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现实主义书写美丽家乡 ——长篇儿童小说《孔雀坝,我的家》《在希望的田野上》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6月19日,长篇儿童小说《孔雀坝,我的家》《在希望的田野上》新书发布会举行。
6月19日,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当天下午,温暖现实主义书写美丽家乡——长篇儿童小说《孔雀坝,我的家》《在希望的田野上》新书发布会在云南出版集团展台举行。此次活动由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主办,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晨光出版社副社长杨蔚婷,《孔雀坝,我的家》作者、傣族青年作家李司平,《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儿童文学作家何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北京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乔叶等十余位作家、出版人、阅读推广人与会。
李司平在《孔雀坝,我的家》中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世代生活着勤劳善良的傣族人民的美丽村庄,书写一段人与象共同守护美丽家园的传奇故事,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何南在《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塑造了一个情感细腻、心地善良的县城女孩,刻画了一个从小接受“希望工程”帮助,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踏上神圣的讲台的乡村教师形象,书写了一段情感共鸣的师生缘分。这两本新书均入选了2024年第十三届云南省中小学“好书相伴 快乐成长”推荐书目。
晨光出版社副社长杨蔚婷致辞
杨蔚婷在致辞中表示,关于家乡的书写一直以来是儿童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晨光出版社最新策划出版的这两部作品,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书写美丽家乡,紧扣时代前进步伐,以儿童视角中家乡在新时代中的巨大变化作为创作基点,围绕如何讲好少年儿童在新时代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的中国故事作为创作底色,温暖地呈现中国少年儿童当下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美丽梦想和新的精神风貌。
王泉根指出,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充满自然之美、童趣之美、生活之美、民俗之美,在美感之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独到的写作经验和生活积淀,用对现实人生进行直接把握与展现的方式,让他们笔下的儿童角色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们把创作视野直接投射于丰富生动的现实人生,坚持从生活出发、从真实出发的原则,引导少年儿童去认识社会,走向人生,走向成熟。事实证明,越是符合生活真实,越是贴近现实人生,越是渗透了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的作品,就越能契合广大小读者的精神领域与欣赏情趣,越能使文学的情感穿透力和形象感召力在小读者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
乔叶认为,她在阅读这两部作品时,能深刻感受到一种持续的“温暖感”,这种温度,来源于作家对于笔下人物的温馨塑造,来源于他们深厚的家乡情感。其次,两部作品带给她的还有一种鲜活的时代感,比如相隔千里的两个孩子间,通过社交软件进行了很多的交流;女孩通过向来村里义诊的眼科专家求助,联系了医院为奶奶治愈了白内障眼疾等等细节,乔叶表示这些细节为两部作品带来了具有说服力的一种备注,一种新时代的注脚。同时也期待两位作者今后能在晨光出版社出版更多的好书。
《孔雀坝,我的家》作者:李司平
在创作分享中,李司平表示,《孔雀坝,我的家》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是一个从轻视到重视甚至是敬重的一个心路历程。还记得在一次文学活动上,当他听到九旬高龄的束沛德老先生对作家们发出的呼唤:“作家们心中要有三亿六千万,三亿六千万的少年儿童,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读者群体。”他在那一刻找到了将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下去的更深层次的理由。
《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何南
何南分享了创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采风及构思过程中的故事。在去年冬天,何南与责编前往河南省周口、信阳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走访了多所希望小学与乡村学校,通过整理与感动中国人物李灵校长、新县希望小学叶新春校长等深耕教育一线的专家交流而来的素材为基底,创作了这部作品。何南表示,采风后的一大段时间里,他都难以忘记李灵校长的眼睛,难以忘记叶校长的热情和对学校的骄傲,更难以忘记孩子们既天真活泼,又超出他们年龄的成熟。这些原本朴素,甚至略带莽撞、粗糙的采风所得,经过思想的沉淀与发酵、心灵的过滤与提纯,最终成为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三(6)班的同学现场诵读了两位作者关于家乡的现代诗作品
活动最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三(6)班的同学现场诵读了两位作者关于家乡的现代诗作品,用童声传诵儿童文学的魅力。
合影
(摄影:尹超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