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坊古村落:收藏千年的人间烟火
1 去看古村落古民居,等于去看过去的日子;去看别人家过去的日子,也等于在看自己家过去的日子。这里边所包含的想象推理乐趣和淡然的怀旧情绪让人着迷。这也是古村落古民居吸引我的所在。
来到三明清流县,我首选的去向地,是离县城50多公里、比邻闽西连城四堡的赖坊古村落。赖坊古村始建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距今逾千年。一千年太久远了,一个人可经历不了那么久远的生活。不过,有两种方式可以帮我们抵达过去:一是去读史志、读小说,文字的世界里记录着过去;二是去访古村落,村落里的公庙祠堂、祖屋民居,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无不收藏着遗落在时间深处的人间烟火和命运传奇。
普及的无人机航拍技术让我们有了俯瞰世界的全知视野。航拍图片显示,群山环抱之间,一条玉带般、名文昌溪的溪流隔开了一黑一白两个世界。白的一边是新村,一栋栋白瓷砖外墙的钢筋水泥楼房,排列在大路两边,在阳光下泛着白光;黑的一边是古村落,一个个黑瓦屋顶构成大小不一的“回”字造型,布满后龙山山脚——这片黑屋顶切割的大地,是赖坊古村落留给天空和飞鸟的形象,陈旧而古朴。
前有文昌溪护村,后有后龙山背靠,赖坊古村遗世独立。这种布局无疑贴合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既符合地理堪舆之道,也利于防卫自足而一代代延续。
跨过一座米黄色栏杆的文昌桥,便进入了古村落,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进村的方式只有桥,文昌溪上建有三座桥:文昌桥、古榕桥和赖安桥。所以桥在赖坊仿佛一个隐喻,意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道。
进入古村落,张开巨臂迎接我们的是一株古樟树王,树龄三百多年,主干粗壮,枝盛叶茂,树冠如盖,树下设有祭祀的香炉,树身上缠绕着祈福的红布条。百年树王已成神。赖坊古村有习俗,小孩子出生后,父母托古树为寄生父母,以祈求孩子消灾祛病,健康成长。为什么选择樟树呢?因为“樟”谐音“璋”,寓意“弄璋之喜”。难怪这棵樟树下的香炉里有刚燃尽的香火呢。或许,这棵吉祥的古樟王庇佑了赖坊古村的人丁兴盛和香火千年。
古樟树边上是规制不大的真武庙,真武庙不远处是关帝庙,关帝庙的背后还有一个古戏台。两座庙里香火熏染着,而戏台上空无一人。无论假戏真演抑或真戏假演,都有待于重大节假日了。树下和庙前,有村民坐在这里聊天、纳凉,看来这里是赖坊古村的一个袖珍文化中心呢。
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道路在村中蜿蜒伸展,一片片灰墙黛瓦守护着一座座深深庭院,路边的水渠流淌着后山下来的泉水,清澈闪亮,如毛细血管一般流经村里水网后汇聚到文昌溪。细水长流,一个村落便活泛了。光滑的青石板路是最好的导览,它带领着我在村中漫步、穿梭。
“坊里相望,室庐相接”。始建于宋代的赖坊村,在明代已发展为“居民据而为乡落”的富庶之地了。这些连片分布、街巷井然的屋宇大多为明清建筑,以宗祠为中心,聚族而居,错落有致。民居的建筑样式多样,既有围屋式典型的客家宅院,也有府第式、碉楼式、棚屋式的木构或者砖木构的二三进宅院。它们大多具有造型精致的门楼、“四水归堂”的天井、气派讲究的厅堂、个性的厢房、雅致的后花园等。
走过迎熏宅、来青宅、翰林第、慕荆宅、棠棣竞秀宅、攸叙宅、赖氏祖庙、彩映庚宅……不同时期因不同地位、家境、目的而修建的体量不一、豪奢素朴各异的各类宅院,如此密集地铺陈在面前,让人有些眼花缭乱。我们进东宅出西院,有一种在这里过着“公堂盛会”“谈笑雅集”的古旧生活的幻觉。漫步一圈,当我回到进村时的文昌桥,回头张望这片古村落时,我内心生出惊叹之感来。我惊叹整个村落的原始规制保存完好。村内街巷沟渠相贯通,三条古街、九条古巷、学宫、商铺、戏台、码头,以及宫庙、祠堂、祖屋、民居等各种功用建筑保存完好,维持着几百年前的模样。我惊叹整个村落规模盛大。现存古街区面积15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古民居有106余座,是我走过的古村落古民居中规模较大的。我还惊叹于它的建筑式样丰富多样,就门楼的造型来说,有八字砖雕,有横式砖雕,有石雕、木雕门楼等。来青宅的门楼让我印象深刻,它的门楼很少见地开在左厢房前墙位置,八字形歇山顶式样,小巧精致,进屋之后,可以看到天井之前立有一面大的照墙。可能因地窄如此设计,却很别致。
2 与这片古村落在规制完整、规模盛大上带给我的惊叹相比,它骨子里散发出的人文气息更令我感动和陶醉。
古人的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道出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生存之道,一方面“恃田而食,恃土而居”,一方面“读书传家,礼让风行”,古典乡村不仅有田园耕种的劳作,还有崇文重教的雅致。“叶落归根”的官员和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构成的乡绅完成了一个村落的文化建设,也塑造了一个村落的精神魂魄——那种张扬世间仁善、主张读书明理的文雅之气。
大部分村民已迁出赖坊古村落,少数宅院里还居住着几位老人。累积了千年时光的赖坊古村落,依然处处氤氲着中国古典村落的人文气息。
在村落中行走你会发现,村落里的每一座宅院除了在建筑样式、装修装饰等大小工艺上的讲究外,还有两处也特别讲究。一是为宅院取名号,并请有名望的书家书于门楼的门额上;二是在厅堂的神龛上方悬挂着各种有来历的匾额。这讲究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文化品性和人文追求。
名号如宅院的“眼睛”,有了“眼睛”,宅院就有了神韵。赖坊古村落的宅院名号都特别雅致、别出一格、有意境,且暗含学问,一看就知道出自村外或村中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之手。村南部一处建于清后期的宅院名“迎熏”,“迎熏”典出《诗经·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说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还有一座清早期的民居叫“来青”,这家是府第式宅院,八字门楼,清乾隆年间家族出过两位县令,其中一位在浙江丽水任职。来青来青,指青气东来,也叫紫气东来,还喻指为官向来“清廉”。再比如位于村西南文昌溪岸边的彩映庚宅,此宅远山临水,风景甚佳,“彩映庚”三个楷体字镌刻于门额上,与巍峨的门楼相得益彰。“彩映庚”典出《诗经·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意指祥光异彩照在朝西开的门第上,五谷丰登且多金多福,如此诗意吉祥!还有名为“棠棣竞秀”“攸叙”“易居”等的宅第,无不古雅大方,令人回味。
厅堂上方悬挂的匾额,象征着一个家族的某种荣耀,每一块匾额都有一段值得传颂的佳话或故事。迎熏宅的厅堂上挂着一块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牌匾——槐堂济美(意为家中荣耀和美德发扬光大)。来青宅的正厅悬挂着三块牌匾——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名标璧水(意为把名声标记在书页上);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乌衣联袖(指低下与高贵相联合);还有一块选魁(指科考第一名)……专是去读赖坊古村这些生僻用典、寓意深远的牌匾,就是一次古典文化的考试和熏染。
值得提到的另外两块牌匾,要数翰林第的“文明继美”和“椿荫槐荣”。眼尖的人会发现,挂在中厅上方的鎏金匾额“文明继美”中“明”字的“日”旁多了一横,写成“目”字,这一别字可是有意为之,寓意深刻,个中故事颇为传奇。这里涉及赖坊古村的一位名人赖初兆。光绪初年,赖坊青年才俊赖初兆意气风发地进京会试,途中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考场中又遭主考官敲诈勒索,赖初兆拒绝行贿,结果被打压以致名落孙山。心灰意冷的赖初兆回到家乡赖坊,创建“东壁山房”书院,一生舌耕乡里,教书为生,桃李遍植,为清流、明溪、连城等地培养了很多人,许多学生擢取科甲功名,由此后人将东壁山房称作“翰林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学生齐聚翰林第为其贺六十大寿,送“文明继美”匾,特意在“明”字“日”旁加一横,写成“目”字,意谓天地之“明”在于“日”“月”,人间之“明”在于“目”“月”,赞颂老师独到的眼光和美德。此外,赖初兆也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出色,三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廉能正直,福建布政使司、福建学政总督等官员为赖初兆的儿子旌匾“椿荫槐荣”,恭贺赖家代有人才出。这块匾如今挂在翰林第的正厅上方。
在离开赖坊古村落的汽车上,我想到一个问题:一千前,赖氏先祖是如何选择此地开基立业的呢?《赖氏祖谱》的记载给出了答案。1022年,赖一郎公与其弟九郎公从沙芜出发寻找丢失的母猪,一路走来,逦迤寻至后龙山下,找到了已经产崽的母猪。见母猪和十几头猪崽个个肥硕精壮,兄弟两人好生欢喜,又见此地地脉深厚、气望轩阔,是一佳地,便相约举家迁于此,卜居水东,繁衍耕植,世代相传已有三十余代。
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既可爱喜庆又意味深长。为寻猪而来,意外发现更多猪——多么喜庆;又发现此地是佳地,适宜人繁衍耕植——多么意味深长。至清代晚期,赖坊已有人口1500余人,除一家为黄姓外,余者皆为赖姓,血缘关系紧密且传承有序,是客家民系赖氏一门中较为完整的支脉。这或许也是赖坊古村落传承千年的奥秘吧。
赖坊古村落的古意和雅致,是中国古典村落留给漫长时间的一抹背影,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