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与东莞文联的故事—— 林汉筠:用情用心讲好岭南文艺故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林汉筠  2024年09月10日16:00

体育馆内临时设置的舞台上,办起了小镇的第一次新年诗歌+音乐会,3000人齐诵“祖国好”。气势恢宏的体育广场,百支广场舞团队2000人齐跳《我们都是追梦人》,庆祝党的百岁华诞;两百年前当地的“兴贤文社”,再续香火,每年农历五月初十举办兴贤诗会,来自大湾区的诗人们欢聚一堂,庆贺自己的节日;带着南粤人民的嘱托,不怕年过五旬身体难以适应高原生活,奔赴贵州铜仁,参与东西部协作……一张张“成绩单”,汇聚着峥嵘岁月,讲述着我在文联的日子里故事。

向阳路上的情缘

文联,是文艺家的家,是每一个文艺家向往之所。作为一个基层文艺工作者,去文联走走,回一趟文联的“家”,是我去市里“玩”的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和机会。

2001年7月,我有幸入职《东莞乡情》杂志社。单位坐落在莞城向阳路8号,与向阳路3号的市文联只有8分钟的路程。那天开始,我便行走在3号数与8号数之间,成了文联尤其是作协的常客。不知是不是他们最讨厌的一个作家了?

刚到市区,家属还没有随迁,可谓举目无亲。于是,文联就成了我们几个工余的娱乐场所。记得文联的大门口放有一张乒乓球台,我与时任东莞日报记者吴宗才时常在这里切磋球艺。而那时的胡海洋老师的球艺,早已成为我们的“球星”,我们三人约定以球约饭。胡海洋老师每打一球就大喊一声的神形,即便二十几年过去了,仍是记忆犹新。

每每下班之后,文联的灯光仍旧亮着。张锡麟老师左手持一支烟,右手拿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着杂志的清样;詹谷丰老师则兴高采烈地望着改得“一榻糊涂”的稿件,看着后面张锡麟老师的茶杯已空,便随手续了上去。真佩服詹谷丰老师,在数年的烟熏中,竟然没有学会吸烟。有一次,丁仁仲老师与我到他们办公室,看着整个办公室的烟雾缭绕,连忙叫我走开:你看看,都是烟。

隔壁办公室的胡海洋办公台上,有一个专门装烟头的陶瓷杯,每次去都是塞得满满的。那时,他正在谋划东莞划历史性的文学活动——创办《南飞燕》杂志。

“南飞燕,燕南飞,不就是象征着东莞打工仔的生活景场吗?我们文联就是要贴近最基层生活,这本杂志就是打工仔的杂志,写打工生活、抒打工心声。”胡海洋口水四溅,沉醉在这本杂志里面。后来,真如他所说,《南飞燕》杂志的栏目主持都是基层打工仔,稿件都来自打工群体。刊物一出街,便洛阳纸贵。

为了办好这本杂志,他真的拼了。某天下午下班,他打电话给我,让我立即、马上到他办公室去。见到我,便拿着几本刚创刊的《南飞燕》杂志,神秘地说:“走,带你去一个地方。”

他说的这个“地方”,竟然是东莞市人民广播电台。我第一次用带着湘音的普通话与胡海洋老师通过电台介绍这本杂志。接下来的几个休息日,只要我有时间,都会被他拉到黄江、高埗、洪梅、茶山、樟木头等镇街的企业,摆摊设点,宣传这份打工杂志。东莞文联的《南飞燕》杂志,就这样走向打工群体,成为一张响亮的品牌。

2004年,由于工作调动,我来到离市区较远的凤岗镇谋职。虽然距离拉开了,但与文联的关系更加密切。2010年,根据有关精神,我参与筹办了凤岗镇文联,并担任专职副主席,用自己的爱心为文艺工作者筑起一个新家。这是后话。

二十多年来,尽管市文联办公室几经搬迁,从莞城的向阳路迁到南城的石竹路,再到现在的莞城可园北路,但文联人心中那条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服务的路没有变,依旧向阳花放,馨香盈面;依旧“心心相融,爱达未来”。

乐做文化传播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2021年初,广东省东莞市与贵州省铜仁市结成对口协作城市,我受派到铜仁市德江县挂职文联副主席。甫入德江,我克服了地域、气候、工作环境等不利因素所带来的困难,在德江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用文心书写莞德协作的大爱与真情,为促进莞德两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留下如歌的故事。

德江的傩戏,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而岭南,其蕴藏的文化也可谓博大精深。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需要传播、交流和融合。因此,我毅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德江的傩戏文化与岭南文化作为代表莞德两地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协作,优势互补,让两地文化在交流、碰撞和冲击中,交换视角,以促互融共进。2022年6月7日,经过协调,组织了德江的傩艺师等文艺家20余人赴东莞,开展傩戏等非遗文艺交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非遗技艺展演,让东莞市民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相隔1200多公里从黔地深处带来的特色土家族文化精粹。该活动,成为东西部协作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文艺交流活动。

2022年下半年,我又被组织安排到韶关武江对口帮扶。无论是在德江还是武江,积极探索对口帮扶文化交流新路子,我跑遍了当地乡镇(街道)深入走访调研,收集到第一手材料后,推出系列反映帮扶单位的人文,宣传当地文化。在挂职期间,组织策划当地文学创作交流活动10次,组织两地文艺家交流10次,做出四个第一:本人创作的《岭南读碑记》作品研讨成为东西部协作第一本本土文学作品;编著的诗集《凤翔武江》,成为莞韶第一本对口帮扶诗集;第一个在韶关挂牌成立“东莞(凤岗)诗歌创作基地”;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第一个在莞·韶两地开展线上线下文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莞铜协作、莞韶帮扶干部的风采事迹300多篇(次)。本人的事迹也被中新社、学习强国等媒体推介。2022年7月1日,东莞市委出版的《工作信息》,重点介绍我的帮扶工作事迹。

彰显文艺工作者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作为生活在南粤30年的作家,我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人民的孺子牛,将自己的写作地理放在这块沃土上,躬身基层,在车间,在乡镇,通过铁的声音、脚步的声音、被汗水挤兑的声音,成为反思东莞制造的一个重要力点,用现实语境阐述“我看见的东莞”,感受这块热火朝天的改革浪潮。作品多次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文艺报》《光明日报》《诗刊》等报刊发表并转载。作品先后入选各种选本、历年《东莞当代文学艺术精品选·文学卷》、中高考预考试题,及新加坡的校本教材《现代中文》。先后出版了本人文化散文“听、喊、读”(《百年听风》《喊魂》《岭南读碑记》)三部曲。其中,《岭南读碑记》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首本文学交流研讨作品,在贵州工程职业学院进行研讨。

作为一个基层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担任凤岗镇文联专职副主席、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以来,我用手中的笔,不知疲倦地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与宽度,走街串巷,翻山越岭,用一篇篇有筋骨、有温度的历史文化散文,彰显一位作家对传承地方文化血脉的责任与担当。聚焦本土历史文化,潜心讲述东莞故事,不断为外界了解东莞历史文化底蕴之深、人才之盛提供新视角、新窗口。

【作者简介:林汉筠,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协副主席。有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文艺报》等,出版岭南文化散文三部曲《岭南读碑记》(中国书籍出版社)、《喊魂》(敦煌文艺出版社)、《百年听风》(云南大学出版社)等专著多部,作品被推介到牙买加、新西兰、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入选中、高考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