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连绵沙丘到天然氧吧 ——马西林场的变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梅尔  2024年07月01日14:49

我不知道该怎么叙述这个故事,也不清楚这个故事的跨度用多长时间为好?面对这个故事,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五月中旬的一天,置身这片林海当中,我深受震撼。那挺拔的林木,林下葳蕤的艾草,毛白杨凝望远方的姿态,桑葚子淡淡的甘甜,空气中直达肺部的负氧离子……

马西林场,这座在莘县黄河故道的荒漠中崛起的林海,以天然氧吧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数十年前的荒漠景象截然不同。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数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化作林海,成为天然氧吧。

黄河在聊城这片土地上曾六次改道,仅莘县就有多达四次,这是怎样的一种惨状?每次改道究竟殃及多少百姓?我一直没有清晰的概念,也难以想象那番景象。这又造成了多大面积土地的荒漠?我更是一片毫无头绪。然而,文字中清楚地记载着这个数字是30.7024万亩,相当于莘县面积的14.46%。这个数字在当今时代一定会令人目瞪口呆,可在当时的聊城莘县人看来,并不惊讶,甚至很是陌然。当时的莘县人大多数生活在风沙肆虐的黄河故道之上,那里寸草不生,环境恶劣,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建国初期,为了改善村民们的生活状态,政府建立了国营王奉苗圃。十多年后,1963年6月13日,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国营王奉苗圃改为“国营山东省莘县王奉林场”。当时,职工仅有26人,房屋15间,水井6眼,马车2辆,大牲畜8头。这样的家当在当今社会,根本无法开展防风治沙工作,顶多算是小打小闹。可在当时,人们怀着“人定胜天”的信念,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决心,拉开了防风治沙的帷幕。那个叫王西岐的主任带着二十六名职工和附近的村民毅然投身于漫漫黄沙之中。

眼前的沙丘犹如小山一样一座连着一座,近乎二三百座绵延不绝,它们大多长一百多米至二百米,宽七八十米至一百米,这般沙丘山,看似绵延温软,实则暗藏杀机。当地人无奈地称它们为“骆驼峰”,至于具体缘由,没有人说的清楚。总之,这一峰连着一峰的沙丘占据了黄河故道的大部分区域。而仅靠马西林场的几十个人以及周边的群众去平整,这究竟需要耗费多长时间?无人知晓,也无从知晓。大家只是抱着防风治沙的坚定信念,走进沙丘之中日夜奋战,平沙、引水、栽树、育苗。男人们头包毛巾,女人们系好头巾,一条旧绳扎在腰间,尽量使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然而,风沙还是见缝插针地钻进衣缝,毫无忌惮地拍打着治沙人的身躯,疯狂地寻找着它们的栖息之所,急切地想要结束随风漂泊的日子。

原本农作物已经扎根生长,看着那绿油油的青苗,农民们开始期盼四五个月后的丰收景象。怎料一场风沙袭来,青苗连根拔起,眨眼的工夫,那满载希望的青苗便消逝得无影无踪,连同水渠一同掩埋在黄沙之下。日夜苦战的劳动成果,就这么祭奠了大地。

面对这样的春天,农民们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只得重新启航,继续投身于防风治沙之业、引水育苗之举。希望,再度铺开,又再度消散,在这连绵起伏的风沙地上,想要收获一茬农作物,究竟是何等的艰难?

沙,不得不治,势在必治!

国营王奉林场的成立和治沙防风林带构想的提出,无疑给连青苗都保不住的农民们提出了新的策略,他们也领悟到了唯有栽好树,才能种好苗,栽好树就能抵御风沙肆虐,只有阻止风沙肆虐农田,青苗才能稳固根基,从而顺应季节茁壮成长。

有了这般认识,农民们开始积极响应林场提出来的防风治沙号召,参与到林场展开的防风治沙项目中,并在这些项目的参与中改善生活。防风治沙就此成为林场的主要目标。

莘县国营马西林场位于莘县西北部,地处马颊河以西,纵贯大王寨、王奉和张鲁三个镇,南北延伸约6公里,东西宽达1.2公里,场处于正中心位置。其经营总面积达10855.5亩,有林地面积10355.75亩,其中公益林面积2981.7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3.4%,涵盖34科52属78种树木。

如此清晰的介绍,让大家得以认识马西林场的全貌,那就是满目青翠的树木,葳蕤的林下作物,一片充满希望、满载丰收的土地。翻阅马西林场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慨它的发展,同时也感激来自多方的助力,尤其是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帮助。

世界粮食计划署(英文缩写WFP),是联合国系统中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粮食援助的机构。自1979年至1985年底,该署已承诺和批准给予我国37个粮食援助项目,总额高达4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成为该署的主要受援国之一。中国2606—1项目便是WFP援助我国项目之一,历经七年,在莘县这片土地上得以实施并完成。

此项目的落实和实施,为马西林场注入了新的内涵。1982年11月中国2606-1项目一期工程开启,莘县共造林2730公顷;1985年12月10日,二期工程批准开工,至1989年10月竣工,该工程涉及莘县5个乡镇、68个村,共造林3800公顷。至此,该项目莘县部分共计造林6530公顷,占莘县面积的4.6%,占马西沙区总面积的25.4%。

这究竟是多大的一片土地,我脑海中一点儿概念都没有,眼前所见却是前后左右的一望无际。春天,是一望无际的碧绿;夏天,是遮天蔽日的青翠;秋天,是看不到边的秋黄;冬天,则是没有尽头的格子状林带。马西林场虽说仅占莘县面积的0.005%,可它让整个莘县人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浓浓绿荫。

有人在调研文章中明确地写到,这个项目的落实,首先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开发,从曾经的沙丘连绵、杂草丛生,变为如今的地势平坦、林网交织;其次,扩充了林业资源,使之成为山东省大面积杨树丰产林基地之一,蓄积了丰富的木材。再次,推动了农牧业的全方位发展。目前,百里醒目的防护林带,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曾经的黄河故道开始了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活动,全然展现出良田的模样和林带的风景。其还起到了示范样板的作用,推动了全区乃至全省的造林绿化工作,彻底改变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基础。由原来的“黄沙蔽天日,飞鸟无栖树”,演变成莘县西部的一道绿色屏障,构筑起了一座绿色长城,带动了马西地区五业并举、六畜兴旺。如此巨大的转变,让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莘县人民摆脱了贫困,朝着幸福的日子大步迈进。

同时,这个项目的推行,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原本只是单纯种粮,如今开始造林,连绵沙丘便在种粮造林中的进程中慢慢蜕变,直至变成一片绿荫。

马西林场,完成了一次长时间、跨年度的华丽蜕变。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前的宋任穷,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孔繁森,他们的血脉中都流淌着鲁西人独有的特质——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相隔数十年的两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寻找过信念,抛洒过热血。宋任穷带领冀鲁根据地的民众跟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大大小小多达13000多场的战斗,毙伤日军12000余人,端掉敌据点、炮楼310个,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两弹一星”主要开拓领导者之一,奋战直至生命的尽头。莘县人为传颂他的光辉事迹,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建立了宋任穷纪念馆。孔繁森为了藏区人民的情谊和发展,曾两度进藏,最终罹难阿里,魂归藏区。2020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首批10个现场教学点,莘县作为孔繁森工作过的地方,占据了6个。

宋任穷和孔繁森,原本两人毫无交集,可在莘县鲁西这片土地上,都留下了他们奋战的足迹和人生的佳话,一个是抗击日寇,一个是援助藏区。

新中国成立后,这片土地的治理和恢复成为聊城市委和市政府首先考虑的问题,于是便有了王奉苗圃基地。等到1962年时,王奉苗圃基地育苗面积达2907.9亩,并更名为王奉林场。为进一步治理沙荒、改善生态环境,1980年7月,依据省计委《关于国营王奉林场扩建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意见,从周边毗邻村庄新征沙荒地8005亩,土地面积扩大到10912.9亩,定名为“国营山东省莘县马西林场”,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治理沙荒,改善生态。

2000年,“国营山东省莘县马西林场”更名为“莘县国有马西林场”,并沿用至今。

站在孔繁森纪念林前,望着那一根根昂扬挺拔的毛白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孔繁森书记——这名优秀共产党员奔波在马西林场和藏族人家的身影,还有那些奔波在马西林场和藏族人家中的故事,一时间不禁有些恍惚,甚至怀疑这一棵棵树就是他为人民、为这两片热土做的件件好事、桩桩幸事。莘县人与其说是为了纪念这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种下了这片树,倒不如说是为了铭记他的那些光辉事迹而种下了这片树。

站在马西林场的毛白杨树下,回想起这两个人的故事,回想起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和日夜兼程的抗风治沙身影,我忍不住感慨万千……宋任穷主任和孔繁森书记两人的光辉事迹值得我们颂扬,鲁西人民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更值得我们颂扬。

无絮杨树“中雄1号”和美洲黑杨良种的推广,为马西林场增添了新的颜色。仅2023年,就建设了150亩的示范林、10亩的良种繁育圃,带动周边社会营造无絮杨达300亩。为降低森林火灾风险,林区翻耕林地三年内累计达3.5万余亩,仅2024年上半年,翻耕林地就超过7000余亩。

这无疑是马西林场新的景致,高耸挺拔的毛白杨依然林矗立在道路两侧、田地四周,守护着农田中的麦苗。在令人烦恼的春风里,毛白杨飘出的杨絮将会越来越少,或许有那么一天,随着“中雄1号”和美洲黑杨的广泛推广,杨絮或将彻底消失。马西林场的空气会变得越发纯净,天地会变得越发干净。与此同时,随着流苏树木的栽种以及林下经济的发展,马西林场的风景将会越发多姿多彩。

至于2021年7月11日的那场龙卷风,很快就会成为一段往事。尽管它将5000亩的树木席卷一空,但并没有摧毁莘县人征服自然灾害的坚定决心。仅仅过去两年,在龙卷风肆虐过的土地上,已经生长出一株株的树木,毛白杨、流苏、紫叶李、黑杨、刺槐等等,它们宛如一位位忠诚的卫士,挺立在这片土地上,将这片曾经荒漠化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鲁西的绿洲。

马西林场,历经三代人70年的守望,成片的林带已经屹立于苍穹之下。它们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吸烟滞尘、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实现了质的提升,在预防风沙灾害等方面具备了保障性的措施。

行走在马西林场,我们不仅听到了红色故事,目睹了林业人和农民共同防风治沙、同心协力的身影,同时也能在林场辖区看到将生活的希望和平凡的爱情根植于30亩沙土地上的农民。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坚守,马西林场才有了数十年的华丽蜕变,从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成为了如今的天然氧吧。

来自青藏高原的我,唯一能表达对这片土地敬畏之心的方式,便是大口地呼吸、深深地呼吸,让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沁入心脾,让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五脏六腑得以彻底放松,从而疗愈身体的微痒和心情的烦闷。

马西林场,这个在黄河故道上崛起的天然氧吧,将会种下更多的故事,并使之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