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年作家王忆:一根手指绽放璀璨芳华
来源:交汇点新闻 | 刘香河  2024年03月04日11:42

2023年3月,是33岁的王忆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决定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她成为江苏省十位获此殊荣者之一,更是今年全国唯一获此殊荣者的作家!

大红的绶带斜挎在肩头,金色的徽章佩戴在胸前,鲜红的证书紧握在手中,坐在轮椅上的王忆,脸上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这位坐在轮椅上,数十年来坚持一根手指写作的姑娘,最终以出版发表200万字的文学作品赢得了一份来之不易的认可和赞誉,这是对励志奋斗者的褒奖。

1989年的严冬,王忆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小县城。可谓是新婚燕尔的王凤刚和吕开萍,并没能沉浸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喜悦之中。

王忆出生时,因母亲分娩羊水破裂,加之接生医生的疏忽,导致她长时间缺氧窒息。一个可怕的病名降临在了这个女婴身上,降临在了这对年轻的父母身上:脑瘫。

难道,一棵刚刚破土的幼苗就要经受严冬的考验?一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幼小生命就要经受不可预知的磨难?嗷嗷待哺的婴儿当然不能回答,初为人父的王凤刚和初为人母的吕开萍,也不能回答。

连续一周七天的抢救,短暂而漫长。尽管医生认为,婴儿身体过软有缺钙之可能,并无大碍。这样的判断,并不能把王凤刚、吕开萍夫妇心头那块悬着的石头放下。

俗语说,七坐八爬。八个月大的王忆,既不会坐,更不会爬。这肯定不是一个健康孩子应有的生长状态。王凤刚、吕开萍这对年轻的夫妇,由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医问药之旅,为的是能让小王忆健健康康地成长。

王凤刚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1990年的8月,他和爱人抱着女儿买了张6.6元的汽车票,从盐城老家赶到南京,第二天早晨5点就来到南京儿童医院,挂上了当天的第一号。

应该说,医生的诊断检查,认真而仔细。最后留给这对年轻夫妇的话语,却刺心地疼:“回家再生一个吧,这个小孩没用了。”接诊医生还有一句只对父亲王凤刚说的话,这孩子活不过十岁。

从满怀希望,到希望破灭,怎么就如此迅速而短暂呢?望着一脸无奈的接诊医生,那种回天无力已溢于言表。不止于此,接诊医生还递给了这对年轻夫妇一颗手雷:脑瘫!

小王忆所患疾病之名,就这样被王凤刚、吕开萍夫妇所知晓。这“手雷”未曾爆炸,就已经让这对年轻的夫妇灵魂出窍,六神无主。用吕开萍的话说,当时只听得脑子里“轰”的一声,全身都僵硬麻木了。那一刻,天,一下子全塌下来了。

救女心切的王凤刚、吕开萍,并没有被接诊医生的递过来的“手雷”所吓倒。他俩心里想的是,南京的医生回绝了,不是还有北京,还有上海吗?

原本十分爱美的妻子,再也不跑美发店了,把更多时间放在了女儿身上,更关注那些能给女儿治病的信息,官方的,民间的,只要有她都想方设法去搜集。王凤刚也放弃了组织上安排他去南方工作的机会,夫妻俩背着女儿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跑,一个医院一个医院地就诊,一个医生一个医生地求援。只要哪里有一丁点儿对女儿治疗有帮助的信息,王凤刚、吕开萍夫妇就往哪里奔。

在小王忆5岁那年,王凤刚变卖了家里的摩托车,拆下了刚装上不久的家庭电话,拿回了电话初装费,又开口向亲友们借了一些,这样凑足了2万元。这一次,王凤刚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他要带女儿去北京求医问诊,无论怎么求,怎么问,一定要有一个结果。

临行前,老母亲把那东拼西凑的2万元,一针一线地缝在了王凤刚胸前的衬衫上。就这样,他背着女儿,妻子扛着铺盖,拎着女儿的奶瓶、水杯等生活用具,坐上了去北京的绿皮火车。

漫长旅途之后,是漫长的等待。王凤刚、吕开萍两口子,白天辗转于北京的各家医院,得到的回答出人意料的一致:无法医治。有一回,王凤刚与一求医者父亲一同去寻医,吕开萍带着女儿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坐等。医院门前熙熙攘攘的人流,冲淡不了年轻母亲内心的孤寂。吕开萍目不转睛地盯着医院的大厅,她幻想着下一秒能从里边走出自己丈夫欢快的身影,给她和女儿带来利好的消息。时间一点一点流逝,东奔西走的人们一个一个地离去,暮色降临,夜深如墨。吕开萍幻想的那一幕始终没能出现。她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绝望得失声痛哭。

不是12块钱一晚潮湿昏暗的地下室她不能住,不是开水泡冷馒头饭食她不能下咽,只是一天一天无望的等待,像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让她看不到一丝光亮,看不到一丝希望。她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眼前这个弱小而可怜的女儿。

天无绝人之路。经过53天在北京城的奔波,小王忆终于在北京医科大人民医院进行了第一次大手术,迈开了改变她命运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次手术,在王忆稚嫩的腰椎上留下了长达30多厘米的疤痕;尽管当王凤刚、吕开萍带着打着石膏、绑着钢板的小王忆返回时,他们的手里仅剩五块三毛钱。让他们两口子惊喜的是,28天之后,小王忆有了出生后另一个全新的姿势:坐立。

我们的女儿,她会坐了!王凤刚和妻子激动得相拥而泣。是啊,小王忆终于告别了出生之后的瘫躺之姿,能不为她高兴吗?!

第二年,小王忆又一次被推上了手术台。

1997年5月,在上海儿童医院,王忆的双腿又做了一次大手术:大腿跟交叉剪刀步神经选择性切除。主刀医生崔桂林教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心手术,最终让小王忆上厕所时,再也不浑身颤抖了。

一个生命的顽强和神奇,常常出乎人们寻常之想象。小王忆在千磨万难中长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生性好强的小王忆,竟然不愿意父母亲把她送进特殊教育学校。她咿咿呀呀地告诉爸爸妈妈,自己的头脑不笨的,请爸爸妈妈放心,自己一定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上学放学、读书写字。

望着出生下来就比同龄孩子不知多吃了多苦的女儿,王凤刚、吕开萍两口子决定让她进普通学校读书。这可是女儿人生的第一个愿望啊,做父母的带着她一次一次地求医问药,一次一次地手术,不就是希望她将来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吗?

要让普通学校接受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儿童入学,究竟有多难呢?王凤刚、吕开萍两口子恐怕是最清楚不过了。从背着女儿满世界地求医问药,到推着轮椅满城市地找学校,都可用一个字概括:难。

但“难”和“难”不一样,这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后者,目标明确了,范围小太多了,似乎较前者容易了许多。其实,非也。校门就在跟前,你进不去,无奈吧!就一座城市,城区面积有数,可你跑多少趟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谁知道呢?你要承受多少冷眼,多少嘲讽?一次一次冰冷刺骨回答,你只能强颜回应。面对对方的趾高气扬,你只能谦恭以对。一切为了孩子!

总算有一所学校——盐城市东方红小学接受王忆试读。

从那天起,王凤刚、吕开萍夫妇,又转入推着轮椅送女儿上学的全新阶段。两口子商定,早晚接送夫妇俩轮流。上午、下午的两节课后,由吕开萍负责赶赴学校抱女儿上厕所。无论阴晴雨雪,无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这样的情形,一直维持到1996年。

1996年,王凤刚工作调动到了南京。小王忆和妈妈一起,跟随父亲来到了南京,他们的家安顿在了南京龙江小区,小王忆也转学到了白云园小学就读。

城市变了,王凤刚、吕开萍两口子的分工没有变。他俩仍然轮流推着轮椅送女儿上学,接女儿放学。偶尔也有用自行车的。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直到王忆在宁海中学分校读完初中课程。

时至今日,他们两口子再回忆起这些过往,一切都变云淡风轻。其实,他俩知道,那时候,哪一天是容易的呀!

有一年夏天,龙江上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此时,正推着轮椅护送王忆走在回家路上的吕开萍,脚下一滑,把轮椅绊倒了,母女二人一起跌倒,泥水沾湿了她们母女。吕开萍顾不得这些,她急忙抱起女儿,连连自责,问王忆有没有哪儿受伤?浑身酸疼的女儿,在母亲的肩头没有开口,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雨水、泥浆水,还有泪水,流淌在母女俩的脸上、身上。

连吕开萍自己都不知道,那天自己哪来的那股力量和毅力,扶起摔坏的轮椅,捡起王忆湿漉漉的书包,咬牙背起王忆,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回了家。

看着自己的女儿一天一天长大,王凤刚、吕开萍酸楚的心底有了一丝丝笑意。王忆是个姑娘,做母亲的又多了一份操心。在正常孩子那里,根本不值一提的生活技能,在王忆这里却是遇到了天大的困难。

吕开萍开始鼓励女儿自己学着穿衣、刷牙、洗澡和上厕所。每天几十次、几百次的练习,却几乎一点儿进展都没有。做母亲的急在心里,仍然要求王忆坚持,坚持,再坚持。一次次的无功而返,让王忆挫败感爆棚,于是乎哭闹,发脾气。奶奶心疼小孙女啦,指责吕开萍对女儿过于严苛。

“我也心疼女儿,她长大了,而我们总会老,总有帮不了她的一天,那时候她该怎么办呢?她必须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吕开萍眼含泪花对婆婆说。

与生俱来有一股倔劲和韧劲的王忆,当然不会在穿衣、刷牙这些生活琐事面前低头,哪怕失败一万次,我也要从一万零一次开始,从头再来!

终于,坚韧不屈的王忆用“九牛二虎之力”,学会了正常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掌握的穿衣、刷牙、洗澡和上厕所。

“一路的坚持,只为遇见最期待的风景。所以,我愿意尽自己全部的力量,追逐一个美好的方向。”33岁的王忆坐在轮椅上,以特殊的姿态一路奔跑。她是里下河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泰州市作协特聘作家,中国残疾人文学创研基地的实践者见证者。

作为从里下河走出去的女儿,王忆曾三次参加里下河文学研讨会。在她眼里,里下河文学正日臻成为全国文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现象,更已成为泰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虽然这个自出生就与轮椅相伴的姑娘,没有行走能力、双手变形,甚至语言表达也非常吃力,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用上全身的力量,但是,她却凭着右手一根并不灵活的手指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艰难敲击着,最终创作出2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这些年,王忆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轮椅上的青春》、诗集《在静寂里逆生长》、长篇小说《冬日焰火》、短篇小说集《不虚此行来看你》等多部作品。

而王忆的文学梦,却要从她14岁那年算起。

“跟着大人参加了一场圣诞节篝火晚会,那也是第一次知道有圣诞这么个节日。回来以后就很有感触,当时用最简单的语言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时隔多年,王忆依然能记得动笔写作的初衷。起初虽是妈妈要求她写日记,但王忆还是一撇一捺,用歪歪扭扭的字迹,把每一次的外出都记录下来,写成了厚厚一册日记本。而这册日记本第一页上赫然写着这样几行字——

“日记人:王忆 年龄:14岁 性别:女 爱好:写作 未来梦想:当一名作家 人生格言: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看到明天的希望。”

正如王凤刚所说,我们从没放弃过女儿,女儿也不愿定格在寂寞挥别中,当周围的人、事、物渐渐淡去,她慢慢地学会了把这寂寞转化成淡然的宁静。

王忆想遇见全然绽放的自己,便提出继续求学。2007年10月,她迎来第一位家教老师。此后,她陆续完成了高中三年课程,以及大学的语文、哲学、历史等课程。她还将这段时期的经历,沉淀为《百合绽放时》一书。

这些年,王忆有大量的阅读。她喜欢沈从文、巴金、王蒙,她也喜欢张爱玲、三毛、张小娴……

因为对文学有一颗炽热之心,以及长期大量的阅读,王忆的创作越来越成熟。在赢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

每天晚上九点至翌日凌晨,是王忆的专属创作时间。因为只能用一根手指打字,她把写作称之为键盘上的“马拉松”,称之为一根手指的舞蹈。

“点亮一盏台灯,仿佛都是对熟睡者的惊扰。但有谁知道,此刻,正是我灵感的破晓。今夜又想说些什么呢?大概只有指尖和键盘知晓。”这是王忆创作前的内心独白。

王忆只有右手一根手指可以自由地敲击键盘,这样一来,写作于她而言,不仅是灵魂的抒发,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体力劳动。汗流浃背是常态,精疲力竭,浑身酸痛也并不罕见。而她恰恰在键盘上越跑越精彩,越舞越璀璨。

2014年,王忆作为江苏残联代表团成员赴日本参加中日韩第四届残障人福祉国际交流会并获奖。

2015年,王忆在江苏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帮助下,成为江苏社会众筹出版第一人,成功出版了散文随笔《轮椅上的青春》。

2016年,出版诗集《爱,不能等》;作品《我从你的世界路过》获“华语典藏杯”全国情诗大赛一等奖,作品被无数人在网络上朗诵;作品《我的天长地久》在光明网第二届“三行情书”大赛中获银牌情书;同时,被评为南京好市民,感动南京人物。

2017年,诗集《等待春天》出版,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序言中写道:“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哀怨,没有阴暗,有的只是温暖和光明。我们跟随着她的目光,走过大江南北,走过一年四季。”同年5月,王忆参加了江苏省作协作家读书研讨班。

在王忆众多优秀作品中,《冬日焰火》无疑是极具分量的。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获得了第八届“上海好童书”奖,入选2020年中国出版协会儿童阅读好书榜——生命教育主题图书。

在王忆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经年累月带着她求医问药,满怀热望,过程曲折而艰辛。王忆正是通过《冬日焰火》里的小冬,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故事,以及从苦难中收获的感动。

正如王忆在《冬日焰火》里描写的那样:冰雪迟早会融化,小草会生长出坚韧的新芽,阳光会照耀在稚嫩的脸颊,坚强而喜悦的焰火,最终将在寒冷中温暖绽放。

第八届上海好童书评委会给了王忆这样的颁辞:长篇儿童小说《冬日焰火》,这一位出生在1989年身患小脑瘫痪、无法行走的年轻女作家,她用一根手指敲击键盘写作,写出的自传体长篇。她的作品自始至终轰响着不屈的灵魂的呐喊,震撼读者心灵。

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说,王忆的文学之路是在灾难中绽放的生命之花。《冬日焰火》是送给孩子的一个绝佳的生命教育范本。

谈及自己最新创作,王忆说今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将出版她的又一部同样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夏日秋千》。

这部残健共融的长篇小说,以身体残疾的姐姐林冬冬的视角,展现了特殊“二孩”家庭中的悲欢喜乐,在陪伴弟弟的成长过程中,姐姐林冬冬从不平衡、不接受,逐渐转变为对弟弟的喜爱、包容和感激,更逐渐领悟了爱和成长的意义。难怪为小说作序的著名作家庞余亮这样说:全篇都是爱,爱是姐姐王忆的独门暗器,也是小说家王忆越来越成熟的笔力。

这里的爱,已从柔软、狭小,走向了坚定和无敌。姐姐对弟弟的爱,越来越宽阔,这宽阔像长江入海口。看上去平静,实际上她在接受更大的挑战。从《冬日焰火》到《夏日秋千》,拥有爱的暗器的小说家王忆的文学秋千当然会越荡越高。而那最高处,不正是这人世间最值得歌颂的太阳吗?!

无怪乎,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把王忆的作品称之为“生命的灿烂之书”。

数十年来,王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鼓励。让她感到尤为珍贵的,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的一封短简:《不倒的生命之树——写给作家王忆的心里话》。

张海迪主席是在读了王忆的《爱,无止息》《爱不能等》《等待春天》三本诗集之后给王忆回信的。张海迪主席在信里写道:读了王忆的诗集之后,深受感动。“她的诗句朴素清丽,充满渴望,还有淡淡的忧伤,别有格调。当读者知道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女孩用一只手指在键盘敲出的心声,相信大家也会感动。那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

“正如王忆的诗集,那些字句告诉人们——生命曾是一株绿芽,感受到阳光的照耀,也会经受风雨的摧折,最了不起的就是那些经历磨难还屹立不倒的生命之树,哪怕只剩下一根枝丫,也要为蓝天大地奉献自己的绿色,王忆就是这样的一棵树。”

这一幕,发生在2018年10月。如今,已经过去5年了,王忆也早已从当年接信时的热泪盈眶,变成了现在在键盘上奋力奔跑的优秀“马拉松”选手,一本本散发着人间芬芳的作品,一枚枚闪闪发光的荣誉奖章,便是最好的佐证。

王忆,这位轮椅和键盘上的舞者,正是用一根手指绽放出了自己璀璨的青春芳华!

【作者简介:刘香河,本名刘仁前,江苏兴化人,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会员,泰州学院客座教授,泰州市文联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