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书香节,科幻开新花 ——刘慈欣科幻《流浪地球》彩色注音版新书首发等科幻文学活动在广州举行
8月16日至20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4南国书香节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的口号为“品味岭南书香 阅见文明之光”。期间,举行了多项科幻文学活动。
8月1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主办的“我的科幻阅读启蒙”主题对谈暨彩色注音版《流浪地球》新书首发式,在南国书香节上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科幻作家刘慈欣,与科幻作家超侠,科幻出版、研究专家徐世新、王卫英等进行对谈。活动由科幻阅读推广人陈柳岐主持。
科幻阅读启蒙的重要性
当陈柳岐提问刘慈欣关于“科幻阅读启蒙”的作品时,刘慈欣表示,他最早阅读的科幻作品,是法国著名科幻作家、“科幻文学之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是父亲推荐给他阅读的,凡尔纳的作品非常细致、真实,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作品是科幻的虚构故事,还以为所写的一切都是真的,直到父亲告诉他后才知道这只是科幻,但是科幻巨大而真实的想象力描述,让他极为震惊,也感受到了科幻的无限魅力,至此之后,他大量阅读科幻小说,成为了一位科幻迷,乃至于自己动手,成为一位科幻作家。
谈及最喜欢、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和作品,他说是阿瑟·克拉克的一系列关于描写宇宙与外星人的宏大题材的作品,还有乔治·奥威尔的《1984》,但是他在创作中,他不会去汲取前辈们创作过的元素,只会想方设法,离过去的创意和元素远一点,写出自己新的感觉和风格。
关于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刘慈欣表示,不想太过功利地来定义科幻文学的价值,他认为科幻的写作、阅读,是人类应该本能地去做的事情,“如果将整个银河系比作一幢大楼,那么太阳系可能就只是大楼里一个角落里的一个盒子里的一块小石头,地球就只是石上的一粒粉尘,所有的人类就只生活在这么小的地方,所以科幻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可以触摸到宇宙。”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徐世新谈到,科幻文学既有科学原理,也有文学的魅力,是将科学和文学结合的最佳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甚至是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对社会,对人生,都有较大的启发作用,这是科幻文学对比起其他门类的文学最大的优势。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长王卫英也认为,科幻文学对于青少年的启蒙教育极为重要,这次《流浪地球》彩色注音版的推出,就是让更加低年龄的段的孩子,能够提前进入到科幻文学经典阅读的世界,从小就能培育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经典科幻文学,被拍成电影之后,更是轰动影视和文学圈,影响力巨大。许多孩子都看过电影,而阅读原著,则是进入到创作和想象力的源头来体验经典的魅力。《流浪地球》彩色注音版,以生动的画面、易读的文字,将宏伟的宇宙迁徙故事带入每一个孩子的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幻的无限想象与热爱,从小感受中式的哲学与人文价值,因此,作为科幻出版人和研究者,应该多推出这样的作品给读者。
少年科幻创作的新探索
8月17日, 2024南国书香节主会场还举办了“中华古文明少年科幻”丛书签约仪式暨华语科幻星云奖作家论坛。华语科幻星云奖与少儿科幻星云奖创始人董仁威,新世纪出版社社长陈少波、副总编辑秦文剑,少儿科幻作家赵华、马传思、尹代群、路航等与会。
据了解,“中华古文明少年科幻”丛书融合了历史与科幻,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众多科幻作者将加入该套丛书的创作。新世纪出版社副总编辑秦文剑表示,这套《中华古文明少年科幻》丛书将以中华古文明为线索,以科学探索精神为指引,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和语言来构建独特的中华古文明科幻世界,这也是属于拥有五千年文明瑰宝的中国原创少儿科幻的一个独特创新路径。
新世纪出版社社长陈少波与董仁威代表双方正式签署出版合同。此举标志着该丛书项目的正式启动,这也是中国少儿科幻文学领域一次开拓性的创新与探索。
董仁威表示,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但目前能证实的历史只是一小部分,虽然科学家们找到很多线索,但尚有六千年的史前史仍处于迷雾之中。因此以通过科幻的想象和文学的表现形式,通过多条证据链还原我们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激发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探索中华文明的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也是他创作和主编这套《中华古文明少年科幻》的初衷。
宁夏作协副主席、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赵华认为,把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和科幻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尝试,从创作上来说,要从科幻视角讲述历史故事,结合每个古国特点,挖掘并设置足够悬念,让图书本身更具吸引力。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少儿科幻星云奖得主马传思表示,这套作品将首次通过科幻的视角,系统地、大规模地去探究中国的古文明,期待这套丛书会成为中国当代科幻创作有影响力的创新,也会激励更多的科幻作家把中国的文化与科幻创作更深、更紧密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