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文学精神再探
电影的文学精神及其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电影学界备受瞩目的议题。20世纪20年代,导演侯曜就曾经提出过“电影是活的文学”。20世纪80年代,张骏祥、郑雪来和张卫等学者对电影文学性的讨论,至今仍未平息。新媒介语境下,技术的变革使文字与影像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电影与文学间的互动、电影对文学精神的内化,以及电影创作对文学写作的影响成为当下学界关注的焦点。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理论与创作的交融互渗,“2024·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日前召开“电影的文学精神”论坛,邀请知名导演、编剧、作家和学者,探讨文学性与电影性的关系、文字与影像的转换及电影的文学精神内涵,旨在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和理论体系构建注入新动力。本次论坛的召集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孙萌。
文学性是电影的底色,文学对电影的滋养促进了优秀电影作品的诞生。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张思涛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电影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来源,阐明了电影的文学精神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研究员表示,文学性特别是戏剧性叙事成为了当下电影叙事最有力的支撑。“这几年,电影性和文学性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讨论的具有争议了,两者都可以归于叙事学这个大范畴中,它们应该相互融合,不可割裂。”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党总支书记、教授武亚军说道。可见,如果电影仅仅是影像本身而缺少文学性的表达,那么电影仍是不完整的。然而,当前电影创作中,文学性与电影性融合不足、不当,这仍是创作者亟需深思的问题。
著名导演冯小宁表示,电影与文学创作其实是一对“冤家”,“订购式”的市场模式让一些以逐利为目的的创作者缺乏自发原动的创作力,造成大量作品迎合资本、格调不高,克服这些需要创作者们的文化自觉。因此,如何兼顾电影的社会性、艺术性、市场性是电影人永远的课题。对此,北京文联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石一枫强调要加强文学与电影的互动,而这种互动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即对现实生活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孙萌也认为,“电影与文学应在互动互鉴中找到一个融合的通道,让大家在时光隧道里自由穿梭,而且是忘我的一种状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同样认为,文学性本身包含两端,一端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技术手段,另一端则是精神表达。她强调应将电影的形式与内容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好的电影还是要从影像入手,即便借助文学资源,也要把它变成电影的语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史可扬将电影的文学性升格为诗性,在他看来,诗性电影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否定情节、追求隐喻和强化抒情功能,引领电影走向更深层次的哲学高度。
在具体的电影创作中,文字向影像的转换与过渡不当,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著名导演、编剧耿军从自身的创作经验出发,呼吁要重视文字到影像的转换,“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原著、剧本文本和电影这三者的互鉴,会使创作者在思维上打开新的可能性”。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导演、摄影师李勇也表示,许多电影作品将“现成的实物”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变得愈发被动。然而,真正深刻的作品往往能够激发观众的主动性,而这正是依赖于对电影文学精神的深度挖掘与文字到影像的精准转译。
著名导演、编剧刘苗苗结合个人创作实践表示,在创作过程中,她会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与作家共同关注的主题,挖掘能让自己产生“心跳”的故事。她说:“文学和电影是两种形式,照搬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这其中一定存在形式的置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大学谢晋中国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则通过探讨谢晋导演与文学家的关系,分享了电影导演在将文字转化为影像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谢晋要求编剧深入生活,与编剧一同体验生活。谢晋与文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的深度交往,不仅展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也为未来电影创作如何展现文学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刘海波说。
作为20世纪80年代电影的文学性论争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也赞成将二者的关系用“互动”这一平等的概念来描述。他认为,电影与文学的分歧在于时空的综合性和蒙太奇的具象性,电影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展开的画面,画面和空间的创作思维同样可以达到文学表现的高度。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则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有各自的媒介特性;影像所构建的历史与文学所构建的历史从不同侧面为中国历史的书写和表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智媒时代,新技术与新媒介的涌现与发展使电影行业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表示,在短视频飞速发展的当下,具有文学性的影片可以从众多娱乐形式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体现电影的艺术价值。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编审、导演杨天东从数据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数据叙事”对电影的情节组织、人物建构以及视觉呈现的影响。他指出,在海量的数据面前,我们依然要坚信人文主义精神。“当具身体验的电影技术将电影银幕再次拉近,人处于虚拟的情境中后,电影的文学精神如何再现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杨天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