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蛙蛙:尼勒克,或玫瑰芬芳
胡蛙蛙,原名胡岚,中国作协会员。铁门关市作协副主席。作品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散文海外版》《北京文学》等刊物。出版作品《寄秋书》《风从域外来》。获第五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获2023年《作品》杂志“十佳评刊员”金奖。报告文学获新疆新闻奖、兵团新闻奖、《中国农民报》副刊优秀奖等。
尼勒克,天山以北
1
走进尼勒克,入眼是连绵起伏的绿,像一块块版画,如一匹匹锦绣,无边无际蔓延开去。辽阔的绿,富饶的绿,变化的绿,起伏的绿,缠绕的绿,明亮的绿,黯淡的绿,层次分明的绿,参差披拂,一路奔涌而来。像无数的音符在跳动,左边是绿,右边也是绿,无数的绿在大地上流淌,人也变绿了。
云朵白得逼人眼,天空高远深阔,蓝得明媚,一朵朵云像灿烂的白花,挂在更高更远的天空,人的视野也变得朗阔起来。路旁是一畦畦金黄灿灿的油菜花,花田连绵,望之无际,高天大地,人在其中,纷拥如蜂蝶,在油菜花田,在草原,在山坡,人小到如一枝花一叶草。
近处马在草原上吃草,各色的野花开着,恣意烂漫,生命的绽放,从来没有高大低小之分,草木只是顺应季节,阳光来了抽枝长叶,时令到了就开花。远处松林耸立,入目深绿,它们是此间的主人,任春风夏雨,任冬寒料峭,来来去去的游人,来了又去,唯有它们青翠不变,守护不变。
车行驶在公路上,两岸起伏的草原,人随景走,极目是一框一框油画一样的风景,变幻、起伏、游走。车停在路边,乌赞镇到了。路边杨树高大,投下一道道浓荫。正午时分,阳光强烈,人站在杨树的浓荫下,就有了阴凉。新疆的夏天不管阳光有多强烈,有一片树荫,就有一片清凉。
眼前是一垄垄玉米地,玉米浓绿的叶一直铺向远方,一簇簇玉米油然立在阳光下,假以时日,阳光、雨水、清风,玉米拔节,哗哗哗,哗哗,哗哗哗,风吹叶动,也是玉米生长的声音,一天一个样,不多时就高过人肩。
夏日的骄阳下,几百亩玉米成林成片,太壮观了,风过处,如涛声哗动,一根根玉米结穗,灌浆,成熟,再到收割,脱粒,黄灿灿的玉米堆积成山,金山起伏,人看着眼前的金黄,好像看到在指尖掀动的致富密码,鼓胀的腰包。装满货厢在路上奔驰的车辆。一车车玉米运去仓储,运去远方,有的用作饲料,有的提取味精,少部分提取菲丁用于食品、药品。这两年玉米价格高,种植玉米的农民就多了。
尼勒克县地处河谷地带,喀什河蜿蜒而过,滋养着河岸的农田、草木和村庄。此处多山地,玉米成了首选的经济作物。尼勒克县下辖11个乡镇,种植玉米22万亩。每年到了玉米成熟的季节,金灿灿、黄澄澄的玉米,就是他们的金山,农民们又是欢喜,又是忧愁。
玉米丰收了。他们的喜悦还得看老天,天气就是天意呀。要是下一场雨,玉米受了潮,会影响收购价格的,倘若不及时送到烘干厂,金山就会变成霉山,到手的钞票就打了水漂。这么多年来,每到了收获玉米的时节,丁书祥就会眼巴巴地瞅瞅天,偏偏这里雨水充沛,天空飘来一片云,地上就会落下一阵雨,玉米杆上的玉米还没干透,就又披上了一层湿衣。
玉米收获的季节最怕的就是连阴天,成熟的玉米要多晒太阳,水分太多了会影响收购价格的。
2
最近的玉米烘干厂在伊宁县,离尼勒克县还有100多公里路,路途不近,到了烘干厂,还要排着长长的队过秤。
收玉米是有讲究的,要分等级,百分之三十的水分,百分之十的水分,收购的价格也不一样。如果运气不好,再逢着雨天,原本潮湿的玉米就湿上加湿了,丁书祥的心也会受潮。丁书祥种庄稼是个好手,庄稼家人要看天吃饭,这是他不喜欢的。
前些年,尼勒克没有烘干厂,玉米要送到伊宁、新源去售卖,路途远,运费,司机的吃住,算起来成本也很高,辛苦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如果遇到外地人,来尼勒克县收购玉米,又会把价格压得很低,辛苦一年,落在自己手里的钱也就并不多了。
2023年,尼勒克县有了玉米烘干厂,玉米烘干再也不愁了。老丁看着700多亩玉米地,心里腾起一团祥云。话说这些年家中日子好过了,不需要自己再种地了,可是到底是种了几十年地了,这些玉米地已经成了自个的亲人了。
常有朋友,打电话:老丁干嘛呢?
在陪我家亲人呢。我得对它们好一点,要好好照顾它们,土地是讲情义的,你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土地上,你怎样待它,它就怎样回报你。
700多亩地,老丁每天开车去看地,检查一遍要用一天。要仔细,要用心啊,哪块地该浇水了,哪块地需要养了,都需要留心。种地需要投入感情,每块地地力不一样,需要轮流养地。不能略夺性种地,逮着一块地可劲地使,那是不行的。
地要怎么养?要养地了,可以种一茬小麦,收割的时候多留点麦茬沃肥。地也需要积蓄力量啊,就跟人需要营养是一样的。老丁说得很自在,说起地,熟悉得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滔滔不绝。
年轻时老丁干过很多工作,开车、修农机、开联合收割机、开康拜英,后来老丁觉得自己还是喜欢种地。种地苦,种地累,可种地让他变得自信。种地让他有了成就感,对土地就有了信心。老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种地了,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即便是这样,老丁也不提倡年轻人种地。
“如果可以重新来,我不会选择种地。种地太苦了,谁叫自个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现如今只能种地,只会种地。”种地是靠天吃饭,市场干预太强,价格变动大,并不是收获多,收入就高,市场行情好了,挣钱多,行情不好,收获越多,赔钱也多。
老丁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老丁说,“现在只要我不退休,没有人能超过我。我呀,要干到70岁,要把孙女供出来。”其实老丁的孙女哪里还需要他供养。老丁的儿子今年40岁,已经是伊宁市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了,伊宁市的水墨兰亭培训艺术有限公司就是他儿子的公司。口碑好,生意好。
照理说老丁可以去伊宁市享清福了,可他舍不下手头的800多亩地,除了玉米地,他还有近百亩甜菜地。现在尼勒克就老丁一个人,守着这些“亲人”,陪着这些“亲人”。
有这么多亲人,哪里会孤独?生活这么好,老丁很满足。他每天检查完地,找个最高点坐下,看看一望无际的田野,太有成就感了。
老丁坐下点支烟,喝口水,思绪如烟一样缭绕。在烟雾蒸腾中,他会想一想一天的活,总结一下,哪块地长得不好,是什么原因?有时也会再谋划一下,来年再种点啥;还有的时候,他索性什么也不想,就坐在地头,听风拂过玉米。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玉米在唱歌。老丁也像玉米一样舒畅,在风中点头摇头,拨动旋律。挂满穗的玉米棒,垂着长长的须,像老丁的欢喜一样浓密。
老丁的日子很简单,一杯水,一支烟,在地头坐一坐,看着这些庄稼心里踏实,回去睡一觉,第二天人又很精神了。
老丁所有的爱好都在地里。平时地里固定的工人有四五人,忙起来时,还要临时再雇人,一年下来,人工成本要15万左右。这些庄稼让老丁很有成就感。家里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时候他也并没有考虑挣不挣钱。这些地在,庄稼长得旺盛,让他觉得日子踏实、自信。
3
2022年,马志友和三个朋友合伙在尼勒克县开了第一家玉米烘干厂。
尼勒克县有了自己的玉米烘干厂,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大问题。不用出远门,自家门口就有粮仓,方便。根据当时的玉米收购价,每个农民每公斤可以多挣五分钱。当年玉米价格好,除掉成本马志友当年收入700多万。这是一个双向盈利的项目。
马志友也是尼勒克人,他说这些年看到县城的变化。尼勒克从前就一条街,一下雨满地泥泞,村民戏虐地称之为“泥巴沟”。现在柏油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尼勒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中国石油30年的帮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生活的变化,企业上先进的理念,引领他们的认知。
马志友说自己最大的变化是眼界宽了,与政府打交道多了,长了见识。作为民营企业家,自己的成长致富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因为建烘干厂项目,马志友与中国石油挂职干部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们平易近人,帮助协调了很多项目上的事,每天都会来项目上看看,了解一下情况。挂职干部们是真心做事,日常事务,重复繁琐,但他们不怕烦,不怕浪费时间,耐心倾听,务实上进。在他们身上让人看到了央企作风,体会到真正的石油精神。
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聚在一起就是尼勒克的变化:一口口水井,一条条水渠、一个个项目、一年年的时间,30年了,十几任挂职干部,始终如一的在这里把帮扶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具体的人和事上,他们是一个个具体的名字,又是同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石油,就是石油精神。
作为尼勒克的居民,马志友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个人富了也要带动其他人富起来。尼勒克县城就这么大,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不是远亲就是近邻。只有共同富裕,尼勒克才会越来越好,马志友由衷地说。
家门口就有了玉米烘干厂,农民们的收增加了,粮仓老板挣钱了。最重要的是尼勒克有了自已的粮仓。尼勒克县每年种植玉米二十二万亩,马志友的粮仓只能屯储七万吨,远远跟不上。
2023年,中国石油投入帮扶专项资金加上乡村衔接资金,在乌赞镇建立了玉米烘干厂。
玉米烘干厂建好后,以承包方式包给马志友。马志友每年给村集体交150万。建成后的玉米烘干厂,可以新增就业岗位30人左右,附近村民不用出远门务工,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村集体收入增加,村镇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马志友说,其实自己承担的压力很大,粮食收购受市场因素影响很大,同时做为粮仓的烘干厂,承担了市场风险,粮价好则罢,粮价低了就会赔的。风险与利润共存,让人有期盼,有挑战也有压力,苦乐相伴,这就是生活啊。
天上的云,像一朵朵游走的花。天空开阔明朗,草原起伏,阳光、绿意、彩虹、野花,恣意绚烂,油画一样美,一望无际的山脉和原野,像泼散不去的绿,一直在心头盘旋。
从尼勒克回来很久了,那些画面还像梦境一样不肯散去。想到种地的老丁和当厂长的马志友,他们的根在尼勒克,尼勒克土地上的绿,对我们来说是风景,对他们来说是希望,陪伴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亲人,给予他们生生不息的梦想和生活。
尼勒克有新疆最美的草原,风景常看常新,但不变的是扎根在尼勒克大地上的石油精神,三十年如一日地深根,长出旺盛的生命,结出帮扶的硕果。
尼勒克,蒙古语意为“希望”“新生命”。
自1994年以来,中国石油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民生、医疗、智力”四种模式开展精准扶贫,援建项目37个,助力尼勒克县30个贫困村、7052户26609人如期脱贫,成功摘下戴了32年的贫困帽。
仅2023年,中国石油在全国11个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为中央企业中最多。仅在新疆大地上,中国石油定点帮扶的脚步从北疆走到了南疆,所到之处都有石油力量。北疆草原如画,南疆风沙肆虐,石油人带着帮扶的使命,融入到村民中的生活中,与他们一起创建家园,成为他们的家人,他们的亲人。
吐格曼贝希,天山以南
“看呀,这是核桃树,那边是樱桃园,”人话音未落,一树树绿,团团簇簇绿云一样闪过。车行驶在柏油路上。成熟的果实气息飘荡在空气中,路边有人在售卖樱桃。泽普大樱桃闻名已久,此刻就近在眼前。樱桃如桂园大小,泛着紫红的光,有古珠之美,肉厚核小,入嘴酸甜。黄樱桃美艳,黄里挂着一抹红,玉润有光,盛在盘里娇艳欲滴,摇曳生姿。那几日着实享口福。
樱桃入口,一溜酸甜直入肺腑,顿觉体内有了芬芳,有了蜜意。才到南疆,胃口就被樱桃捕获了,却不想这只是开始,盛夏的果实逐一登场。
1
“这是沙枣蜜,这个是红枣蜜。”阿布都拉·乌斯曼,指着货架上的蜂蜜一一介绍。“沙枣蜜60元一公斤,其它的蜜50元一公斤。”
阿布都拉·乌斯曼,今年九岁,深深的眼窝、黑黑的眼眸,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像个小精灵。我们去的时候,恰逢古尔邦节学校放假,父母走亲戚去了,他在店里帮忙。见到我们一点也不陌生,熟练地给我们介绍,颜色深、暗红的是红枣蜜,热性的,老人吃好。颜色浅一点的是骆驼刺蜜,沙棘蜜,要属沙枣蜜最好,老少皆宜。见我们几人很感兴趣,阿地力·艾沙说,“我们村的蜂蜜是纯天然的,蜂箱周边是湿地,安全又环保,他们家做的蜂蜜纯,不掺糖,是最好的蜂蜜。村里有三户养蜂的,他家的蜂蜜做得最好。”阿地力·艾沙是塔里木油田派驻在吐格曼贝希村的第一书记。
货架上罐子里还装着蜂巣。一个个蜂巣排列有序又无序,精致精美。蜜蜂是天生的能工巧匠,构筑的蜂巢有人力替代不了的神奇。一罐罐亮晶晶的蜂蜜,一瓶瓶漂亮剔透的蜂巢,在货贺上澄澈明亮,像他们发光的日子。
“蜂巣也能吃?”
“蜂巣可以治疗慢性咽炎,嚼一嚼可以吐掉,我都是直接吞了,可以养颜的。”陪我们的工作人员说。一瞬间人人都动了购买的欲望。
另一面靠墙的矮柜上摆着几瓶蜂蜜,旁边还有微信付款码。数码时代的便捷随处可见。墙上贴着大大的商标:发奋之蜜。
2
“书记,来吃瓜啊。”走在路上,不停地有人在与阿地力·艾沙打招呼。路两旁边有馕坑,有烤炉。还不到午饭时间,灶台上炉火已经点燃了。路旁桃树枝叶繁茂,棵棵桃子已经鸡蛋大小了,几盆夹竹桃一溜摆开,粉色的花透着喜庆。热气腾腾的烟火让人生出由然的喜悦。
路边的玫瑰一丛丛在阳光下热烈地开着。“这是从阿拉尔引进的食用玫瑰,种植的规模有点小,要大面积种植才有气势。”阿地力·艾沙边走边说。
“为啥不多种?”“销路不行,要成规模,要有地方,还要畅销。”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方方面面都得考虑。我们到花卉大棚时,努尔麦麦提·阿布力米提从车上下来。他是这两个花卉大棚的主人。
与外面的干燥炎热不同,花棚里宽敞明亮,空气有些潮润。几盆夹竹桃枝叶高挑,直蹿到顶棚。现在生活好了,鲜花需求量大。春天草莓早早就订购完了,眼下节日大部分花都销售出去了。地里正培育着新鲜的花苗,一株株小苗养精蓄锐,想象着那些深红,浅红,紫的,黄的,粉的花,那样多缤纷的色彩,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带去芬芳、带去美好,人的心也变得喜悦。
努尔麦麦提·阿布力米提,2020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当年上大学时家里困难,在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3000元助学金,完成学业后,他想回报村里,也想学有所用。村委会知道他的想法后,出资帮他建了两个花卉大棚。第一年免费给他使用,第二年给村里上交租金18000元。如今已经是第三年了,一年仅花卉大棚就能收入6万元。除了种花,他还有了自己的收割机,平时也会去种地。家里的日子也像鲜花一样盛开。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盆盆花从花房走出去,盛开在不同的地方,也给努尔买买提·阿布力米提带回了好运和爱情。
3
阿曼尼莎·买提库万,黑葡萄一样的眼睛亮亮的,这是个直爽的姑娘,她的普通话清脆好听,像阳光落在心上。
2020年阿曼尼莎·买提库万毕业于山东财经大学。毕业后她先是留在北京工作,后来母亲脑出血住院,为了照顾母亲,她回到家乡。
她和努尔买买提·阿布力米提是高中同学,大学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彼此的关注却从未中断。爱情有时像朦胧的窗户纸,一旦挑开,就如闪电一样迅疾而热烈。
从小在县城生活的阿曼尼莎·买提库万,偏偏喜欢农村生活。小时候阿曼尼沙·买提库万就来过这个村。这里的阳光,碧绿的田野,绿树浓荫的核桃树,清新的空气都让人欢悦。
村委会得知有个财经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嫁到了村里,果断吸收她到村委会工作。村委会要留住人才,也要用好人才。实习三个月后,阿曼尼莎·买提库万就可以留在村委会工作了,并且可以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生活,种花,收拾庭院,从事的工作又可以发挥所长,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安排呢?
高高的葡萄架下,缀满一串串葡萄。院子里的大炕上坐着亲朋好友。阳光透过浓荫照下来,绿玉一样的光斑驳地印在每个人的脸上。这是古尔邦节的最后一天,村民们还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蓝色的墙,海洋一样出现在眼前,一室清新宁静。蓝墙下摆着白色高靠背沙发。铺着白纱的长桌上插着一大瓶红玫瑰,空气里流溢着爱情的甜蜜。桌上摆着馓子,煮鸡蛋、葡萄干、花生、巴旦木、糖、瓜子和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杏和桃。见我们坐下,阿曼尼莎·买提库万又端出了刚出锅的红烧牛肉。
“这是我做的,你们尝一尝。”肉气霸道地冲进鼻腔。刚吃完的抓饭还在嗓子眼,可味蕾被香气诱惑着,我忍不住吃了一块,又吃一块。“太香了啊,厨艺太好了。”听到我的话,屋子里响起了一阵欢快的笑声。
努尔麦麦提·阿布力米提和阿曼泥莎·买提库万并排坐在沙发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这是他们新婚的家,三间卧室,房间收拾的时尚清雅。“他经常给我惊喜,常常在桌子上,卧室里给我留下惊喜。大棚里最甜的草莓,最早熟的桃子,带着露珠的鲜花……”阿曼泥莎·买提库万没有一丝忸怩地散播着她的幸福。新郎有些腼腆地笑着,并不作声。好的爱情哪里需要多说呢,不经意对视的眼神,会心地一笑,就什么都有了。
说到未来的规划,他们会再开两个花卉大棚,想在县城买间门面房,销售鲜花……
生活因了这样的憧憬,变得美好、动人。
4
“来,尝尝这个。甜达瓦,是我们注册的切糕商标。”切糕又叫麻糖。核桃葡萄干麻糖和核桃巴旦姆麻糖,从红色和蓝色的包装上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口味。
好吃,并不太甜,咬一口,吃到的是满嘴核桃和巴旦姆,太实惠了。
切糕是干果的另一种创造和吃法,口感更好,有营养,老少皆宜。就是包装加工费事,只要有订单,村里立即加工。
“甜达瓦”,维吾尔语是身体好的意思。走的时候,阿地力·艾沙让我带了两盒切糕给其他老师尝尝。大家吃了都赞不绝口,回到县城找了几个干果店都没有买上。一家超市营业员说:“昨天一到货就卖空了。吐格曼贝希村的切糕价格好,口感好,一直供不应求。”
后来还是打电话预订了,快递邮寄。物流的快速发展,让日新月异的生活,一路飞奔着去往全国各地。
甜蜜的切糕吃在嘴里,孩子们一定想象不出来,这是来自南疆喀什市泽普县的一个维吾尔族村庄——吐格尔曼贝希村。那里田野青碧,核桃树成片成林,邻近县城就是著名的巴旦姆之乡莎车。春天上百亩巴旦姆花开了,果园路边游人如蜂蝶一样,载歌载舞,看花赏花。秋天把收获的果实加工好,销售到全国各地,村民们的好日子也随着便捷的物流,奔向四面八方。
5
努尔艾合买提·买买提,红脸膛,人清瘦精神。见我们进来,还没说话嘴角就扬起笑意。
今年42岁的他,当扫把厂厂长已经第五个年头了。现在扫把厂销量不错,年收入能达到30多万元,厂里有32名员工。“他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阿地力·艾沙介绍说。
厂房宽敞明亮,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扫把、拖把。地上摆着不同规格的机具。这些机具都是努尔艾合买提·买买提自己设计,自己做的。
2020年努尔艾合买提·买买提注册了天牛商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各种大小的扫把和不同尺寸的拖把。
最初努尔艾合买提·买买提只是在家里订做扫把,客户需求量大了,努尔艾合买提·买买提开始请村里闲在家的妇女帮忙。订单多的时候,家里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堆满了扫把。
这样有安全隐患,也不易于扩大规模。村委会看到这些,帮他出主意,帮助他打开市场销路。
为了改善扫把厂的生产环境,2022年工作队争取帮扶资金4万元,建成450平方米的厂房。再后来,村两委又将村集体耕地划拨300亩,以承包的方式租给努尔艾合买提·买买提,并发动村民种植高粱,每亩高粱年产值达3000元。原材料有了保证,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双赢的事,谁不喜欢?
从一个小作坊主到注册天牛商贸有限公司,努尔艾合买提·买买提完成了从农民到企业经营者身份的转变。表面上是身份的变化,实际上是思想理念的更新,对市场行情的了解,也是民营企业在乡村的实践。这些变化无疑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有关。
自2017年以来,塔里木油田共派驻四名第一书记,帮助吐格曼贝希村。7年来,塔木油田投入帮扶资金540多万,用来帮助乡村建设。眼前宽敞的柏油路,整齐的屋舍,高大的葡萄架庭院,门前屋后簇簇盛开的鲜花……很难想象这个村从前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如今一跃成为自治区示范村,脱胎换骨的变化让人看到希望,看到憧憬。
街道路旁行人一张张笑脸,这是无声的语言啊。他们用自已的劳动酿造幸福的蜜,把家乡的特产变成舌尖上的甜,让更多的人享用。他们在酿蜜也在酿造生活,他们在种花也在装扮生活,他们动手又动脑,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脚下的大地在他们手中芬芳四溢,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