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辑 | 今天,我们该如何谈论母爱
【点击阅读】今天,不想歌颂你的伟大,只想让你爱自己(文/刘雅)
“与结婚相比,生育对女性人生的改变更为剧烈。问问老妇人这辈子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你会发现很少有人回答未婚姑娘无比向往的婚礼。最令她们感动的记忆,是第一个孩子诞生的瞬间。”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中提出,“生育对女性人生的改变是婚姻无法比拟的”。
假使在一个女性计划成为母亲之前,有一位长者愿意坐下来,跟她细数履行母职所要付出的身体、时间、经济、情绪上的代价,她会有一丝犹豫吗?在一般印象中,妈妈代表善良、无私,无限的爱与包容。从唐诗里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引人落泪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仿佛只有赋予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等色彩,才能抵达“真正的母爱”。但“成为妈妈”源自爱的天性,也需要后天习得,每一位妈妈“成为母亲”的感受和母爱的表达也不尽相同。
今天,在妈妈的节日里,我们试图讲述五位妈妈的故事——她们中有的是作家,生产时遭遇疫情,成为妈妈后,少了较劲,转而与生活玩起“两人三足”;有的是记者,很年轻便接连迎来二胎,在饱读育儿理论书籍后,试图探寻属于自己的育儿之路;有的是出版社编辑,比起“妈妈”,她更认可自己是“监护人”,并不断提醒自己,社会已经够“爹味”了,女性也要谨防“妈味”;也有将工作与育儿相结合的童书编辑,把孩子培养成“第一读者”;还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提醒,过度自我牺牲式的爱以及不断的强调甚至抱怨、责怪,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甚至伤害……
成为母亲的过程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在爱与温暖之外,它也会经历心酸、无助甚至痛苦。妈妈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不断感受、接纳、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生命的蜕变。这是一个宝贵的、值得珍惜的过程,也是女性自我成长的路径之一……
【点击阅读】女儿眼中的母亲:看清“真相”后依然爱她 (文/李菁)
张爱玲曾有一句著名的比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母爱珍贵如华美的长袍,但上面总有一些“咬啮性”的小烦恼。作为女儿,我深爱母亲,但与母亲在观念、认知上的巨大差异,以及长大后性格、生活习惯的不同,又让我们不时产生摩擦和冲突。与我有着相似经历和感受的女性不在少数。与母子相比,母女之间仿佛更容易深陷彼此纠缠、依赖的关系。
日本社会学家斋藤环将此归结为母女的“具身性”,即双方共有“女性的身体”。由于例假、生育等女性身体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女性更易于感知身体的存在。母亲不自觉地将女儿视为自身的延续,在言传身教中影响、控制女儿;同时,女儿在成长中急于摆脱母亲的影响,又不自觉地被母亲重塑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