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物谣:古都韵律与时光轻语(组诗)
老猫
它像一块被时光打磨的石头
卧在青苔覆盖的石阶上
半眯着眼
它不理人来人往
也不理风吹落叶
那些在它的记忆里
不过是流云和风声
廊下的阴影是它的领地
石柱旁的阳光是它的宝藏
它的脚步轻得像尘埃
却在每一个角落留下了无声的痕迹
有时,它会站起身
慢慢踱步
像是在巡逻一个不属于它的王国
古老的砖墙记得它
就像它记得那些消失的人
月光
夜色慢慢
恭王府的青瓦在月下闪着温柔的光
庭院里的老树依旧
它们见过多少次这样的满月
像今天——
圆得无瑕,静得无声
脚步轻落在石板路上
像走在历史的褶皱里
风带着桂花的香
穿过长廊
像记忆一样轻盈
福字碑
石上有福,千年不移
一笔一划
镌刻着旧时王侯的梦
福字如水
静静流淌
从庭院深深的秋声里
浸润到今朝的风中
谁的祈愿凝在这里?
一生平安
一世圆满
还是一场盛世繁华的虚妄?
福字无言,
静看人来人往
红墙绿瓦
似曾相识的时光
大戏楼
幕布还未拉开
戏声早已在心底回荡
台上无角
空荡的舞台仿佛在等待一个世纪的折子戏
恭王府的风
轻拂过雕梁画栋
缕缕旧时的唱腔
从那红漆柱间穿梭而来
如幻似梦
谁曾在此唱尽繁华
谁又在此落幕无声
戏楼的座椅
承载过无数的掌声与叹息
如今——
只剩下苍凉的余音
大戏楼沉默着
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它知晓每一个角色背后的命运
却无力改写任何一场戏
白塔庵塔
始建年代无考
时光如无声的风
在古老砖石间游走
明代中期的梦
或许正如这座塔
一半真,一半幻
高约二十五米
仰望,它并不高大
但那十字折角的须弥座
似乎撑起了天地的重量
金刚圈六层翘角
像火焰在无声燃烧
冥冥中仿佛听见诵经的低语
四方塔瓶下
每一尊石龛中的佛像
都沉默而慈悲
守望着南北交替的风雨
它们的目光,穿越青砖塔身
守护着时间的秘密
铜制华盖与宝瓶
两吨重的寂静
在岁月的肩膀上
显得如此轻盈
阳光洒落时
古塔与周围的建筑相映
辉煌在此,化为永恒的美丽
此刻,白塔庵塔安然矗立
如同历史中一页未曾褪色的书
山楂树
红色的果实
一颗一颗挂在枝头
像时间的小结
在风中轻轻晃动
它们不急着落地
像那些未完成的画
静候着某个瞬间的灵感
画院里的空气总是清冷
却带着一种无形的温度
树影婆娑
像极了宣纸上的墨迹
散开,又隐去
山楂树静静生长
仿佛懂得
艺术需要时间去沉淀
如同果实需要秋风的催促
偶尔,有人经过
摘下一颗熟透的山楂,
酸甜的滋味在舌尖蔓延
仿佛尝到了
岁月深处的某种意味
而树依旧不语
只是用年复一年的红
守候着这片安静的天地
南锣鼓巷胡同
在北风中,青砖的胡同
犹如一条褶皱的旧布
南锣鼓巷,是岁月的脉络
每一块石板都在低声叙说
晨曦中的街角
早市的喧闹犹如梦回
小巷里的店铺
藏着时光的秘密,偶尔被拂过的风揭开
墙上斑驳的红色
映衬出旧时光的温柔
古老的门框下
或许藏着几代人的故事
老茶馆里,熏香绕梁
布艺沙发轻轻诉说
岁月在这里缓慢流转
如同清茶般回味无穷
夜幕降临,灯火闪烁
每一束光都是一个谜
在胡同的深处
或许隐藏着无尽的可能
北京的“阿那亚”
在城市的边缘
油画院静静栖息
像一片孤独的海滩
远离喧嚣
如同一座隐匿的“阿那亚”
画布铺开
时间在颜料间流淌
每一抹色彩
都像风吹过的沙丘
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世界的轮廓
这里没有高楼
只有光与影的对话
和画师心中的涟漪
他们在无言中勾勒
在孤寂中寻找
一如那海边的拾荒者
拾起海风遗落的灵感
将它们织进每一幅画中
白墙、灰瓦
仿佛一道界限
分隔出另一个时空
空气中弥漫着油彩的气息
混合着北京微凉的秋风
让人忘记了季节的轮回
只记得这一瞬的静默与专注
在这片宁静中
创作成了一种朝圣
心灵游荡在色彩的海洋
每一笔都带着远方的思索
如同站在北方的边缘
眺望着那片无垠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