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西柏坡老房东的后代们
来源:河北日报 | 赵书华 刘 萍  2024年10月14日08:31

清晨醒来的西柏坡,是新的。岗南水库边上的杨柳,袅袅依依;中共中央旧址的松柏挺拔苍翠。

75年前,一群中国最有胆识和魄力、一心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共产党人,在这里谋划为人民创建新中国的蓝图,与西柏坡老房东谱写党群佳话、结下鱼水深情。75年后,我们再次走近西柏坡老房东的后代们,记录这群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矢志艰苦奋斗的历程,记录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向新而生、向阳生长的梦想与追求,激励更多人唱响属于自己、属于这个新时代的“凡人歌”。

看,他们一个个走来了……

■ 西柏坡每天都是新的

头扎马尾辫,腰佩扩音器,身姿挺拔的讲解员闫文彦,站在一群游客中间,就像柏坡岭上的一棵青松。

在西柏坡纪念馆,与从全国各地选拔来的讲解员不同,闫文彦是地道的西柏坡村人。她的家就在中共中央旧址旁边。

闫文彦是从小在景区里长大的。20世纪90年代,红色旅游正在兴起,西柏坡每天都会迎来成千上万游客,父母忙于开游船、经营饭店,没有工夫管她,懂事的文彦放学后就到景区里捡瓶子,清洁环境。

2013年,文彦从河北承德一所高校毕业了,在她心里,既有开启新程的无限憧憬,也有走向社会的青春迷茫。最终,她选择当一名讲解员。这主要为完成父亲的愿望。

闫文彦的父亲闫青海,是当年董必武夫妇在西柏坡居住时救下来的孩子。

1947年,董必武、何莲芝夫妇随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住进村西头的闫青海家。一天,夫妻俩种地回来,惊讶地看到村里的碾盘上放着一个孩子。原来,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裹好放到石碾上,准备天黑时扔了,恰好被董必武夫妇救起。

尽管这个故事父亲已经讲了很多遍,但每次讲都会哽咽。闫文彦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父亲。共产党的恩情啥时都不能忘。”

成为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需要背诵40多页的讲解词,要对着一块块展板进行姿态、手势、眼神的训练。同时,还要学习唱民谣、说快板。文彦班上练、下班练,练习左手和右手的协调,寻找音准和节奏。

对于闺女的刻苦,闫青海既高兴又心疼。他谆谆告诫道:“你要当个好讲解员,不能怕吃苦,要不然对不起革命老前辈。”

文彦笑着说,尽管父亲操着一口浓重的西柏坡口音,却要求她必须练好普通话,“西柏坡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你讲的故事要让他们都能听懂。”

如今,文彦已晋升为四星级讲解员。在中共中央旧址大院,董必武旧居的位置在靠近入口处。每当领着游客来这里讲解“董必武夫妇救房东幼子”的故事,她都要说上一句:“这个被救活的孩子就是我的父亲。”

以游客为老师,多向他们请教学习提升自己。有一次,一位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兵来参观西柏坡,每一处黄墙泥顶的小院、每一件办公用品,老人都看得很仔细。平时一次40多分钟的讲解,那次走下来,文彦竟花了一个多小时。这些老战士对革命前辈的深情,深深感染了她。不知不觉中,她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又加深了一重。

现在,文彦尝试着创新传播形式,她拿起手机、相机,用自拍杆拍摄VLOG、短视频,反映西柏坡的新变化。每个新媒体作品发布,后面的点赞都占满半屏。

刚刚过去的暑假,一个又一个大学生理论学习小组来到西柏坡,还有很多青年教师来这里寻找思政课的灵感,那些清澈的眼神、炽热的情怀,都让文彦感受到西柏坡精神的新魅力。

如今,闫文彦的每一次讲解都比过去更加充满感情。她说,西柏坡每天都是新的。

■ 红色文旅配“绿色伴侣”

平山县西柏坡招待所,是80后青年党员闫二鹏的家,坐落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后侧,曾是村里最“豪华”的旅馆。

古香古色的灰色门楼,挂着喜庆的红灯笼,四层高楼依山而建,高大的影壁墙上,用朱红色的大字讲述着这座西柏坡村第一家红色旅游招待所的故事。

“再不提升就要被不断爆新的文旅市场淘汰了,西柏坡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不能砸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二鹏电话里告诉我们,要找他得到拓展营地去。

乡间小路七拐八拐,路边紫色的喇叭花,迎着朝霞怒放,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穿过丝瓜藤、玉米地,越过铁栅栏。越走地势越低,突然眼前有一大片空地。拓展营地上,激光电焊冒着蓝烟,二鹏和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一座巨大的像气泡一样的白色城堡,矗立在我们眼前。

“这是什么?”

“这是个泡泡屋。网红产品,年轻人可喜欢了。泡泡屋可以移动到室外、田野露营,网上多是透明材质的,我这个是试验品,是泡沫材质的,特别轻。里面卫生间、卧室、客厅,一应俱全。”二鹏看着我们疑惑的表情急忙解释着。他顺手指了一下远处的空地说,这里原先是拓展团建的热门营地,也曾火爆一时,由于没有及时转型,结果像一阵风似的散去,再也无人问津了。

二鹏准备在这块空地放上各式各样的泡泡屋,让年轻人带着孩子们野外宿营。夏天,在旷野里听雨,听蝉吟蛙鸣;秋日,数夜空上的星星,看云卷云舒。

“绿色乡野,安静解压。城里人来西柏坡,白天带孩子聆听红色故事,接受精神洗礼,晚上到绿水青山间,享受大自然,休闲惬意。”二鹏为西柏坡红色文旅找到了乡村游这个“绿色伴侣”。

如何让红色土地上的爱国主义之花,点活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造福百姓生活?二鹏一直在思索。

二鹏小时候听姥姥讲,他家曾住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大院里。二鹏的姥爷闫民生曾当过西柏坡儿童团团长。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经过搬迁复原修缮后,1971年,陆续开始接待观众。全国各地的人来西柏坡参观学习,接受革命精神洗礼。西柏坡老百姓开始摆地摊,卖大碗茶和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初步发展。

2004年,在红色革命家庭长大的闫二鹏,大学毕业返乡创业,依托招待所发展民宿,利用自己擅长互联网技术,在网上率先建起了西柏坡旅游网,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一边网络宣传西柏坡红色旅游品牌,一边网上接旅游团,形成了“旅行社+酒店+学习培训”文旅研学一条龙服务,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综合体。

旅游市场迭代快,西柏坡红色文旅如何打造爆款、如何高质量发展,成为二鹏和所有西柏坡人共同思考的头等大事。

二鹏的脑子在飞转。他逼着自己每年都要去全国各地考察。不久前,他开车去江浙沪等地的最新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体验,看看它们究竟好在哪儿,如何才能跟西柏坡红色文旅相结合。最近火出圈的正定古城,也成为他重点学习的标杆。每周都去打卡,沿着正定燕赵南大街走一走,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美味诱人的八大碗、王家烧麦和郝家排骨,穿越古今的簪花汉服游……每一次体验都有新感触,让年轻人爱上古老国风、穿上汉服,原先想都不敢想,为啥突然就“解锁”了呢?

渐渐地,二鹏似乎明白了:搞文旅融合,引文旅流量,不是凑热闹、瞎炒作,要在时尚潮流里找爆点,把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当下火出圈的“国潮风”,赋能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赋能了现代生活。

西柏坡红色旅游该如何引流,做出自己的特色?二鹏说,要让红色文化融进百姓生活,得先让西柏坡精神渗透到新时代青少年心里去,那么,抓住“红色研学游”这根主线,就抓住了未来。

今年90虚岁的二鹏姥姥韩花珍,亲眼看着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又带领着新中国翻过一座又一座山、走过一个又一个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

看着二鹏他们把西柏坡建设得越来越好,韩花珍打心底高兴。

■ 山梁上的红色“新农人”

从西柏坡村往南沿高速行驶30多公里,就到了平山县温塘镇杜家沟村。我们来这里寻访闫佳佳。

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越野车“喘着粗气”爬上一段陡坡,位于山顶的河北盛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在眼前了。

这山顶的景象就像擎在半空中的一处微缩景观:平台上,12栋蓝顶黄墙的大棚整齐排列着。掀帘进去,呈现在眼前的不是食用菌,而是一层层正在笼舍里欢快进食的红顶白羽肉鸡。

棚舍中的管理运行也令人大开眼界:饲料投喂自动化、饮水自动化、环境清理自动化……闫佳佳介绍说,他们采用的是目前最先进的养殖技术。

佳佳的父亲闫元方,今年73岁了。小时候,他就听说过周恩来总理在他家居住的故事。

1948年4月,周恩来和中共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住进闫家的房子。当时,院子里有棵小梨树,周恩来不仅嘱咐工作人员要把这棵梨树照管好,秋天还特地安排人把树上结的梨给房东送去。

1972年,周总理还曾派卫士长成元功到闫家慰问。

“真没想到,离开西柏坡这么多年了,总理还惦记着老房东、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永远记得人民的恩情,这就是周总理的崇高品格。”闫元方有些哽咽。这些流传在西柏坡的红色故事,无形之中在佳佳心里留下印记。

佳佳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先在温塘镇上班,身份是公益岗位。

2014年,经过思考,他决定辞职独立创业。当他忐忑不安地说出这个想法时,没想到父亲十分平静地说:“行啊,你也应该干点儿事了。”这年冬天,佳佳和同学经常去外面考察。每次,为了节省住宿费用,两个年轻人都是星夜兼程、早出晚归。异乡的道路上,夜晚孤独而清冷,陪伴他们的只有天上的星星和赶夜路的车灯。回到平山县,天已经亮了。

2015年,首批4个鸡舍投产,2021年增加到12个。正当企业快步发展时,疫情来了。40万只鸡亟待出栏,运输活鸡的车出不去,进饲料的车进不来,佳佳急得心中冒火。虽然多方联系,找到了一些销路,但一斤鸡的价格,还不够一斤饲料的钱,养鸡场一下子净赔300多万。

是党和政府及时介入,争取项目资金,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并扩大了规模。

不仅如此,他们成熟的技术、规范的管理,还迎来了一家上市公司的青睐,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从此,企业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2023年,佳佳被评为平山县乡村振兴“农村好青年”。他还是石家庄市人才绿卡的持有者。当他把奋斗得来的荣誉告诉父亲时,闫元方颔首微笑,为儿子感到骄傲。

如今,盛世农业杜家沟基地年出栏肉鸡180万只,年纯利润保持在350万元。

每年春节前后,是企业为负责的1150余户脱贫户分红的时候。当他将企业赢得的利润打到指定的账户时,一种难以形容的幸福感、成就感涌上心头:“作为革命老区的青年一代,自己也像先辈一样,为老区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尽了一份力。”

和我们谈完,这个谦逊低调、精干结实的青年,又开车向平山县唐家会村奔去了,那里,他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年出栏量达600万只的肉鸡养殖基地。

■ 纳“千层底”走“团结路”

北庄,距离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5公里,是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和唱响地。

在北庄村口,一件雕塑映入眼帘:两只强壮有力古铜色的大手,拔地而出,紧紧握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几个鲜红的大字站成一排,像音符一样跳动着。

时光仿佛一下子穿越回1943年。北庄打麦场上,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正在上演,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词作者牧虹趴在北庄村一户农家的屋顶上奋笔疾书。剧终,人们互相挽起臂膀,一起在打麦场上唱响这首“团结之歌”,后来这歌声传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村村庄庄,汇成建设新中国的磅礴力量。

走进北庄,我们感觉到一股“团结的力量”弥漫在空气里,让人产生想携手奋斗的冲动。

远处,连绵起伏的太行山,青翠欲滴;近处,岗南水库碧波荡漾。

村里人家,房前屋后,种瓜点豆。一棚棚的眉豆花、丝瓜花,亮紫配着鹅黄,散发着田园的清香;转角处一树紫薇绽放,点亮了朴素的村庄。

“北庄真美啊!莫不是我梦里的故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前来参观的游客,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

不仅景色秀丽,小山村也很city。

路边的红星超市自动售货机通过微信扫码立等可取;新媒体直播平台窗明几净,等待直播大咖和网红前来;700平方米的北庄电商直播助农惠农展销基地、雅致的团结书屋、洁净的乡村民宿、风车野外营地……

“这哪里像个小村庄,比城里都时尚。”

一大早,北庄返乡创业青年、团结北庄手工坊负责人王亚梅和村里的青年们,便开始忙碌,一笔笔打理好北庄非遗手工坊和展销基地的货物:北庄老布鞋、碾盘沟腌猪肉、古月小米、南滚龙沟核桃、营里枣茶……

“姐,我得跟你说道说道。我刚从苏杭考察学习苏绣和文创产品回来。很震撼,也很受益!”80后青年王亚梅,声音里透着兴奋和喜悦,异乡考察之旅,仿佛又点燃了她的创业激情。她下决心把市级非遗北庄老布鞋的货品,进一步创新提升。

乡村振兴路上,非遗如何赋能百姓生活,现代传播方式如何激活非遗,这个“双向奔赴”的新时代课题,也成为亚梅这代年轻非遗守艺人共同的责任。32天全国非遗培训班的学习,让亚梅找到了同行人。她和来自北京、山东、江西等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热烈地讨论,他们围着研究非遗的授课老师们求教追问……

2021年,总书记回信后,亚梅第一个带资归乡,建起了“团结北庄手工坊”。她高价收购村里大娘大婶的手工布鞋,纳的“千层底”50元一双,鞋帮子和棉袜子各15元一双。村里手艺熟练的妇女,一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元。北庄留守妇女们有了工作,干劲十足。

在抗战时期,北庄革命妇女把对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在油灯下、在土炕上,一针一线,纳进了军鞋里。据说,最多的一次,村里一下子就支援前线200多双军鞋。1948年,乡亲们还为中央宣传部等单位腾房子,村里许多人家都住进了工作人员和家属。

如今,亚梅决心把老一辈做布鞋的手艺传承下去,还要注入时尚元素,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千层底”。

前一阵,城里流行“森女”风,原生态的千层底老布鞋很受欢迎。如今,年轻人中雅致的绣花鞋又开始时兴……结合时尚,创新理念,布鞋可以与汉服配套,开发一些当代年轻人喜欢的新品。

找到创新发展的着力点,说干就干。亚梅与内联升等老字号合作、到时装周学习、与汉服社摄影店签约,生意忙得团团转……

在北庄拼多多直播助农惠农展销基地,亚梅经常在重大节点直播卖货,线上线下两翼齐飞。她还注册了“北庄足迹”商标,纳“千层底”走“团结路”,那是满满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心意。

如今的北庄,街道干净整洁,黄泥土墙,家家户户房顶上光伏发电板反射着蓝色的光。

“为了家乡,咱得干下去!”遇到困难,村支书封红卷经常鼓励她,眼界放宽一些,团结一切可团结之力。

借外脑找助力。外来的小伙伴们可是最强外援——来自省城的红星文旅、赶来帮扶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等多是年轻人,出了好多主意。80岁的关家奶奶,70多岁的王家阿姨,四五十岁的封家嫂子……都来了。

“亚梅呀,带着咱村里女人们先团结起来,穿针引线,用老布鞋走富裕路呀……”长辈的话语,更让她有了底气。

众人拾柴,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亚梅和北庄村全体党员都已牢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2023年,北庄村集体收入12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1万元。

一张张老百姓的幸福笑脸,在村史馆组成一面墙,成为北庄最亮丽的风景线。

太行见证,滹沱奔涌;岁月峥嵘,红色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它能点燃青春的激情。闫文彦、闫二鹏、闫佳佳、王亚梅……金牌讲解员、红色文旅经营者、山梁上的新农人、直播非遗守艺人……他们奋斗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这群可爱的西柏坡新青年,留在家乡干一番事业的劲头更足了。

只要在西柏坡的街头走一走,太行山的雄阔和岗南水库的浩渺清波,都会让人沉静下来。

他们,正在这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上,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