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海粟最大规模书法展启幕 200余件展品“书写”百年传奇人生
来源:文汇报 | 范昕  2024年10月29日08:12

一提刘海粟,人们想到的多是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事实上,刘海粟不但能写各种字体,字法、笔法和墨法上也都展现了与前人不同的风格,创造出强烈的个人特点。昨天,刘海粟美术馆启幕迄今最大规模的刘海粟书法展“百年吞吐”,以全馆所有展厅来呈现。集结的超过200件展品,囊括刘海粟大多数书法力作。展览将中国传统书法这一深入中国人骨血里的“文化基因”的生发演变作为主线,分六个篇章勾勒刘海粟百年恢弘跌宕的人生。

既有壮阔豪迈,亦含柔情细腻

刘海粟的很多书法,都呈现“大江东去”般的壮阔豪迈。步入第一展厅,并排悬挂的榜书“砥柱东南”和“华夏天葩”气势磅礴,力透纸背,尽显书者胸怀之广阔,让观者对刘海粟书法之独特风骨印象深刻。

刘海粟的书法,得益于家学渊源厚植的根基。他自幼临习颜柳诸家法帖,楷隶行草篆,诗书画印拓,长久育习积淀了中国传统书画的审美法度。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刘海粟不少临古作品。例如,他1942年所写的《临东坡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既有伸展的动感,又规整有序;1981年临米芾行书《重九会郡楼》行云流水,炉火纯青。

刘海粟习书历程中,康有为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5岁那年,刘海粟拜师康有为。彼时严谨的训练让刘海粟的书艺迅速提升,不仅掌握“康体”精髓,甚至到了可为康有为代笔的程度。后来,刘海粟在上海美专设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请恩师赐名,康有为为他题写了“存天阁”。这幅字就出现在此次展览中,成为两人深厚情谊的见证。从康有为那里,刘海粟继承了“学书必从篆入”的书学思想。此次展出的刘海粟最长书法手卷《临散氏盘铭》就体现了对于大篆之美的探求,古朴厚重、线条流畅。

与此同时,刘海粟也有不少作品有着“小桥流水”般的柔情细腻。这在他的家书中,有明显体现,尽管不如对联、匾额、题字等正式,也并不承担什么宏大寄托,字迹不够工整,也未经深思熟虑,但可能正是这种不装、不端的状态,展开了书者的真性情。

在此次展出的刘海粟写给太太夏伊乔的五封信中,透着无处不在的牵挂与温情,有不少是对一粥一饭、生活琐事、家长里短的交待,甚至不乏可爱的“吐槽”。例如,他吐槽那些慕名而来的粉丝“每天来人太多,厌倦已极”,又说:“我又不是熊猫,看什么!”字里行间,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刘海粟跃然纸上。而在刘海粟1979年写给小女儿刘蟾的书信中,起笔便道“小妞爱女”,足见父亲对女儿的宠爱。

书画合一,彰显强大创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刘海粟书法的独树一帜,与他是一位技艺精绝的国画家有着直接关联。此次展览特别揭示了这样一种关联。

中国书法始于象形文字,可谓书画同源。刘海粟的绘画与书法正是互相连通的,其书法融入了绘画这一视觉艺术的审美法度。书与画两者神形兼具,参透其中。在刘海粟许多后期印象派风格油画的用笔中,可以看到他学习康有为中锋用笔那种笔枯墨尽留下的飞白“雨夹雪”效果:有意避免线条的平直而似草书笔法勾勒,正契合塞尚、马蒂斯、梵高、毕加索等革新派大师的表现技法。

同时现身此次展览的两幅刘海粟国画《清奇古怪》则更为直观地呈现画中的书法性。它们分别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画的都是苏州光福司徒庙的汉柏“清奇古怪”。画中对于古柏枝干的勾勒、描绘,分明用的是“写”出来的书法线条,刘海粟以苍劲古拙之笔,写出了古柏的苍颜卧姿,却有升腾万里之势。

有学者指出,刘海粟的书法实践和理论也是高度一致的。他一直找寻“书写”蕴含的规律与章法,吐故纳新不断把经验总结成新的理论成果。这种不息变动精神,使他驾轻就熟地将画法糅合碑碣在书法中纵横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