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旅荷华人作家林湄:祖国是我们的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树红霞  2024年04月07日15:28

“我离开故乡60年了,一生都在漂泊,一生爱祖国爱文学,回到福州,最想说的是六个字——感动、感激、感恩。”旅荷华人作家林湄一开场,就是浓浓的乡情,说到动情处并抑制不住热泪盈眶。

林湄发言

这是3月31日记者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看到的感人一幕。当日,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冰心文学馆、海峡文艺出版社在此联合举办“林湄创作座谈会”,专家学者数十人围绕林湄作品的思想内涵、林湄的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深入探讨。

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林秀美在会上的致辞热情洋溢。她说:林湄女士是著名的闽籍华人女作家,人生阅历十分丰富而精彩。她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以其优美的文笔将历史的喧哗、现实的况味、岁月的沧桑、异域的风情、真挚的缅怀、浓郁的哲思以及女性的独特境遇熔铸一炉,创作了许多饱含着明心见性智慧和人间热忱关爱的优秀文学作品,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书写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起海内外文坛的持续关注。她的创作成果是中华文坛的宝贵财富,是福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愁是华文文学永恒的主题

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乡愁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爱情一样是永恒的主题。”对漂泊在外数十载的林湄来说,故乡福建正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林湄幼年时和祖母一起生活在福清乡间,快乐的童年时光给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最美的时期还是童年,童年是我生命的摇篮,无论后半生漂泊到哪里,童年永远是一副不能退化的图景。我记得故乡的溪水很清,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里面捞鱼。”说起故乡福清,笔耕生涯长达一甲子的林湄仍是一脸童真。

正如此次会议的主持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诠林发言中所说,她在散文集《点亮高处的灯》中这样写道:“我出生于太平洋西岸的福建泉州市,饮闽江水长大,于黄浦江畔成家,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工作……生命之舟漂啊漂,有一天,竟然漂到原生存地的对角线上――大西洋东岸的北海边居住。从‘在水之湄’漂到‘在水之湄’,真是与‘水’有缘啊。”她文中大多写与中国有关的题材,即使写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如《异乡的祝祷》一文提到的荷兰人阿博,也对中国“情有独钟”,有着很深的情感。

“人离开故乡,或许能更好地成长。每每读她的作品,我都感同身受。”从林湄身上,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林祁感受最深的是真性情,“乡愁是华文文学永恒的主题,陪着林湄去寻找她的百草园、寻找灵魂的家园,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林湄小说中跨文化书写,引得现场不少专家学者关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勇麟呼吁福清创建一个林湄文学馆,加大对华文文学的研究,林湄文学创作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华文文学领域,要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她的作品。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萧成则对林湄创作中闪耀的独特生态美学很是推崇:“她的乡愁在地生根,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在其作品中做到了融汇贯通。”

最开心的就是进入创作状态

林湄喜欢安静,话不多,但富哲理。如她所言,“作家就是要用好作品说话”。

由于喜爱文学,林湄一度在中新社香港分社做记者,工作之余,写散文,也写小说。她曾与冰心、沈从文、巴金等一批学者名家面对面,写就的一篇篇访问记接地气有灵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更难得的是,很多名人从此和林湄结下友谊,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有很多沈从文先生的手稿,其中就有一封写给林湄的信。“采访大师,近距离触摸他们的思想维度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学观。”林湄说。

1990年,林湄移居荷兰,开始尝试各类文学体裁创作,其中长篇小说《漂泊》《浮生外记》等多部作品反映了海外华人的生活和命运,引起普遍共鸣。这期间,她花十年时间创作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天望》,从一个华人角度描摹欧洲某国的现代生活图景,这部作品被誉为“21世纪的《堂吉诃德》”,并在2009年荣获中国女性文学奖。这之后,林湄又创作了姐妹篇《天外》,并在2016年获得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优秀作品奖。与此同时,她的散文也获得越来越多国内读者的喜爱,有二十多篇散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语文阅读范文”“中学语文考题”等。

“林湄的长篇小说《天望》和《天外》很有代表性。”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郑斯扬关注林湄创作中的伦理观,她认为,这两部作品从婚姻家庭问题入手,呈现了东西方文化和伦理的差异,强调真正的理解来自于个人经历、个人体验和个人的沉思。在沉思中,个人提高了对于文化差异认识的清晰度和决断力,并不断将自己重新归位。这是对文化差异的反思,也是对关系的建设。这种关系建设不是单纯地回到过去或者维持现状,而是在过去和将来之间获得良好理解的可能。

“我人生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进入创作状态,人一专心就把世界都给忘记了。”林湄追求简洁的生活,享受孤独,她笔下的主人公从大世界到小世界,写的都是人性。

如今,林湄仍能保持初心,痴迷文学,写乡情、写文情、写友情,文学成了其生命的支点,她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正在创作中,已经完成了17万字。

对林湄的文学创作成就,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林滨的评价可谓中肯:“她是走进散文背后的作家,纵然漂泊,文学之光依然璀璨。”

多想想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

“文学即人学。世界都在变,文学也应该跟着变,作家就是要了解这个世界,多读书多思考多体悟。”抱着这样的理念,林湄对社会问题尤为关注,读她的小说,牵动读者的或许不是情节,而是其思想和精神流向。

李诠林更关注林湄文学创作的中国抒情性与情感真实,“她的文学创作,如散文集《点亮高处的灯》,可以说是同为福建走出的明代学者李贽‘童心说’的体现,也有着美籍华人学者陈世骧、高友工、王德威等所说的‘中国抒情传统’,有童心般的真心,字字句句都呈现着作者自身的情感真实”。

“因为爱能融化掉仇恨,所以人的灵魂要高贵一点,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林湄常告诫自己,别让“功利”缚住翅膀,应该走进世界文学,永葆感恩之心,涵养担当精神,多想想你为祖国、为社会做了什么。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受此影响,林湄特别注重个体情感表达,总能借助清新自然的文笔传递对人生的思考,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为读者津津乐道。

“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康德、老子、庄子、荀子、培根、亚里士多德等诸多中外哲学家,作者在湖畔与他们隔空对话,这样开阔的思想和深远的思维,令人赞叹。”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老师王茹读了林湄的散文集《湖畔岁月》中《大自然,我的课堂》一文后深有感触。

“作家当有敏感性,生活有写不完的东西,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取之不尽的题材,关键是你用什么心态看这个世界。”林湄直言,苦难是人生的祝福,可以激发思考,她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越困难越要与命运抗争。

当日,林湄谈得最多的是祖国。一想到祖国,这位甘于清寂、淡泊名利的海外女作家每天都充满感恩。“祖国是我们的根,即便是身体移民到外面,但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依然是中华文化。”林湄感叹,越老越怀念故乡,现在每天只想着能多做对历史、对文化有意义的事。

合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