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朝着更为广阔的文学田地开掘 ——纪录片《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第一集 《书香满家园》简评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四四  2024年04月09日14:02

第一时间观看了纪录片《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第一集《书香满家园》,感觉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体现了浓郁的文化性、审美性、社会性。也营造了一种稀缺的、美好的、和谐的关乎文学、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发展变化的氛围,为正在振兴中的乡村注入一片暖色。

这部片子虽然不像纪录片《故宫》那样有大量新技术的投入,但整个观摩过程,既不觉得乏味,也不觉得虚假。我想,这种舒畅、愉悦、亲和的观摩感受自然和片子自始至终流露出的文化情怀息息相关,而使片子的文化情怀得到最大程度释放和彰显的无疑是文学。

清溪村曾经诞生过著名作家周立波,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以土地改革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之后的五十年代,他又以农村合作化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在小说中,他写下这样的愿景:我要经我的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英国作家、诗人、散文家王尔德在谈到文学时这样说,文学总是预示生活。它不是模拟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塑造生活。纪录片中的清溪,也即当代正在蓬勃发展的、鲜活的清溪,已然把周立波当年写在小说中的愿景变成了现实——的确,现在的清溪就是一座真实的美丽的花园。在这种意义上,文学与现实实现了一种交融,这种交融又通过画面、文字、声音等影像语言得以呈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作家余艳沿着前辈作家周立波的足迹,聚焦于如实反映乡村现状、发展、变迁,续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故事,体现了新时代作家的勇气和担当。

这部片子契合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大命题,在依托旅游、特色产业、电商、康养等为振兴乡村热门项目的大环境下,清溪村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以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开展文学讲座、网络访谈、签名售书、采风创作等活动。恰如宋庄实现了从乡村乌托邦到文化硅谷的嬗变,如今,嬗变中的清溪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以及文学爱好者。像金子般闪烁在清溪的21个乡村书屋,使人近距离、集中感受莫言、周立波、王蒙、贾平凹等当代作家的生命气息和艺术魅力,让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以文学为切入点深刻探查、反映当代乡村振兴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创意,也是这部片子的灵魂。文学本身具备无穷的魅力,片子以文学为载体,从多方面诠释这魅力。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文学对人民的发展多多少少总会有所影响,在历史运动中多多少少总会起重要的作用。如今,这作用得到彰显,清溪曾经被写入文学,它的命运也因此受到影响,包括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甚至,也将影响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村,也正应了一句话——艺术可以改良人生。

除了乡村形貌的直观变化,片子直击人心之处在于它在观照文学塑造人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上表现得更为丰富。其中一个书屋的女管理员使人印象深刻,她说自己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五险一金让生活更有保障了。立波清溪书屋的主人卜雪斌,结束在外务工的生活,回到故乡,猛补文学课,苦练普通话,实现了一种身份上的转变,有了踏踏实实的归属感。他们,这些普通人在文学力量的感召下走近并体验文学,信仰并感恩文学,甚至满怀激情地学习,体现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们不再固守传统的民俗文化,而是朝着更为广阔的文学田地开掘,这多么使人欣慰。

纪录片中,作家沈念说,文学应该为村庄,为乡土,为乡村振兴去注入一些精神的塑形的东西。万物皆虚,唯有精神永恒。这部片子用文学彰显乡村振兴,以洗涤灵魂的方式讨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富有内涵,且诗意美好。

作者简介

四四,原名赵海萍,女,生于1980年,中国作协会员,河北文学院第十三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三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邢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清明》《十月》《雨花》《长江文艺》《野草》等刊,出版有长篇小说《渐入佳境》。获得第四届三毛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