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俊玉:初心依旧
来源:天山时报 | 董应范  2024年12月03日09:12

董应范,男,1966年出生,新疆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国纺织报》《中国人口报》《中国乡村》《兵团日报》《诗词家》《诗词月刊》《昆仑诗词》《回族文学》等。

在芳草湖农场团结北路社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正安详地坐着一位老人。一头银发,一袭旧衣,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朴素而恬静。她的眼神清澈而温和,面容慈祥而和蔼,她就是王俊玉,今年78岁,是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二十二连退休老党员。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新时代党的好女儿”。

今年国庆前夕,王俊玉被兵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此之前,她先后10次缴纳大额党费、特殊党费共计9.2万元。

有一种爱,可以穿行岁月愈烧愈烈,可以守护真情愈酿愈醇,可以藐视物欲愈铸愈坚!这一定是有根基、有成长、有蓄能、有追求的爱。

在她身上,就体现着这样一种爱。多年来,她用一颗晶莹的心,播撒大爱。她日复一日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胡杨精神、什么是兵团精神、什么是老兵精神。她像一面镜子,让人躬身自省——怎样才算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1946年8月,王俊玉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青岛市贸易公司的工人,母亲是棉纺厂车间的工人。父母淳朴善良、勤劳简朴的品德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印记。跨入校门后,老师教育学生要进步就要走好人生的三大步:加入少先队、加入共青团、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小学时,我就加入了少先队。后来,我学习了《党费》这篇课文,更加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就这样,在王俊玉儿时的心灵里就孕育了入党报国的种子。从此,“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时刻鞭策着王俊玉。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只有一个信念,党叫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俊玉观看了电影《党的女儿》,深受感动。

“我永远不会忘记电影中,因为家里穷,李玉梅只能拿自己亲手做的咸菜作为党费,上交给山上的游击队。”即使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电影中那一组镜头依然时时浮现在王俊玉的眼前。

时光荏苒,时间定格在1962年。

16岁的王俊玉初中毕业了。青岛市政府号召青年人上山下乡,支援农业建设。王俊玉心动了。

解放后,人民翻身当家做主的热情高涨,新中国一日千里的高速发展,深深吸引着王俊玉。一股投身社会报效祖国的渴望和青春燃烧的激情,在她胸中激荡。

“父母希望我继续读高中,将来考取大学,实现家里出个文化人的夙愿。”王俊玉回忆说,“我只想走自己的路。”

王俊玉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趁父母外出之际,王俊玉办好去东营市国营广北农场的一切手续后,悄悄出门,一路小跑来到车站。

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她来到广北农场五分场四队。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新鲜而又陌生。广袤的田野、湛蓝的天空……都让王俊玉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气息。她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吸引着。

淳朴善良的老农工,了解王俊玉的情况后,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纷纷给她拿来了过冬的衣服、鞋子等。单位给王俊玉发了被褥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革命大家庭的温暖让她找到渴望已久的归属感。农工们的关怀让这个少女顺利地度过了严冬。

王俊玉毕竟年纪尚小,娇嫩的双手与理想的英雄行为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距离。广北农场生活条件之差、劳动之艰辛,远超王俊玉想象。为此,她曾偷偷哭过,但这并未动摇她的决心。她和农工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苦活累活抢着干。她渴望用实际行动早日加入党组织。

在广北农场三年的生活很快结束了,按照政策,王俊玉可以返回青岛市得到安置,但是她没有回去。

“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从广北农场的海报上得知新疆急需人员的消息。

“回青岛是建设祖国,到新疆也是建设祖国,而边疆更需要人。”王俊玉这样告诫自己,此时的她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生产能手。

和数万名支援边疆建设的热血青年一样,1965年4月10日,王俊玉毅然来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新疆。

“坐上大卡车,带着大红花,远方的青年人……年轻的朋友,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聊着聊着,王俊玉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当时耳熟能详的歌曲《送你一束沙枣花》。

当时,王俊玉被分到芳草湖总场四分场五连(现为芳草湖农场二十二连),就立刻开始下地劳动。当时叫打荒,就是把戈壁上的枯树、芦苇等挖掉。每天早出晚归,不是被铃铛刺扎,就是遭受各种蚊虫叮咬。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

一天,打荒时,王俊玉感觉累了,想伸个懒腰。未曾想,抬头看时,发现身边一个人也没有了,吓得王俊玉大声哭喊起来。同志们顺着哭声找到了王俊玉。原来,班长让已经连续干了三四个小时的战友们都到地边休息一会。由于埋头苦干,王俊玉与其他人拉开了距离,没有听见休息令。见到同志们之后,王俊玉紧张的情绪放松了,两腿一软,就瘫坐在地上。

来新疆一个月后,王俊玉收到原在广北农场一块工作的姐妹们的来信。信中说,他们已回青岛市,有的分到企业,有的分到机关。这些,并未动摇王俊玉留在农场的决心。

天有不测风云。1965年6月23日夜,一场暴雨袭击了农场。

“地窝子被冲的一塌糊涂,泥水泡湿了被褥和衣服,食堂里的粮食被雨水淋湿了。”王俊玉回忆说。

老家亲戚得知新疆真实情况,便写信劝王俊玉回青岛,但被她婉言谢绝了。

王俊玉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真的很爱这里……请原谅我的任性,请相信女儿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俊玉的父母渐渐理解并尊重了女儿的选择。1965年7月,连队要抽12个壮劳力成立浇水班。那时,都是大水漫灌,打埂子、堵渠口都是非常重的体力活。但是全连只有11名男同志报名,还差一名。王俊玉就主动报了名。

班长张荣田看了王俊玉一眼说:“你个丫头片子不行。”王俊玉反驳道:“怎么不行?”班长歪着脑袋问:“你确定能干这么重的活?”王俊玉果断地说:“保证不会比男同志差!”班长笑着同意了。

“很多男同志都畏难浇水班的工作,我们都担心王俊玉干不下来,可她硬是咬牙挺了过来。”曾与王俊玉一起工作近30年的唐秀华说。

五连斗渠上有一座5米宽的简易土木桥。一天,桥被大水冲塌,堵住了渠道。水冲破渠道流向戈壁。王俊玉和另3名同志负责疏通渠道。王俊玉跳进1米多深的渠里,清理杂物。水道疏通了。王俊玉浑身上下扎满了铃铛刺。她用针一点点地把刺挑出来,浑身上下到处都是针眼。

“在浇水班,每天都是一身泥水,下班后经常累得饭都不想吃,倒头就睡。”王俊玉回忆说。

1965年10月1日,王俊玉加入了共青团。年底,她被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五好”职工。

当年12月的一天,连队和分场领导分别找王俊玉谈话,准备培养她当干部。王俊玉连忙说:“当干部我能力不够。”领导批评她说:“培养你当干部,是想发挥你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党为人民多做贡献。”王俊玉似懂非懂,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1966年3月,作为“五好”职工代表,王俊玉被推送到新疆八一农学院(今新疆农业大学)政治系学习,为期一年。

“老师们讲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深吸引了我。”王俊玉回忆说,“我文化低,有时讲课内容多,学习、做笔记跟不上趟。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借同学的笔记抄到深夜。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我就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抄,没有落下课程。”

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帮助周围老乡收割麦子、打土块等劳动,王俊玉工效总是同学中最高的。

结业时,王俊玉被评为优秀团员、“五好”学员。

1967年学习归来后,王俊玉被调到四分场园林队担任文教员。不久,王俊玉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俊玉入党的事情被搁置了。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1990年7月1日,王俊玉被批准为预备党员。“那晚,我激动地难以入眠。”回忆往事,王俊玉脸上依旧挂着那份激动和自豪。

其实,面对党旗举拳宣誓这个环节,王俊玉已经私下排练过无数遍。随着领誓人一字一句从心底发出庄严的入党誓词时,王俊玉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那一刻,我流泪了。”王俊玉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几十年向党看齐的心路历程,早就把她的信念锻造得无比坚定。

1992年8月,王俊玉被提升为连队指导员、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王俊玉依然天天下地,脏活累活抢着干。有人开玩笑地提醒她:“你现在是领导了,怎么还和以前一样干这干那的,一点都没变。”她淡淡地笑着说:“如果真变成那样,那还是我吗?”的确,几十年来,王俊玉从来没有改变过。

1993年5月初的一天,王俊玉骑上自行车,查看棉田时,发现有三块条田450亩的棉花没有出苗,旁边同一天播的棉苗已经有四五公分高了。王俊玉觉得蹊跷,就蹲下身子,揭开薄膜,扒开土观察。这一看,才发现,棉种发芽已经有两三公分长了,只是由于覆土太厚,被压在土里没出来。问题的症结找到了,王俊玉立即组织连队职工,揭起膜,把覆土拨掉一层,再把薄膜铺上压好。两天后,这3块棉田陆续出苗。五天后,棉苗全部出土显行。由于管理到位,年终,这三块地的棉花仍然取得了好收成。

“名利淡如水,初心永不改”,是王俊玉恪守一生的誓言。

在连队,书记是“一把手”。但王俊玉从不用权力徇一点儿私情、谋一点儿私利。

王俊玉常说:“什么‘官’不官的。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个‘官’,就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心里,公仆的分量远远大于‘官’的分量。”对于王俊玉所说的,大家十分认可。在唐秀华记忆中,有一件事让她永远忘不了。

20世纪90年代,王俊玉住在连队的一间废弃库房里。有一次,屋顶塌了。连队干部商议后,认为是公房,从连队领些木料,让职工帮助维修一下,记公用工算了。王俊玉却说:“房子是我个人使用,如果花公家的钱,影响太坏。”最终,王俊玉毅然自己掏3000多元把屋顶给修好了。

在王俊玉任职期间,有人给她送礼。她说:“你们都希望我办事公正公平。试想一下,我如果收了你们的礼,难免以后在工作中会发生处理问题不公的现象。你们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吗?”在王俊玉的耐心解释下,送礼的人心悦诚服地把礼物都拿了回去。

王俊玉的心一直在群众身上。因为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刚来连队那几年,人们通过破窗口,给她送来鸡蛋、白砂糖……这些不知名的人雪中送炭,让王俊玉多次落泪。她说:“这份情谊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只能努力工作,来报答他们!”

有人说王俊玉这人性子太急。

王俊玉说:“我这人干啥都雷厉风行。一看见磨磨蹭蹭、瞻前顾后的样子,我就着急。”

1994年的一天,连队一块条田的棉花发生虫害。技术员对症下药,要求职工背喷雾器打药。尽管技术员说这种农药只要使用得当,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不过,听说农药有毒,大家都不敢去打。为了解除大家的顾虑,王俊玉当着职工的面,背上喷雾器,连续打了好几桶。职工们看见王俊玉没有不良反应,这才纷纷背起喷雾器……

王俊玉从不讲究穿戴。一件衬衣、一件外套,一穿就是十几年。一件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粉色毛衣起了毛球,却舍不得扔。

在居住条件上,王俊玉对自己更吝啬。当时她住在20世纪80年代建的60平米的楼房里。大立柜、高低柜等几样老式木制家具依旧摆放在卧室里,色调灰暗,已经破旧不堪。

家里唯一的衣柜,还是买房时别人不要的,王俊玉收拾了一下接着用。床头柜的抽屉没了,用报纸糊上,柜面破了,找块塑料布铺上。地砖烂了,用塑料胶带粘一下,凑合着继续用。她喝水的杯子是罐头瓶子,已用了十几年。

唯一时尚的是一台32英寸的液晶电视。

室内最让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的一面国旗、党旗。每天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是王俊玉的必修课……

“衣服有穿的就行,饭能吃饱就行……这些都不重要。想想我们的老前辈,想想我刚到新疆时的日子,现在的生活太好了,过上好日子不能忘本啊!”王俊玉说。

芳草湖农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工作人员王志红说:“王俊玉在物质上毫无所求,在精神上胸怀远大。什么叫一个纯粹的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我从王俊玉这里找到了答案。”

王俊玉变了。岁月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花白的头发,曲倦的身躯。

王俊玉没有变。她的衣着仍是那样朴素,目光仍是那样坚定,眉宇间透着一股坚毅之气,却难掩饰她乐观的生活态度。

王俊玉对困难群众关怀备至,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连队里谁家有困难,都喜欢说给王俊玉听,或找她帮忙出主意。

“王俊玉心肠软,爱掉眼泪。”唐秀华说,“只要听说谁家有困难,她肯定是第一个站出来,第一个伸出援手,而且从不求回报。街坊邻居都知道她是个‘大好人’。”

就是这个“大好人”,却时常让唐秀华心酸、委屈,甚至恼火。

王俊玉担任书记时,每月工资只有二三百元。就这么点薪水,她常拿出一部分接济困难群众。

2001年,农场受灾,王俊玉为贫困职工捐款1000元。平时,不管是谁遇到困难,她总要伸出援助之手,这家300元,那家500元,从未间断过。

连队职工王斌成刚从甘肃来到农场,日子过得艰难。王俊玉二话没说,拿出8000元,帮助他家渡过了难关;职工沈世满购买生产资料钱不够,王俊玉借给他4000元;拾花工张洁珍因家庭困难没钱买车票,王俊玉借给她2000元作为返乡路费;民工吴仁威拿着刚发的拾花工资去逛街,钱全被偷了,哭着来到办公室,王俊玉给他买了回家的票……

“动不动就掏钱给人……王俊玉已记不清借出去多少钱,现在还有多少没收回来。”说起王俊玉,唐秀华如同“打翻的五味瓶,啥滋味都有”,至今仍为她鸣不平。

可王俊玉说:“谁家没有困难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我心安。”

“可你就那么点工资呀。”唐秀华说。

“碰到这种事,总会情不自禁呀。”王俊玉解释道。

1995年秋,内地来连队拾棉花的民工返乡时,连队一时没有钱给他们买车票,王俊玉主动取出5000元,帮拾花工买车票。这是一张已经存了四年多的、五年定期存折,她为此损失数百元。带队领导白景银紧紧握着王俊玉的手,眼含热泪说:“谢谢!谢谢!”

一颗热诚的心,可以换回无价的自尊和信任。

1996年秋收前,连队拾花工紧缺。王俊玉给白景银写了封信,白景银迅速组织30多人来连队支援拾花……

高山仰止,她既有山一样的坚强,也有水一样的柔情。博大的爱来自对渺小的关怀。

喻义自无非理事,爱名常葆不贪心。

2008年5月12日,一次里氏8.0级、烈度达到11度的地震袭击了汶川。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王俊玉流泪了,她缴纳了1万元的“特殊党费”。

“当时,我积攒了1万块钱,计划到全国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灾区人民更需要这笔钱!就用这种方式为灾区人民尽点微薄之力!”回忆起多年的情景,王俊玉泪光盈盈地说,“我当时的退休工资每月有700多块,两年就能攒够1万块,旅游晚几年去也没关系。”

“当时,王俊玉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的面积不足60平米的‘干打垒’房子里,家里一台小彩电和大立柜、高低柜等几样老式电器和家具全部加起来,也不足2000元。”唐秀华说。

在王俊玉的带动影响下,连队职工群众纷纷捐款,几天时间,就收到捐款1.5万多元。

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中央组织部的安排部署下,王俊玉作为全国94名党员代表之一来到四川,实地查看抗震救灾“特殊党费”使用管理情况。

那几天,王俊玉不辞辛劳,先后到都江堰、什邡、绵竹等地震重灾区,深入学校、乡镇、村落和住户家中实地查看,与灾区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亲身感受灾区浴火重生的新面貌、新气象。

每到一处,灾区群众欢声雷动,鲜花伴着掌声、感恩化作泪水,爱党之心、谢党之情与奋进之志在这里汇合聚集,党心与民心在这里交融升华!

“我要缴1万元大额党费。”2024年9月30日,王俊玉怀揣1万元现金,在参加完升国旗仪式后,把钱交到二十二连党支部书记蒋锴清手里。

这已经不是王俊玉第一次缴纳大额党费了。

1992年1月,王俊玉第一次缴纳1000元的大额党费,中央组织部给她寄来了大红收据。

“您当时缴纳这笔大额党费的初衷是什么?”

“1966年我在乌鲁木齐参加脱产培训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有的人虽然在组织上没有入党,但在思想上已经入党了’。我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发誓,在组织上入党以后,我要从1966年算起,把这段时间的‘党费’都补缴齐。”王俊玉动情地说,“那年我一个月才70块钱,攒了一年多,才攒够。我也做不了什么大事,但这事我能做。”

1993年3月,月工资不满170元的王俊玉,再次缴纳大额党费1000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王俊玉缴纳了一万元大额党费。

“还有一年多,就到建党100周年了。多缴点党费,表达我对党的爱心,也算我没忘记入党时的誓言。”谈到2019年交纳1万元“大额党费”时,王俊玉说。

2020年3月,为支援抗“疫”,王俊玉缴纳了一万元大额党费。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王俊玉缴纳大额党费两万元。

2022年,王俊玉缴纳一万元大额党费。

2023年,王俊玉缴纳一万元大额党费。

2024年7月1日,王俊玉缴纳一万元大额党费。

是什么让她如此执著?

王俊玉说:“是电影《党的女儿》中李玉梅等许多人、许多事净化了我的心灵。”

“不为名,不为利,你到底追求什么?”

“人生应当追求精神财富,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王俊玉坚定地说。

岁月不饶人。2001年8月,王俊玉从书记岗位上退休了。退休后,是颐养天年,还是继续发挥余热?她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当干部可以退居‘二线’,但党员却不能退休。只要心脏还在跳动,我就要离岗不退志,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的确,王俊玉退休了,也从未闲着。

五连有一个简易公厕,王俊玉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承担起义务清扫工作,直至调离五连。

分场的老年活动中心没人管,王俊玉接了过来,组织起20多人的老年文艺队。其间,王俊玉掏钱购买了500多元的演出服装和道具,每天坚持排练节目,经常下连队演出,传播红色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除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王俊玉还帮助在大田忙碌的何立明等几家带孩子,或者调解邻里矛盾,打扫环境卫生……

“前些年,春播、秋收季节,连队职工早出晚归忙在大田,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入室盗窃。王俊玉自发组织起一支巡逻队,佩戴红袖标,包片巡逻,保证了连队的一方平安。”一提起这件事,五连原连长王多强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当初和她一起来农场的姐妹们大多都回老家颐养天年了,而她选择将自己一辈子的光阴都留在了边疆。

青春褪去豪情在,退休未敢忘忧国。退休后的王俊玉应邀多次到农场的几所学校、企事业单位宣讲。她根据亲身经历,书写了数万字的宣讲稿,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真情宣讲农场的变迁,教育下一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如今,王俊玉已经两鬓斑白,身躯也不再挺拔,步履日渐蹒跚,但是精气神十足。

“要想红旗飘万代,必须教育培养好下一代。”王俊玉语气坚定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讲下去。”

十一

1967年起,王俊玉先后在连队担任统计员、民兵排长、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妇女主任……基层连队的工作,王俊玉干了个遍,每一样工作都做得很出色。

2019年,王俊玉彻底告别了“干打垒”住房,从连队搬到场部,一直舍不得丢弃的红色小皮箱里,装满了各种荣誉证书:“五好职工”“优秀团支部书记”“优秀工会主席”“兵团好人”……

“这些年,党和人民给了我不少荣誉,这是我最大的精神享受。”说起这些荣誉,王俊玉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证书是我青年时代的记忆,我的青春因奋斗而精彩。”

看得出,王俊玉十分看重这些荣誉。她说:“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不代表现在和将来。我会把它作为激励我前进的动力。我今后还需继续努力,回报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

十二

夜深了,王俊玉毫无睡意。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党章》《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翻开这些学习资料,几乎每页都划有红杠杠、标注圆点点。

灯下,王俊玉擦了擦老花镜,继续伏在茶几上,一笔一划地做着读书笔记。

蒋锴清说:“王俊玉虽然退休了,但每逢支部组织学习,只要通知到她,她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参加。”

王俊玉家离连队13公里,每次,她都打车去连队,从没有因路远而影响党员政治学习。

“我做的只是一些平凡的事。”许多事早已淡出记忆,可是,王俊玉始终记得外出培训那天老师的谆谆教诲。当然,始终记得的,还有那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