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传记要跳出传播困境
在科普图书板块,近年来涌现出一个颇受关注的细分领域——科学家传记。作为摹写科学家生平事迹、凝练科学家学术思想、展现科学家精神风貌的科普图书,科学家传记的大量涌现,是国家重视科技和人才的直接体现,更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激励着未来科学家的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两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精神宣传,系统采集、妥善保存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深入挖掘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科学家传记出版正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出版人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鲜活载体和有力抓手。
有出版人表示,当前,科学家传记出版迎来历史最好时期并形成一股热潮。 无论是《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等“中国好书”入选出版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科学家篇》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图书,还是《科学家精神画传》等国家出版基金等资助项目,抑或“‘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均显示出科学家传记类图书受到的关注。
北京开卷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科学家传记新书品种达216种,动销品种数达2968种,销售码洋比重占0.07%,实洋比重占0.08%;2024年1~8月,科学家传记新书品种达173种,动销品种数达2804种,销售码洋比重占0.05%,实洋比重占0.06%。其中,《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读懂中国精神系列图书之《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俊采星驰:赣籍院士的故事》、《奥本海默》、《袁隆平传》、《重启世界:ChatGPT之父山姆·奥特曼之父传》销量名列前茅。中信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科学家传记的实洋占有率榜上有名。可谓有需求、有机遇、有市场。
聚焦时代与科学史做文章
越来越多出版人加入科学家传记出版行列,致力讲好科学家故事、厚植科学家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同时引导新兴领域“壮大”、冷门领域“变热”、短板领域“补齐”。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量子科技奠基人郭光灿院士的传记——《郭光灿传》,近年来相继入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和100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原创科普图书”,在2024科普日到来之际,该书再次被关注。
科学出版社被誉为“科学家的出版社”,忠实记录中国科学家的科学人生和科学精神,是其重要使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传记领域有几个标志性的重大出版工程,科学出版社或独立承担,或积极参与,先后出版了数百种图书,持续筑牢该社科学家传记的品牌基底。
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详叙道,20世纪80年代率先启动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丛书,按照科技专家的出生日期先后组稿,很多出版社参与,目前尚未完成。紧随其后,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策划组织了第二个科学家传记重要出版工程——《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工程,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院士担任总主编,严东生、周光召、吴文俊、王绶琯、涂光炽、吴阶平、苏世生等担任副主编,计划收入古今中外8000位科学家的传记篇目、共约2000万字。科学出版社为此专门成立了《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负责运作,出版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2册、《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6册等。该项目的出版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1世纪初,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倡议并任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正式立项,并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由科学出版社成立专门的编辑室负责组织实施,至2014年基本完成,共出版19卷62分册。201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开始组织出版“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由科学出版社负责陆续出版,目前已经出版29种。2013年,中国工程院也启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由人民出版社联合科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单位分工出版,科学出版社承担了其中的19种。当然,除了这些重大出版工程,科学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单本的科学家传记,原创的如《丁肇中传》等,引进版的如艾哈迈德·泽维尔的自传《穿越时间的航行:我的诺贝尔奖之路》等。这一系列科学家传记,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侯俊琳表示,科学出版社将继续做好两套院士传记丛书,争取覆盖更广泛的学科和时代,同时积极策划其他类型的科学家传记。
大象出版社建社40年来,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科学史与科普图书,奠定了科学史产品线,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在科学家传记出版方面,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光杰记得,该社曾出版过“少儿科普百分百丛书”,其中涉及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但严格来说,算不上传记。后续,该社出版了十卷本的《华人十大科学家》,进一步积累了科学家传记的出版经验。直到近年,该社推出“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标志着该社系统地大规模地实现科学家传记出版。该丛书分为三辑陆续出版,共29册,内容精选了《自然辩证法通讯》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刊载的200多位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传记,涵盖数理化、天地生、信息、工程等多个科学领域。图书出版后,得到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范岱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等专家的高度评价。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近20种科学家传记图书,内容涵盖天文、物理、生命科学、化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学家传记以引进版居多,这与其在科普领域的出版传统有关。该社自2019年成立“原力”图书品牌后,不断加大原创出版的力度,在科学家传记图书出版上也有体现。
据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出版事业部主任李蓓介绍,“科学家传记”系列已出版7种,包括《爱因斯坦传》《约翰·惠勒自传》《恩里科·费米传》等,其他图书散见在其他系列里,如“第一推动丛书”中有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自传《狂热的追求》,“走近费曼丛书”中有费曼自传《别逗了,费曼先生》、霍金自传《我的简史》等。《孟德尔传:被忽视的巨人》《詹纳传:疫苗的使者》都是近两年新出版的原创的科学家传记,在原创书系“赛先生阅读”系列中。其中,《孟德尔传:被忽视的巨人》入选2022年度《央视读书精选》,《别逗了,费曼先生》《爱因斯坦传》取得可观销量。
“专业性”与“接地气”如何兼得?
近年来,科学家传记出版热潮涌动,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内科学家传记出版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无高峰”的局面。
李光杰注意到,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的科学家传记以引进版为主,原创力不足,引进版传记会因为文化差异、翻译水平良莠不齐等,使青少年读者阅读体验不够好。即使有一些原创传记,但内容多为二手资料的转述,缺乏独立、有深度的研究,偏离了科学家传记求真的本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出版社缺乏规划,引导不够;另一方面我们的科学家传记写作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创作力不能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
那么,出版社做好科学家传记,在内容和形式上需着力注重哪些方面?编辑如何同时保障“科学专业性”与“故事接地气”?
在侯俊琳看来,出版科学家传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物色合适的作者。“我们首先倡导科学家自己写传记。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谢家麟自传》《刘源张自传》等,生动可信,更容易打动读者;其次,我们鼓励科学家的学生、同事或家属担任作者,他们对专业更熟悉,也掌握更多的一手材料,如果传主在世,也更容易取得传主的信任。当然,请专业作家创作,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方式,如果作家能够深入到传主专业领域和人生经历中,他们在传记的谋篇布局、生动讲述和读者视角等方面通常更有优势。”
李光杰表示,科学家传记因其励志功能和较强的故事性受到众多读者青睐,好的科学家传记,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这就对作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作者除了要对传主生平有所了解,还需要对传主的科学贡献有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写得深入浅出。作者在挑选传主、整理讲述材料时,应具备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路径;在讲述故事时,要能将复杂的事情讲得通俗易懂、吸引人。要具备这些能力,是很见功夫的。例如,“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中,写过多篇数学家传记的胡作玄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原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写过多篇物理学家传记的戈革先生是中国石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而编写团队在改编的过程中,将读者定位为青少年,这又保证了故事“接地气”。
大象出版社计划陆续推出更多的科学家传记,坚持走原创之路。“目前我们已经与《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达成新的合作,希望我们的传记丛书能够做到国内同类书中传主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李光杰透露。
众所周知,从外国著名出版公司引进的图书常常具有原创性强、学术功力深、编写制作精良等优点,在国内市场很有竞争力,但这并不代表引进即完成。该类书在意识形态、语言文字、翻译、体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下足功夫”。基于多年的引进经验,李蓓意识到,在挑选版本阶段就应保持敏锐的判断。她表示,许多科学家尤其是知名科学家的传记版本有很多,出版社要重点考虑版本的权威性,这要求作者具备深入研究过程,引用的是可靠的资料。传记要客观描述科学家的生平,也要充分展示科学家的个性和人物复杂的一面,不能是模式化、刻板地塑造人物。在叙事上,应该尽可能生动。李蓓以《史蒂芬·霍金:友谊与物理学的回忆》举例说,该书在叙事上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条主线是作者与霍金的交往,一条副线是霍金的人生历程,另一条副线则提供了更为宏大的背景。“三条线穿插进行,很有节奏感,也能很好地让读者跟随阅读。”
冷门也是潜力股
仅从科学家传记覆盖面来看,多年来,出版业关注的领域还远远不够,大多出版社聚焦少数杰出科学家,对许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或冷门领域还挖掘不够。这就导致出版同质化程度高,像居里夫人这样的科学家传记有上百种之多,而不少坐“冷板凳”、下苦功夫的科学家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出版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湖南科技社出版的“科学家传记”系列中的科学家很多都不属于“热门”科学家,在大众视野里,《恩里科·费米传》《阿诺尔德·索末菲传》都是“冷门”科学家传记。李蓓说道:“我们在筛选时,首先考虑的是传主在科学上的贡献,其次会考虑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是否有启发性,是否有故事性。我们还会继续出版在科学史上有卓越贡献但版本少且读者了解不多的科学家传记,如引进版的《哥德尔传》、原创的《巴斯德传》等。”
科学出版社构建高水平作者群的同时,积极建立非知名作者挖掘和储备梯队。该社与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共同组织创作出版的“科学家的故事”系列图书时,在征稿通知中特意明确鼓励创作“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希望以此延展作者辐射面,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大部分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原本就是要结合市场前景来进行的,所以知名科学家的传记显然有更好的销售潜力。但是,这不代表一般科技工作者的故事不能打动读者,有时候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反倒更能体现科学家精神。”侯俊琳说。
大象出版社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科学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作者资源,与包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李光杰表示,该社之所以能系统地大规模地实现科学家传记出版,主要得益于该社与长期合作的机构和作者们40年研究成果的积淀。而该社出版“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想以此打破“唯名家”这一遴选的偏见。“将许多未被出版者关注的科学家的人生经历、科学贡献、探索精神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科学家的群体形象,既见个性,又见共性。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但求真求实、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每个科学家必备的品质,这对于引导青少年在求学阶段养成良好品格十分重要。”
让科学家离读者更近一些
当前,科普市场呈现正向增长的趋势。但据某出版人透露,科学家传记作为科普图书的小分支,依然存在困境,重视营销的科学家传记寥若晨星。利用新媒体营销、短视频传播、抢抓科普热点事件等手段,形成另一层面上的科普,也为一些出版社带来了新增量,为读者带来了新体验。
“科学家传记是非常适合用新媒体传播的。”吃到新媒体红利的包括湖南科技社。李蓓介绍说,该社在出版《孟德尔传》《马可尼传》等传记时,在自营的B站账号“第一推动科普”上推出了“大科学家的小八卦”系列视频,目前已经更新了10余期,其中,《孟德尔传》播放逾100万次,为图书带来了更多关注。
“科学家本身就是很值得开发的IP。”李光杰表示,大象出版社遴选出一些具备网红元素的科学家形象或者故事,用微短剧、视频、音频的形式传播,希望借此“出圈”。该社针对“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做了宣传视频与抖音直播,为传记类图书销售带来一大波流量。同时,该社通过“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与一些书店、图书馆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等,让读者在场景中沉浸式体验科学家精神的魅力。“这些举措远比广告强推效果好得多。我们还打算结合图书内容和市场关注点,做一些受欢迎的文创周边,与图书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科学出版社除了进行常规的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组织读书活动,如组织院士事迹报告会,请院士本人或传记作者做报告外,还积极结合当下读者关注的新媒体等渠道进行营销,如在微信公众号开辟了“科学家的故事”专栏,第一时间推出了“理解科学家精神的100种好书”书单等。“争取传主或家属的配合支持非常重要。当然,现在各类奖项的传播力度也很大,积极申报奖项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侯俊琳说。此外,该社凭借厚实的出版传播资源,成功申报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并继续开展各类交流传播,着力培养更多创作与传播人才,致力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侯俊琳强调,“科学家传记的传播,还是应该抓住思想和精神的传播。近年来国家对弘扬科学家精神高度重视,为科学家传记的出版与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一本书只有真的满足了读者需求或者潜在需求,才能具备足够的出版和传播价值,成为常销书,这需要出版单位和传记作者努力策划更多优秀作品。其次才是恰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