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郭海燕:怒放的汉绣之花
来源:《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2期 | 郭海燕  2024年04月23日12:23

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汉口头道街,一个名叫黄春萍的幼童瞥见奶奶在绣花。只见窗下头发花白的奶奶戴着眼镜,手持绣绷,将细线拉进、抽出。渐渐地,欢快跳跃的长尾鸟、五彩缤纷的蝴蝶就活脱脱出来了,小春萍屏住呼吸,生怕惊飞那些鸟儿、蝶儿,她的两只小手还不停抚弄着自己身上的棉布衣襟,那是奶奶和妈妈亲手缝制的,边边角角还绣上了令她喜爱不已的小花小草。这针线勾勒的美妙世界,实在太好看、太神奇了!从此,黄春萍爱上刺绣,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大一点后,黄春萍才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它们又各有分支,如苏绣就有苏州刺绣、南通仿真绣、无锡精微绣、扬州刺绣等流派。那么,奶奶和妈妈的绣活儿,又属何门何派呢?原来它叫汉绣,自成一派。汉绣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的楚绣,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诸多绣种中唯一保持楚文化基因而又融汇南北绣法之长的刺绣品类。

作为一个地方绣种,汉绣以湖北荆州、洪湖、武汉为中心区域,其特点是采用“平金夹绣”,层层施色;画面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色彩对比强烈,所绣图案可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出枝,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黄春萍就在这浓厚的汉绣氛围里出生、长大。凭着对刺绣的热爱,这个大眼盈波、极有主见的武汉姑娘,10岁时就拜韩辉和项珍珍两位汉绣大师为师。学艺的日子里,她每天苦练12小时以上,手指常被刺破。当窗外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时,她在绣架前一坐,从日出绣到日落,从不叫苦。

真正的汉绣大师除了有一手好针线活儿,还必须会画画,懂设计——这可是刺绣的灵魂啊!为此,少年黄春萍勤奋读书,考取了武汉一所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当地一家绣花厂工作。1986年,21岁的黄春萍又考取了广州美术学院,攻读服装设计专业。1990年,她学成归来,仍回原单位从事汉绣设计工作。由于种种原因,2001年,她工作十多年的绣品公司(其间绣花厂被改制成绣品公司)倒闭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市场空前繁荣,汉派服装也逐渐兴起。“我那时就在汉正街上,很多服装店的老板要往衣服上刺绣,我就接了很多设计的活儿。图案一定下,我就组织工人们去刺绣,我自己也绣。订单量有大有小,至于报酬,是根据衣服上的刺绣图案来定:图案复杂的我们多赚点,简单的少赚点。那时,为了赶活儿,我常常一绣就是整个通宵。就这样,这条路一直走到现在……”说起这些,黄春萍的眼里闪着光,那是如丝线般柔韧、能容天地万物的光。一边接零活赚钱,一边照顾家庭,就这样,黄春萍继续用绣绷和绣架来实现自己的绣娘梦。几年下来,她积攒了数百幅汉绣作品。

2008年春夏之交,黄春萍开始个人创业。她开了间汉绣工作室,即日后蜚声业内外的“锦绣坊”。

工作室开张不久,某个中午,黄春萍忽然感觉不对劲,怎么绣架像在动,地面也有点晃啊?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视,她惊呆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7.8级(后震级修订为里氏8.0级)大地震!电视里的新闻滚动播放,震后场景惨不忍睹:楼房、道路、桥梁和通电、通水、通信设施等全垮了。黄春萍流着眼泪看新闻,蓦地,她的目光被电视上一帧画面深深吸引:北川中学倒塌后,一片废墟上,一面鲜红的国旗正静静飘扬在校园的上空……这面旗帜没倒啊!无数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昼夜兼程赶赴灾区;一批批消防官兵、特警、公安民警等千里驰援;还有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各种支援疾奔汶川……大灾大难之时,我们的五星红旗没倒,民族精神还在!黄春萍的眼睛一亮,学美术出身、对画面敏感的她,一下子来了创作灵感。她浑身热血沸腾,决定以此为原型,用刺绣来展现中国人民面对一切困难的顽强不屈。

此时的黄春萍已练就过人的本领。针线不离手,美术兼服装设计专业出身的她,历经30多年实践,已将传统汉绣与现代书法、绘画、篆刻、陶瓷等艺术技法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艺术风格——似绣非画,似画非绣。她想将自己的绝活儿,一股脑儿地展现在这幅震后的国旗作品上。自2008年5月20日起,黄春萍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该作品的创作。她融合汉绣、苏绣、湘绣等多种刺绣手法,通过线条粗细对比,来营造自然、虚实相间的立体感;利用针法排列角度和方向的变化,来呈现刺绣特有的丝光效果。最终,她耗时整整一年,用568万针、800余种色线,完成了近1平方米的心血之作:《屹立的国旗》。此作远观真实生动,近看出神入化。见者无不凝神。更令人称奇的是,作品传达的主题“坚强的国度,不倒的民族魂”呼之欲出,无声胜有声!2009年,《屹立的国旗》毫无悬念地夺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这也是湖北省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者。黄春萍将该作捐献给汶川县,《屹立的国旗》被汶川博物馆永久珍藏。她本人则被授予“汶川县荣誉市民”称号。

2008年起,黄春萍开始带教残疾人弟子。2010年开始,在残联、妇联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她每年开办培训班,通过“汉绣工厂”“楚凤起航”“黄鹤工坊”等项目,免费教授广大妇女特别是残疾人妇女学习汉绣技艺。经过十余年的运营,她们已逐步实现“设计—生产—销售—客户—市场数据反馈—设计”的闭环运营模式,十余家门店和生产基地遍布江城,年产值超千万元,市场地位稳固。

2019年秋,武汉迎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赛事,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运动员参赛。为了寻找设计灵感,将世界军运文化和长江文化、湖北荆楚文化、武汉城市文化相融合,黄春萍专程前往三峡等地参观、写生。最终,她和团队历时两年多,创作出50余幅军运会主题作品。“此次军运会不仅是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更是世界性的文化交流盛会,我希望将东道主武汉特有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各国友人,为传承和发扬中华非遗文化作一点贡献。”黄春萍做到了,这批汉绣精品果真令各国运动员和嘉宾们惊叹不已!

自2019年以来,黄春萍还陆续在湖北十堰房县、咸宁赤壁等地设立“中国非遗文化黄春萍汉绣艺术精准扶贫基地”“汉绣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地”,并同当地建档立卡户妇女结对子,为数千人提供汉绣技能培训,同时还引领无数贫困妇女、留守妈妈按市场订单进行创作、生产,帮助她们实现就业增收。

2020年春,一场前所未见、突如其来的疫情来袭,武汉“女将”黄春萍再次组织团队,以我心绣众志成城之心,创作出汉绣筷套、抗疫香囊、抗疫口罩等系列产品,即便力微如斯,亦助家园战胜疫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汶川县荣誉市民…… 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汗水、是坚持、是信仰、是责任,黄春萍用指尖传承汉绣技艺,穿针引线绘制幸福画卷,为抢救和保护、传承与发扬“楚文化大使”汉绣艺术,默默奉献努力着。

【作者简介:郭海燕,70后,出生于湖北浠水县。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主要写小说及非虚构。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日、韩、泰语等10个语种传播海外。小说转载于《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新实力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等。曾获评2020年度武汉文艺“突出人才”称号;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优秀作品奖;连获湖北省第五届、六届楚天文艺奖文学一等奖等;连获首届、第二届“四小名旦”青年文学奖;获第三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出版小说集《理想国》、《单双》、《掌心里的风》,出版纪实作品集《此情可待——我的非虚构现场》。系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湖北省作协第六、七、八、九届合同制作家,武汉作协第九及第十一、十二届签约作家。现供职《芳草》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