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创造百年中国文学历史叙述的新范型——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对谈活动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24年08月02日14:27

7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北京作家协会承办的“创造百年中国文学历史叙述的新范型——《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对谈活动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担任主讲人,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围绕《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写作缘起、结构特点、历史脉络等内容展开对谈。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担任学术主持人。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北京市文联副主席马国颖,以及40多位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

对谈现场

对谈现场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由谢冕、孟繁华主编,1998年首次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17年、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两次再版发行,在国内外文学界产生极大反响。参加写作的包括谢冕、钱理群、洪子诚、孟繁华、程文超、旷新年、张志忠等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学者,力图通过12个代表性年份把百年中国文学呈现出来。

12个年份勾连百年文学史:书系如何诞生?

作为《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主编和德高望重的学者,谢冕从几十年教育生涯的心得谈起,认为比起讲授理论,培养学生进入学科的方法更重要。他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放入学生必读书单,重视的就是黄仁宇研究明史的方法。“在这一年当中发生了什么事,将之写成历史,而且通过这段历史看到整个明代的历史,甚至看到整个中国的封建史,这就是我的初衷。”

为什么选择一百年?谢冕说,希望写一本书,把百年中国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人的思考和体悟写出来,为时代树碑立传。

为什么选择12个年份勾连百年?丛书编者之一的孟繁华回忆起谢冕组织的“批评家周末”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当时众多学者参与,成为北大的学术亮点。后来谢冕提出“百年中国文学”的概念,希望“打通”20世纪的文学,并在“批评家周末”活动中组织相关报告。经过7年的准备,1995年北大举行了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学术研讨会,谢冕借鉴《万历十五年》等著作的写作思路,确定了12年12本书的整体框架。

“百年忧患”的主题基调和“手风琴式”的书写风格

谢冕将《1898:百年忧患》定为书系的开篇之作,以此确立了整套书的主题和基调,即百年文学与百年忧患的紧密联系。他的初衷是知识分子应对自身所处的时代心怀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现场,谢冕还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经历的战争和动荡,强调了记录苦难的重要性,认为不表达苦难即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他提到,即使在国家危难之际,先人们仍然寻求文学,利用文学唤醒民众、救国救民。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认为艺术性是文学发挥作用的关键。

贺绍俊认为书系的忧患主题还包括对文学本身的忧患,并指出文学在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可能会忽视其形象性和可感性,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他还将整套书系的书写方式称作“手风琴式”的写作,强调其伸缩自如的特点。通过选择12个关键年份,书系巧妙地串联起历史脉络,12位作者虽然风格各异,却能统一于主题之下,既展现写作者个性,又深入挖掘文学文本背后的历史意义,将文学与时代进程紧密结合起来。

孟繁华也提到作者们如何以“20世纪文学一体化”的理念统一各自的写作风格,如谢冕先生自己的作品《1898:百年忧患》从颐和园的石舫切入,以象征手法表现大清帝国的衰败;钱理群先生的《1948:天地玄皇》则通过冯至的日记细节来反映历史。尽管每位作者风格不同,但他们都围绕“百年忧患”的主题进行协作,以大文学观念将20世纪中国文学视为统一的研究对象,通过各自年代的书写,勾勒出整个世纪文学的全貌。

谢冕也强调了书系写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允许作者自主选择题目和事件,主编不干预,每位作者都认真投入。12本书汇集了作者对不同年代和时段的深刻见解,共同勾勒出100多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丰富历程。

今天的文学如何让人记住?

文学史的书写需要对作品进行选择和评价,谢冕认为好的作品应具有深刻的艺术分量,如蔡其矫《祈求》所体现的深刻情感。他强调,文学家应站在时代前沿,关注他人的苦难与快乐,赋予作品以分量和承担,追求作品的境界与胸怀。

贺绍俊则认为文学应提供能够承载伟大理想的形象,使人们从形象中获得精神力量,这是文学的使命。

孟繁华从百年文学史的角度出发,提出作家有责任回答时代命题,但同时不能忽视文学性。他还强调,对百年文学的熟悉是识别和评价新时期作品的关键。

活动最后,三位学者就如何平衡文学的社会性和审美性、文学史书写如何观照当下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碎片化的生活中如何坚守文学本心等问题与现场读者一一交流。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