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李美霞:沉默的萨拉乌苏(2024年第16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4年05月24日00:12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李美霞

李美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内蒙古班)学员,内蒙古大学第九期,第十一期文研班学员。《红雨伞》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出版小说集《魂兮归来》,散文集《落眉间》,出版儿童文学集《薇薇公主》与《丢了表针的钟》。散文作品散见于《文艺报》《散文选刊》《草原》等杂志。

作品欣赏:

沉默的萨拉乌苏

时间选在午后,阳光灿灿的。天高云阔,站在萨拉乌苏峡谷的边缘,我的眼里流过滚滚热浪。到萨拉乌苏去,是我每一次到乌审都心心念念要完成的心愿,就如每一次路过故人的村落,即使辗转绕道也须抽出空去拜访他一样。

车上的短暂睡眠,让我此次与萨拉乌苏峡谷的遇见有了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隔着1300米的海拔,像是隔着千年万年的时空隧道,被无限拉伸的空间距离直接带来时空的穿越之感。这一处沟谷之地,像极了脱离喧嚣繁华的世外桃源,连绵的沙地沟坡敞着怀将这一片空阔围拢起来,竖起四面天然屏障,将一个村落隔离掩藏在尘世之外。

身在最高处,稍稍探头往沟底处望,一眼就能把沟底的风景打捞干净——三两户人家随坡而立,门前房后几亩田地瓜红果绿,坡上撒着散淡如云的羊群……一个古朴村庄偎依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幸福模样,不过如此。你看,行走在飘带一样的羊肠小道上的身影,分明就是千年之外的农人,他们自顾自生息繁衍在一处深沟厚土之中。侧耳,隐隐听得见牛的羊的猪的叫声,又有犬吠鸡鸣的声音,甚至,我听得见有人在打着骨板轻轻歌唱,恍惚之中,还听见木锯来回拉动以及锤子的敲打声。各种声音飘忽错落,长短不一,融进袅袅而起的炊烟。炊烟细瘦,缠绕着粗壮的树木向上升腾,升上峡谷,幻化成朵朵轻薄的白云飘在天空。

正是午后,我甚至能想象出每家每户热气腾腾地吃午饭的景象,拍打干净一身泥土的当家男人,端坐桌前就着一碟菜几片酱肉享受生活,端起一碗酒感谢千百年来如父如母般知冷知热的这片土地。历史轮回中,这一片沟谷的烟火依旧旺盛,一辈一辈的村民恰如一茬一茬的庄稼,守护着一方田园,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上一次来,是三年前的深秋,比现在推后一季,正是万物尽数收仓的时候,同样站在峡谷之上,我却没有看见农人打场的场面,也没有看见在天地间悠闲的牛羊,看见的只是一片静谧之地。但是那一次,我看见了成垛成垛的麦秸,被农人们捆成一抱大小,整齐地摆放在空空如也的大地上。我想,苗收了穗、谷物进仓的同时,同样会把这一片沟谷里的秘密一起隐藏起来,而这些与土地一样金黄的麦秸捆,才是生命一季一季绵延的迹象。

这一次,眼前的每一种生命都显现出最旺盛的模样。这看似荒蛮的沟谷之地正在迎接盛大的夏天。每一个向阳或是背阴的地方,都上演着谷物葵黍的狂欢。蓝天之下,罅隙之间,每一处空着的土地上都有相应的作物在坦然生长。这些空地没有多少是平整规则的,被高低不平的地形尽力揪拽拉伸成一块块籽种优良、水土肥美的庄稼地,能点豆的点豆,能栽苗的栽苗。即使是两沟之间的低洼处,狭窄逼仄,也被辛勤的农人一锄一锄开垦出来,一畦一畦栽种着希望。有些田地开垦在沟壑之中,一阶一阶沿坡而上,形成一片又一片规模甚小的梯田,只一条路,就能阡陌纵横。最让人心动的,是与土地一起沉默着的许多棵五丈榆、红柳,或集聚或散落,在河流两岸,路旁坡上,静静地孤独站立或是抱团生长。虽然离得远,但这些树木仍然给予我们满眼的绿色,是那种崩裂眼眶的绿色。我甚至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极力迎合着太阳,阳光折射着每一片树叶的脉络,透过薄如蝉翼的叶片,你似乎能看到汩汩流过的那一段无人知晓的远古时光。

脚下的萨拉乌苏沉默着。

这种沉默,让四周只剩下寂静。没有人说话,所有的眼睛都朝着远古方向。在自然面前,人往往表现得最不自然。每个人都屏着呼吸,只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生怕谁不注意发出的一声轻叹,惊扰了这远古的静谧,也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不甘心只是远远地俯瞰,我们绕开这一处村庄,前行一段路,在一片更原始的沟谷旁停下。站在高处,看谷底流水潺潺,玉带横过,旺盛的红柳树叶层叠,在阳光下闪烁。

大家轻装上阵,试着寻一处斜挂在峡谷腰间的小路一路而下,拐几个弯,下几道坡,坡体沟棱的面容就尽在眼前了。一条嵌入谷底的河床守护着狭长壮观的深邃沟湾,河水迂回涤荡,由东向西曲折蜿蜒静静流淌,人不再居高临下,眼里的沟棱曲线自然温柔了许多,偶尔看得见一两处陡峭的、甚至近乎垂直的断切面,也并不觉得突兀,仔细端详,沟壑的纹路清晰可见。郁郁葱葱的植物依坡而上,遮掩着万顷黄沙。有人提议一定要到谷底去,变身一棵树、一株草、一只鸟,潜藏在草里的一只虫或是如水一样流过的羊群中的一只,亲自去到峡谷的最底部,去亲近那一条时宽时窄、阳光铺满的河,和每一种生命一样,向上仰起头,完成一次逆光的注视。

我们终于越来越小,一步一步向着谷底去了。向下的步伐毕竟容易一些,速度并不慢。恍惚之间,我变成一只飞翔在历史隧道中的鹰,极尽锐利的眼睛,向着深不可测的谷底搜寻。仍然屏着呼吸,走一段路举起照相机拍摄一段。每一个角度下的萨拉乌苏都是不一样的,一路向下,眼前越来越开阔,各种景物向我们移身而来,伸出双手欢迎我们。河变得宽阔了,看得见阳光闪过的亮光,河水清且浅,无声无息,河底有水草妖娆招摇,惹得各种水鸟游戏其间,几头牛守着一条河怡然自得,把自己的午后时光安放在这一片山水之间,是美妙的。树林间,隐约夹杂着一群流动的羊,洁白的身影在绿色之中一闪一闪,一边“咩咩咩”地叫着一边向着天边去了。蓝天、白云、沙地、草坪、鲜花、湿地……谷底的每一种生命都紧贴着大地,心甘情愿做它的眼睛,做它的腰带,做它的眉毛,不用其他点缀,草原上的物事,就是对自然唯美的平铺与叠加。我搜尽心中美好的词汇,却不能将它们组合连接成任何一句带着光芒的句子,来记录眼前如油墨涂抹过的自然之物景。

脚踩在这边的山腰上,隐约看得见沟谷后淼淼山间里几户人家,那一定是已然脱离了尘世喧嚣、操着正宗陕西靖边口音的居民。这一片隐没山水间的萨拉乌苏居民,与孤傲地立于崖顶散于山水间的陕西村民共同索河而走、傍河而居,千百年来互为邻居,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共同接受一脉河水的滋养,被潺潺而过的黄河水连成了自然而然的一体。

此时,我们的位置显示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缘地带,是的,这里曾经是飞鸟难越的荒漠之地。即使现在,脚下的软沙依然真实地虚掩着历史的秘密,但眼前的一番风景又是从何而来呢?飞沙走石的日月里,它们如木讷的农人一般,在谷底一直沉默着。沉默挽救了它们,也饶过了它们,同时成就了它们。此时,我们一行几人同样索河而行,追寻蜿蜒盘桓在沙漠峡谷最深处的一条河的安然与美丽,我们既不是一棵树,也不是一根草,更不是一只鸟,我们甚至不是潜藏在草里的一只虫或是如水一样流过的羊群中的一只。我们只是意外跌落峡谷的俗世之人,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自然恩赐的万物,如同一个潜心朝圣的教徒,在最淳朴的生命面前完成一步一叩首的膜拜。

萨拉乌苏始终沉默着,一如言语很少的古人。林间划过几声鸟叫,已然是过分的热闹了。

片刻的欢腾后,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在谷底,任何喧哗都是可耻的。甚至于,我们冒昧地闯入也是不合时宜的。这样的静默中,只有眼前这条被叫作无定河的河流千百年来的流淌是必须的,只有那些撒在悬崖峭壁之上的羊群的闲散是必须的,只有数不清的五丈榆和红柳一次次完成叶片长落的季节轮回是必须的。它们的生命,是极其平静的,只是,你不知道,这样的平静里,藏着多大的不平静啊!

李修文在散文《羞于说话之时》里说到一个老妇人,她面对火车外被茫茫大雪雕琢的奇异世界,热泪盈眶,将脸紧贴着窗玻璃凝视着外面的世界说:

“这景色真是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

是的,面对自然,沉默才是我们表达敬畏最恰当的方式。此时,萨拉乌苏在历史中继续沉默着,我们也在一片山水中沉默着,我们,都在沉默中等待千万年的轮回。

本期点评1:

凝聚于自然描摹中的思考颜料

读完《沉默的萨拉乌苏》之后,我就想到了这个标题,是因为刚刚看过一篇《张瑞锋:七个词组的七重奏》的文章,感觉作者的写作方式,抑或是写作态度暗暗契合了张瑞峰写在他一部散文集序言里的开场白:它用回忆的方式、肖像画的描绘方式连同凝聚于其中的思考颜料,一起为我们提供了自身轮廓的各种特征。特意被我隐去的文字是“它将时代、历史和自己放置在同一面镜子里,展示其虚像”,是因为我觉得作者的呈现距离这个终极目标,尚有距离,也许是囿于主题或题材所限,也许是囿于散文文本长期以来的表现所致。

大多数的散文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性情,不真诚,逃避深刻问题,用力过猛,既没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没有独特的思路,遑论“将时代、历史和自己放置在同一面镜子里,展示其虚像”了。

《沉默的萨拉乌苏》无疑是一篇比较成熟的描摹自然(村庄)风物的作品,作者描摹了回忆中的萨拉乌苏和眼前的萨拉乌苏。作者笔触细腻,思虑周全,结构也显得错落有致。阅读过程中,你会想到一副工笔画正在诞生,线条精细流畅,色彩清新柔和,注重对细节的刻画,追求画面效果的完美精致。“三两户人家随坡而立,门前房后几亩田地瓜红果绿,坡上散淡如云的羊群……”“侧耳,隐隐听得见牛的羊的猪的叫声,又有犬吠鸡鸣的声音,甚至,我听得见有人在打着骨板轻轻歌唱,恍惚之中,我听见了木锯来回拉动以及锤子的敲打声。”“有些田地开垦在沟壑之中,一阶一阶沿坡而上,形成一片又一片规模甚小的梯田,只一条路,就能阡陌纵横。”这样自然又细致的描述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不仅考验着作者的语言功底,而且也考验着谋篇布局的能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琐屑的自然描摹之中,作者智慧地、灵性地掺入了思考的颜料,使以描摹自然风物为主题的作品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即它从单纯的自然叙事中脱颖而出,到达一个峰峦之上,像珠子一样发散光芒。比如作者由想象中一个“端坐桌前就着一碟菜几片酱肉享受生活”的男人,延伸到“一辈一辈的村民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探究这片“飞鸟难越的荒漠之地”何以变得草木旺盛、水土肥美时,作者写到“任何喧哗都是可耻的”,尤其,作者又高妙地借李修文的话“不要喧嚷,不要占据,要做的,是安静地注视,是沉默”来进行更为深刻的阐释。这些凝聚于自然描摹中的思考颜料十分宝贵,它们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一篇散文的质地,使之精神内涵得到升华。

当前,生态自然散文的写作很受欢迎,要知道,在集体的狂欢之中或许隐藏着诡谲的陷阱,即容易落入陈腐、泛泛的俗套,缺乏向广深处探索的勇气,以及轻巧空灵的飞翔的翅膀。在此,我把那句完整的话抄录下来——它用回忆的方式、肖像画的描绘方式连同凝聚于其中的思考颜料,一起为我们提供了自身轮廓的各种特征,它将时代、历史和自己放置在同一面镜子里,展示其虚像。这是一个真正的散文写作者的态度和雄心,望所有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共勉之。

——四四(诗人,作家,《散文百家》编辑)

本期点评2:

试想你静伫于大峡谷上,阳光灿烂,天高云阔,岂能不心胸一荡。在文章起始,作者便以一束束明亮的光线,渲染了全篇的环境氛围。

一双俯视的眼睛,又缘何流过滚滚热浪?

以独到的眼光,作者选取乘车午睡方醒的一刻,将一个普通的峡谷,无限拉伸成千万年的时空隧道,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庄严交汇,蕴藏了无数故事泄露的可能性,日常景物,被赋予了必然令人沉思的万物存在的意义。

在自然之子的眼中,万物含情,一缕炊烟细瘦,卷入农家热气腾腾的午饭,也卷入古今万千音声,“最古朴的村庄,依偎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幸福模样”,不过如此,悄然展现了人与天地的和谐。

暂卸尘嚣中的疲惫,定晴一看,田园竟然流光溢彩。此刻,作者对生命的深爱,像炽热的盛夏一样尽情迸发,融化在物事光影及意象暗示里。譬如与穗粒藏起沟谷的秘密不同,土地一样金黄的麦秸捆,寓意生命一季一季绵延的迹象。她细致入微的观察,指向每一条罅隙,每一小片空地,每一处低洼,以至一条小路便能阡陌纵横的梯田,“每一个向阳或是背阴的地方,都上演着谷物葵黍的狂欢”农人的辛勤可见一斑。更何况树木给予我们的,“是那种崩裂眼眶的绿色”“我甚至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极力迎合着太阳……”

然而,这难以言喻的旺盛生命力,愈发衬托出大地的永久沉默,这鲜明对照,却又在旷野中渐趋融合为一。逐层剥笋,阐述着对寰宇与人生的感悟与思索,作者且行且吟,在峡谷之弦上反复咏唱,唤醒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在人与自然的默契与亲合间,我们是否会忆起《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语句呢。目击道存。心扉顿启的读者,既然步入了一种生活方式,在身边俯拾一瓦,拈取一景,又何尝不能与大自然做腹语般私密的交流。

去,到峡谷最底部去,哪怕变身潜藏的渺小生物,只为亲近一条时宽时窄、铺满阳光的河,文章首尾遥相呼应间,只为“谷底的每一种生命都紧贴着大地,心甘情愿做它的眼睛,做它的腰带,做它的眉毛……”

只为向上仰头,完成一次“逆光的注视”。

一生向内心的长途跋涉里,如作者所言吧,在自然面前不急于表达,沉默才是我们表达敬畏最恰当的方式。

——卢静(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

了解李美霞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李美霞的作品集

 

往期佳作:

王贺岭:田垄飞花(2024年第15期)

方斌:春天,这小小的幸福给你(组诗)(2024年第14期)

陈巧珠:听鱼人的回眸微笑(2024年第13期)

徐占新:春天是个孩子(组诗)(2024年第12期)

红山飞雪:阴河散章(2024年第11期)

坦次:哈扎尔的记忆(2024年第10期)

沐子:向日葵(2024年第9期)

孙婷:迎春花:迎风最先知春来(2024年第8期)

洪恩:今天是明天的标本(组诗)(2024年第7期)

常金龙:仰望星空(2024年第6期)

陈伟芳:异乡记(2024年第5期)

野兰:柿子(外四首)(2024年第4期)

李阳忠:造房子 (2024年第3期)

蔡欣: 像幸福河一样(2024年第2期)

海边边: 梅花开了(组诗)(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