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昆:文学是最美好的交流
2024年6月7日上午,中国老挝作家文学交流座谈会在昆召开。座谈会由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组织,十余位云南作家参会。座谈会由我主持,老挝作协主席通拜先生一行5位作家参加座谈会。
这是又一次的中老文学活动。退休后,就与老挝作家朋友断了联系。原以为很难再见到30年前就结识的老挝作家协会主席通拜先生与老挝作家们。但《一路情长》这部书的出版,又一次让我们欢聚在了一起。
去年应云南省委宣传部的聘请,我参与了《一路情长》这部书的出版扶持审读,再次读到了通拜先生与众多老挝作家热情洋溢的作品。为此向与会的嘉宾和专家介绍了我所认识的通拜主席与老挝作家、老挝文学。而后杭州亚运会前夕,我又从中国中央电视台看到了祝贺亚运会在中国举办的通拜先生的影像。仿佛在万象的占芭花丛中,通拜先生又站到了我们的面前。而今天他真的来到了我们中间。
那一年,在老挝参加澜湄六国文学交流活动,开阔的澜沧江、湄公河水波浩荡,两岸的雨林密密丛丛,顿生与世隔绝的幻觉。在身后5个国家作家代表兴奋的呼喊声中,眼前幻化出6个国家优美的文字在水波中闪烁,在湄公河的沐浴下文采四射……
2016年3月,在海南三亚,中国与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六国领导人,拿着盛有澜湄江水的竹筒,将水注入启动台水槽内,随即六水合一。这一象征“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仪式,宣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也宣告了中老铁路建设的启动。
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道路”来进行的。在汉语中,“道”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包含着对道理的认识和道义的坚守;“路”则非常具体,表示指向和通往。“道”是途径和方式。这条著名的“道路”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敞开怀抱欢迎和平友好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中华文明也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身上感受并学习到了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共同谱写了多种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篇章。在今天的东南亚,这条“道路”是澜沧江—湄公河。是中曼大通道。是斩新的中老铁路。全球化趋势下,山水相连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途径很多,方式也不少,从澜沧江到湄公河,从昆明到万象,文学无疑是美好的交流方式之一。
全长1035 公里,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工程,更是连接沿线百姓的民心工程。它改写了老挝没有标准轨铁路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西双版纳不通火车的历史,让两国的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等跨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湄公河流域五国是中国的邻居,与我们山连山水连水。云南是中国在“一带一路”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澜湄六国大地山川多样,民族文化多元,无论地理还是人文,都可谓异彩纷呈。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活动,能相互多角度了解彼此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并以此为窗口,加深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活动能近距离接触到各国经济社会、地理文化生活,从而建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因为澜湄文学,众多云南作家曾多次走进澜湄各国,他们在亚洲第一高桥驻足,在野象谷观象,在朗勃拉邦的湄公河上漂流,在清盛学到了“萨瓦的卡普”,在眉赛感受金三角神秘,在素可泰领略泰国的古老,在柬埔寨看到吴哥的微笑,在越南下龙湾感受海上石林的风光,在缅甸蒲甘看万塔之城……
文学的交流无国界,艺术的交流更没有障碍,在这一点上,人类可以说息息相通。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世间万物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写作者在纸面上经历风霜雨雪,感受四季轮回,唯真情与爱永恒长久。
在不同的地区与国家,写作与阅读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学的存在为生活增添亮光与色彩。如天上流动的白云、地上绽开的鲜花、草原漫步的骏马,自然而本真地存在着,千百年来从未改变。我们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却能内心相依相通,因为我们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爱与纯真,美好与希望。
中老铁路是一条多姿多彩、流淌着文学梦想的道路;是一条承载着两国人民幸福和未来的道路;是一条充满创造活力的道路;是一条滋养伟大文明并奔流不息、永远年轻的道路。
一路情长,路长情更长!
【作者简介:杨红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十一届云南省政协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原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现为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国家一级作家。曾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文艺报》《民族文学研究》《边疆文学》《滇池》《云南日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有《大医百年-“时代楷模”李桓英》《高原神曲》《云南美》《落叶集》《足球足球》《伊洛瓦底江两岸》等多部文学作品。曾获云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第六届湄公河文学奖,主编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大道健行》获第十二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