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文学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
嘉宾合影
万象向南,繁花灿烂。2024年适逢《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创刊45周年,8月17日,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共同主办的“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文学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陈晓明,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小说选刊》杂志主编徐坤,广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东西,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蒋述卓,广西评协主席张燕玲,作家邓一光,评论家王干,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花城》杂志原主编田瑛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
据介绍,第八届花城文学奖的评选范围为《花城》杂志2019年至2023年刊发的篇目。其中,李宏伟的《灰衣简史》、张欣的《如风似璧》获长篇小说奖,丁颜的《雪山之恋》、尹学芸的《苹果树》、韩松落的《我父亲的奇想之屋》、杨知寒的《连环收缴》、阿乙的《二见未婚妻》获中篇小说奖,班宇的《羽翅》、张楚的《和解云锦一起的若干瞬间》、徐则臣的《宋骑鹅和他的女人》、焦典的《六脚马》、薛超伟的《化鹤》获短篇小说奖,张执浩的《没有结尾的梦》、雷平阳的《夜伐与虚构》获诗歌奖,陈年喜的《人们叫我机师傅》、雍措的《越来越薄的等》获散文奖,何平的“花城关注”系列点评获评论奖。
麦家为李宏伟(左)颁奖
李宏伟在发表获奖致辞时谈到,《灰衣简史》延续亘古的追问,推想欲望、挣扎、救赎的母题如何在当下得到有效演绎。小说借用了药片与说明书的关系,以内篇、外篇为基本结构,“于我而言,这并非简单的对应或象征。今日世界,一部小说在实质上仍旧可以是一味药,至于是否有药效,是缓解还是治愈,则看作者与读者能否就服用的方式达成一致”。
李敬泽为张欣(左)颁奖
张欣现场感谢了自己的责编,“我们通过很多次电话,讲的全都是关于词语、断句、标点符号以及方言俚语的问题,这种工作上的细节让我非常感动”。她也感谢了评委和读者,“当下的文化活动非常多元,但读者们依然愿意拿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读者的阅读,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
贾梦玮为丁颜(左)颁奖
丁颜一直倾向于一种清净而自然的写作,但因为年轻,写作时常常如同夜行在广袤的草原,难免会任意而为、失去方向、丧失信心。是《花城》给了她一份直面文学的勇气,也让她更加相信,文学就是存在的被尊重、隐藏的被看见、逝去的被记住、当下的被展开,是用生而为人的良心和责任,给未来带来新的希望。
潘凯雄为尹学芸(左)颁奖
尹学芸谈到,《苹果树》写的是一座村庄的传奇,是一幅文化、风俗、传统、信仰以及世道人心在一座北方村落徐徐展开的画卷。苹果树作为一个媒介,不但系住了两户人家的情感,也系住了一座村庄的风情。“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以及人心和人性的指向,就像木本植物一样,有它自己的纹理和年轮。”
张培忠为韩松落(左)颁奖
《我父亲的奇想之屋》是韩松落在停止写小说20多年后,重返小说世界的第一篇小说。2016年,韩松落来到巴音布鲁克草原,迎面而来的是天空、落日和长河,“那种从幽暗到壮阔的瞬间转换,带给了我全新的感触,也让我有了这个故事的全部轮廓……我开始一次次走出我的小屋,去叩开那些隐藏在小说世界里的隐秘空间。我喜欢这种叩击,也喜欢被眼前的壮美‘惊吓’。希望我们能一起去叩开更多的空间,也希望我们叩开的空间能够紧密相连”。
张燕玲为杨知寒(左)颁奖
“《连环收缴》是我的第一个中篇,也是跟我的生活最贴近的一篇小说,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杨知寒表示,故事里的人已经在渐渐逝去,故事最终也会消失,但其中包含的情绪、情感和人性,也许以后会在不同的时空中不断重现,“我希望能通过写作,保留一些记忆和一些珍贵的东西”。
田瑛(右)为阿乙颁奖(责任编辑梁宝星代领)
“写作是为了作品好看,还是呈现真实,在二者之间我选择了后者,《二见未婚妻》就是这种选择的产物。”阿乙坦言,这篇小说更多地体现了繁复而不是简洁,更多地是复活了生活的空间,而不是某个惊人的事件。“它没有反转、反转再反转,只有比我们正常经过的时间再慢上几倍的时间。对我来说,这样的写作是一种革命和转向。”
东西为班宇(左)颁奖
班宇谈到,《羽翅》在今天看来可能更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礼物”,小说本身写的也是对记忆中人的怀念和想象,“我想象了他们的生活,想象了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这也是小说的意义和作用之一,即作者和读者都可以通过小说,想象自己的人生与未来。
徐坤为张楚(左)颁奖
张楚谈到,自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写县城中形形色色的灵魂,“大多数时候,他们的选择会和生活产生裂隙,在裂隙诞生的过程当中,无法言说的痛苦、迷雾中的彷徨、身为人类的渺小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如影随形”,这也是他在小说中着重处理的主题。“小说叙事的过程,就是小说家和人物、和自我达成妥协的过程,这个过程谈不上甜蜜,可仍然让小说家乐此不疲。祝愿所有写作者在赶夜路的时候,都能不经意间仰望到头顶的灯火。”
阿来为徐则臣(左)颁奖
“《宋骑鹅和他的女人》写的是水上人的故事,是水上人从船上回到陆地上的故事。”在徐则臣看来,船上人的生活非常狭窄、非常闭塞,看起来什么故事都没有,但事实上,船上人的内心充满了故事。“船上的生活有多单调,船上人的内心就有多动荡;船上的生活看起来有多祥和,船上人的内心就有多凄厉。当宋骑鹅从船上下来的时候,他最真实、最复杂、最动荡的那部分现实生活就被表现出来了。”
谢有顺为焦典(左)颁奖
焦典表示,《六脚马》是一部关于妈妈的小说,“虽然我的妈妈并不算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好母亲,但很奇怪的是,多年以后,当我来到文学的世界时,我突然回想起妈妈在离家之前点燃的那支香烟,和她沉默的烟雾。所以在小说最后,女儿对骑着六脚马的妈妈说:‘妈,你跑快点!’我想跟她说的是,你可以到你自己的世界里去爱、去生活”。
张懿为薛超伟(左)颁奖
薛超伟谈到,《化鹤》写的是一个少年在得病之后身体受限,反而获得更大自由的故事,“万物随他而转,万物向他敞开,而他航行在时间里,可以随时将锚沉下作为标记,将来的人可以来到此刻与他相遇”。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受限时刻”,人会遇到或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而当我们停下来审视障碍时,障碍反而会被削弱,“这是我生活的方式,也是我写作的方式”。
邓一光为张执浩(左)颁奖
在张执浩看来,诗人的天职在于“用更精准的语言,呈示我们繁复的内心世界,怯懦也罢,勇敢也好,报信人也罢,守夜人也好,诗歌最终要见证生命的意义,要能够慰藉人心”。《没有结尾的梦》写于4年前的春天,“我相信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回溯过去时,会获得一种更为宽阔深邃的目力,并衷心赞美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
宗仁发为雷平阳(左)颁奖
雷平阳谈到,一个诗歌的写作者,“像我这样写到满头白发的时候,看到一个个时代从自己身边喧嚣而过,会感到寂寞和孤独。我自己的诗歌,可能也终将在时间中慢慢消失”。但即便如此,自己还是会一直写下去,前往时间深处,不停地去寻找汉语诗歌之美的所在,并藉此来抵抗寂寞与孤独。
蒋述卓为陈年喜(左)颁奖
陈年喜笑称自己是一个有着长达16年矿山生活的“老牌”文学青年,《人们叫我机师傅》描写的就是一个与他职业相关的开机器的师傅。“他像一片树叶一样来到这个世界,又像树叶一样悄无声息地走掉。我想言说的,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意义,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他表示,文学是一项关乎现实的事业,也是一项关乎梦想的事业,自己愿意在未来继续坚实地生活、美好地做梦。
王干为雍措(左)颁奖
雍措一直在书写生养自己的村庄,“我越写我的小村庄,越觉得自己写不完它,越觉得它变得更加辽阔和广博。它就像一个世界一样,屹立在我面前,让我时时用新的眼光去面对它”。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她发现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它不只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是我在文学地理上的故乡。我庆幸自己是一个有故乡的人”。
陈晓明为何平(左)颁奖
“这是一个集体奖,获奖的是‘花城关注’栏目的所有作者。”何平谈到,“花城关注”栏目历经6年36期,是自己学术批评生涯中最重要的文学实践。“感谢《花城》愿意接纳我成为一个‘花城人’,让我与大家成为同行者,也使得我这次微不足道的‘批评的返场’,成为爱与温暖的盛大的文学旅程。”
谭君铁为林墉(中)、林蓝(左)颁发致敬奖
此次典礼以“花城文本”为创作蓝本,依循“四方来信,投递祝福;文舞南方,花开无尽”的理念,结合经典文学文本与AI技术,以影像、话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精彩节目。艺术家濮存昕朗诵了《花城》杂志的名篇《病隙碎笔》,与一生游走在死亡边缘的史铁生精神共振;作家李娟录制朗读了《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段落;蔡崇达的《草民》发表于《花城》杂志,小说段落《曹操背观音去了》以彰显本土文化的人偶剧形式上演,展现沿海小镇芸芸众生的拼搏与尊严;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大有》探索AI写作的可能与局限,典礼以AI实验小剧场的形式展现这部作品;广东作家欧阳山的《三家巷》,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南方的革命斗争,花城出版社是最早出版《三家巷》的出版社之一。朗诵家祖晴和沙画家美序合作,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重现广州的绚丽生机……此外,画家林墉作为艺术家代表,与女儿林蓝上台,接受《花城》的致敬。
朗读及沙画节目《三家巷》
此次颁奖典礼是“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花城文学奖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24年南国书香节的重要活动之一。8月16日至20日,麦家读者分享会、花城文学课第9讲、全国名刊编辑交流会、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四)——“李娟和她的阿勒泰”、蒲荔子新书《虚荣广场》发布会等多场文学活动将陆续举行,持续为读者奉上文学盛宴。
濮存昕朗诵《病隙碎笔》
人偶剧《曹操背观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