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研讨儿童文学应“拒绝刻意低龄化”
来源:封面新闻 | 张杰 王皓润  2024年10月18日08:45

原标题:如何推动儿童文学繁荣发展?多位评论家呼吁“拒绝刻意低龄化”

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受众不仅仅限于儿童,而是会收获超越年龄层的读者群。比如安徒生的童话,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E.B.怀特的《夏洛特的网》等。一个作家该如何写好儿童文学作品?当下国内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儿童文学繁荣发展?

10月17日上午,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承办的“裘山山、王棵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办。

在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主任、作家杨献平的主持下,包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教研室主任郭艳、《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天涯》杂志主编林森、 《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四川大学教授唐小林、《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刘小波、儿童文学作家廖小琴等,来自北京、海南、四川的多位文学评论家相聚一堂,围绕裘山山《游过月亮河》和王棵《珊瑚在唱歌》展开讨论,大家对这两部作品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它们从不同角度拓展了儿童文学的边界,为儿童文学全新突破提供了范例。

研讨话题还延伸到对儿童文学创作现状的观察和评论。大家普遍认为,儿童文学是文学写作“非常困难”的领域,要写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非常不容易,对一个作家要求非常高。大家还一致呼吁,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应该拒绝刻意低龄化,致力于提升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人性、价值认知等等的深广度。其中,郭艳提到,比起儿童,其实成年人更需要提高文学和美学教育,“致力于提升儿童文学的题材、内容、人性、价值认知等等的深广度。”

实现了对儿童文学现有“壁垒”的突破

在《游过月亮河》中,裘山山写了一个关于生命救赎的故事:孤儿光伢子、丧子孤老郑连根两人都面临了生命的大坎,他们在貌似不可能解决的人生困境面前,一点一点获得生命的救赎和成长。他们为彼此的“失去”提供了“补偿”:光伢子有了爷爷郑连根,郑连根有了孙子光伢子。整个故事讲得集中、简单、明了,而又意蕴丰赡。叙述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既注意到小说与儿童的贴合度,而不一味迎合儿童心理,立意在引导和提升。虽然是儿童文学作品,但其对生命的思考却非常深刻。

王棵在《珊瑚在唱歌》中则以近似科普的方式讲了一个“儿童与珊瑚”的故事。小女孩每朵意外撞断一枝珊瑚后,她小小的生命,就围绕着这枝受伤珊瑚的命运,与海洋、与自然、与生态联系起来了。有过驻岛经历的王棵在作品中不仅将创作视野从土地扩展到海洋,还突出了知识性科普的内容。无论是《游过月亮河》里展现的创伤与治愈,还是《珊瑚在唱歌》中对生命的救赎,都实现了对儿童文学现有“壁垒”的突破。

白浩在发言中说,大众读者通常会认为,儿童文学大都走的是情节普遍简单、内容相对浅白的轻喜剧风。《游过月亮河》以儿童文学的体裁来承载成年人文学的思想含量,用生离死别这样相对沉重的话题,超越简单的快乐成长或是成长的烦恼等儿童话题,这无疑是一场体裁的“冒险”。郭艳也给《游过月亮河》作出很高的评价,“朴素的真诚,阔大的平易,高技巧驾驭下的可读性很强的写作。裘山山这部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是对儿童文学界限的一次冲击。”

郭艳特别提到,人的一生避免不了不断经历创伤再处理创伤。裘山山在作品中将人在经历过巨大心理创伤之后的创伤性应激障碍描写得比较到位,也从身体、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对人物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推动了主题写作向人的身心两方面深广度的探索。“一个作家自身对时代和世界认知的深广度决定了写作文本的最终走向。在芜杂的生活流和眼花缭乱的生存镜像中,儿童文学作家其实有着不同于一般写作者的地方,要具备悲悯、同情之理解、向光性。”

带领儿童一起成长,获得坚韧的力量

来自海南岛的《天涯》杂志主编、作家林森,特别注意到王棵的《珊瑚在歌唱》,“是近年海洋题材,尤其是海洋题材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收获。”近年来,诸多作家开辟文学疆域,不仅仅局限于土地与人的关系,而是把目光瞄向广阔的海洋,王棵的这部作品,就是其中的一部优秀作品。

《珊瑚在歌唱》是王棵回望自己青春的一部作品。王棵早年有过海岛守礁的经历,他在《守礁关键词》里写下了很多守礁的细节,特别动人,而现在,他把这些独特的个人经验,放到儿童文学创作中,这是只有他才有的独特经验。林森说,王棵在这部作品中,融合了很多科学知识。科普本身就是儿童文学很重要的一个类别和任务,王棵把自然的、生态知识融入到故事细节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会收获很多知识。而且,王棵语言洁净、精准,用“珊瑚歌唱”“沧海变高原”等描写,让作品洋溢着一股浓郁的诗意。

林森在评论《游过月亮河》时,也特别提到,这部作品正视了儿童成长中可能会经历的悲痛与变故,不刻意低龄化,而是带领儿童一起成长,面对生命的各种变化,获得坚韧的力量。

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多年的作家廖小琴,认真细致分析了这两部作品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认为“这两部作品都写出了对世界的爱与敬畏。尤其是王棵老师的书写将科普、生态等概念带入了儿童文学的视野,拓宽了整个儿童文学的疆域。”

儿童文学作品发展还需要深度拓展IP价值

郭艳在会议上还提到,推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的难度还在于,写作的完成度仅仅是第一步,儿童阅读的接受度、美育教育的有效性、传播性以及这种影响的价值、审美倾向等等,才是其完成度的真正标准。像《小王子》里面的小王子、小狐狸、小玫瑰,彼得潘、美人鱼、白雪公主、芭比公主、小鼹鼠的故事,巧克力工厂,乡下老鼠、城里老鼠……这些儿童文学符号(意象)凝结着不同时代、文化、地域乃至不同时空架构中人性本质的存在。比如《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原型所提供了开放性的象征意义,例如当下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IP价值,通过这些能够将不同时代甚至于地域、文化进行某种深度的交织与融合。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与专门或者只写儿童文学作品的作家不同,裘山山和王棵都是在非儿童文学领域内已经卓有成绩的实力派作家。近几年,两人纷纷涉足儿童文学题材创作,备受瞩目。提及开始创作儿童文学的原因时,王棵认为儿童文学是向光的文学,不只是给读者,给作者本身也能带来洗礼、净化和疗愈。听到大家这么从四面八方赶来相聚,坐下来认真研讨自己的作品,裘山山表示自己非常感动,声音显得有些哽咽,“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我跟文学形成了彼此照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