不去争。昆山人智慧和聪明之处就在于懂得“商战”的艺术:正面攻不破,我就来个侧面、背面甚至顶灌的进攻出击……
对星巴克和咖啡商战,昆山人就是这样的战术——
别以为一杯咖啡那么容易,它的产业链条还是很长的,尤其是像星巴克这样的“巨无霸”,它在中国市场已经占据了世界第一,那么它想巩固这个巨大的市场,便面临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生产咖啡的地方它找到了——云南。加工基地呢?这可是另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非一家企业所能完成的。尤其是咖啡豆的分拨,这个环节比较复杂和重要。设在何处?星巴克聪明地选择了由其他公司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自己的业务重点放在最末端的市场——赚钱最多的一环。
既然重要的分拨中心需要另外公司来干,那么谁干呢?他们怎么干的呢?昆山开始研究了:他们最后发现,是另一家咖啡公司,它叫——“亿政咖啡”。
这是一家香港公司。在咖啡产品加工方面颇有经验,与星巴克的关系也非一般。昆山人通过努力,2017年成功地把“亿政咖啡”引入自己的开发区版图之上,而且是“总部”落地——“亿政咖啡”注册地在昆山开发区中央大道377号。
亿政咖啡的手笔就是不同,在昆山保税区内,一下占用了3.4万平方米的加工咖啡的工场,其业务范围包含的咖啡生豆的全球采购、生豆物流中心、焙炒咖啡豆、咖啡挂耳包、固体饮料粉等咖啡加工的全套工艺技术与产业链条。生产环节和市场之间的无缝对接,让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如鱼得水,每年以千级门店的数量向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群伸出橄榄枝。
此时,昆山人笑了,他们知道距星巴克把产业基地放到昆山的路程不远了。
果不其然,经过几番“整合”、几番“功夫”,到2019年末,在昆山市一系列顶层设计之下,综保区内的咖啡产业迈出发展第一步。他们通过各种“迂回战术”,将星巴克之外的世界各大品牌咖啡公司引入自己的开发区,形成了足以撼动咖啡山河的咖啡产业的“狼群”。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来到了一步之遥的上海星克巴中国总部。会谈直奔主题:我们期待星巴克的生产加工基地到昆山来……
哎呀,这么大的事,我们怎敢作主?驻上海的星巴克人惊得连连捂住嘴巴。
那好,我们到你们的美国总部去跟你们老板谈。
西雅图的风和景,让昆山人感觉到很特别。然而特别的昆山也让西雅图的星巴克人感到了东方的诱惑和魅力。“一言为定:我们把第一个美国本地之外的生产加工基地搬到你们昆山去!”星巴克董事会的董事长伏在中国地图上的“昆山”版图上,兴奋地鼓掌,然后拥抱住中国昆山人。
“太好了!我们昆山见!”
“昆山见!”
2020年3月的一天,一条新闻震动全世界: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宣布——将在中国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国家级开发区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一座集咖啡烘焙与智能化仓储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咖啡创新产业园”。
天哪,昆山又出了个“世界第一”!
这可了不得呀!昆山无山成了大山,昆山无油,却又生出个“大油田”!
八
不要以为昆山的“山”长高过程那么容易。当星巴克产业园刚刚宣布落户昆山时,一场罕见的疫情席卷全球。然而昆山人的坚韧不拔精神,竟然使咖啡产业园的建设丝毫未受根本性的影响,反而逆向生长。“什么事都可以暂时放一放、缓一缓,但如果谁把咖啡产业凉了、谁把咖啡杯放下了,我就找他算账!找他问责!”年轻的昆山市委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疫情期间的干部会上这样告诫部属。
“可以这么说:疫情三年,我们昆山的咖啡产业就没有降过温,一直是热腾腾的……”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徐敏中骄傲地端起杯,让我品尝他用于接待客人的美味咖啡。
“嗯,味道确实不错。”我品了一口,道。
“与其他咖啡相比呢?”
“独特而更美味的昆山咖啡……”
我们俩临别的对话,引来在场人的一片欢笑。
“昆山咖啡”确实好喝。
“昆山咖啡”现在真如昆仑山脉中的“乔戈里峰”,高达8611米,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之一。其山体拔地而起,巍然耸立,犹如一柄巨剑直刺苍穹,气势无敌。
今日之“昆山咖啡”难道不是这样吗?
看——
中国自己的咖啡新王——瑞幸咖啡来了!他们第一笔投资就是1.5亿美元建了一个超大型咖啡加工车间;定位“口粮咖啡”的隅田川来了:2021年底这家专业公司在昆山投资了国内最大的挂耳/袋泡咖啡生产工厂……
目前,昆山综保区已投产咖啡的企业有137家(外资73个),其中工业企业65家、物流企业45家、贸易企业14家、其他服务企业13家,总投资47亿美元,注册资本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约14亿美元,从业人员11万余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它说明,昆山的咖啡产业规模,即使放在盛产咖啡豆的巴西、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越南等这些传统的咖啡产业大国,也已不相上下,尤其是综合产业链更为完备与丰富。
2024年5月16至19日,2024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展在昆山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包括巴西、哥伦比亚、乌干达、印度尼西亚、越南等12个主要生产国和中国的近300家优秀参展商汇聚一堂,展示了涵盖咖啡豆、咖啡饮料、咖啡制品、烘焙与包装解决方案、加工技术设备、咖啡机器等全产业链。“我们举办这样的全球性咖啡产业展活动,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平台,把我们昆山的‘从一粒生豆到一杯咖啡’的价值链汇聚在一起,同时打造一个连接咖啡原产地到咖啡消费可预期的最大市场——中国的昆山咖啡产业中心。像当年昆山对全球电脑市场的贡献一样,争取实现全世界的每一杯咖啡中都有昆山的味道在其中……”昆山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邵志强的这番话,听起来就像是钢琴家在弹一曲著名的“咖啡合奏曲”,它既乐曲动听,又飘香四溢,令人陶醉。
小小咖啡豆,真的成就了昆山的又一个奇迹。
“来杯咖啡!”
“走,上咖啡店坐坐!”
由产业到整个城市的咖啡飘香,这是连昆山人自己都弄不明白的一个现实!
我只能说:咖啡本是个好东西。可不,赶时尚的昆山人已经明确地告诉大家。
【何建明:全国劳动模范。新时期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著有《永远的红树林》《落泪是金》《共和国告急》《奠基者》《中国高考报告》等。七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三获鲁迅文学奖、四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六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茅盾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