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瑞清辉 ——记著名作家马识途的传奇人生
来源:长江日报 | 陈新  2024年01月19日08:54

古人云,海内乐业,天地淑清。天符既章,方使人瑞又明。

冬天的蓉城往往雾霭沉沉,但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久违的冬阳却露出头来,将煦暖的阳光明媚地洒向大地。

2024年1月13日,成都喜逢一位老人110岁的阴历华诞。“清阳曜灵,和风容与。”人们也因之而心情怡然。

这不是一位普通老人的生日,而是一位当世神仙的生日,是一位著名作家的生日,是一位传奇人物的生日,是一位高洁之士的生日,是一位人中之瑞的生日。

这位老人的故事很精彩。

这位老人名叫马识途。

■ 伏清白无惧,虽九死不悔

异景如虹,造化明明。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忠县(现属重庆市)石宝乡一书香之家。童少时光,他在本家祠堂所办私塾攻读古书,笃习语文,深爱传统文化。后来,西学东渐,他又升至石宝乡初级中学改读新学,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受之影响而矢志奋斗。初中毕业后,他毅然辞乡,东出夔门,前往北平寻找救国之道。进而考上了北平大学附属高中。

国弱山河破,人心皆惶惶。1933年,日寇进驻北平近郊,致城中百姓鸡犬不宁,马千木又往上海,转学浦东中学。1935年时逢毕业,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其声势影响全国。心怀家国的他,与其他上海学生一起组队参加救国运动,前往南京请愿。

位卑未敢忘忧国,企望以工业救国献己之微力的马千木,于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学习期间,他受到南下的秘密学联小组成员的影响,顿悟虽然学化工可致些许之变,却并不能拯救积贫积弱且饱受列强欺凌的祖国。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和几个参加了秘密学联的同学组织了一个“中央大学农村服务团”,到南京郊区的晓庄去宣传抗日,并准备动员群众到大茅山中打游击。在这些日子里,他进步很大,也摸索到一些群众工作的方法。由于当时南京即将沦陷,地下党的同志通知他们赶紧撤至武汉。

当时的武汉还算后方,既有“柳岸烟霞曲径幽,江湖碧水荡飞舟”之恬淡,也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景。但到武汉后,心中忧焚的马千木却去了鄂豫皖根据地党训班学习。结业后,他被时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的钱瑛(湖北咸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第一任部长)调到武汉做工人工作,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密,他在入党登记表的签名栏里,慎重地签上了“马识途”三字,意即自己找到了人生之最正确的道路。

发现马识途头脑机灵、工作出色,钱瑛认为他具备“职业革命家”的素质,能担负地下党领导机构中的重要工作。但这项工作非常危险,随时可能牺牲,于是钱瑛问他是否愿意接受组织安排。

马识途慎重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并随即切断了所有亲友的交往,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由于叛徒出卖,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马识途的妻子刘惠馨及刚出生才一个月的女儿吴翠兰都被捕入狱,时任鄂西特委副书记的马识途也在川鄂两地受到特务追捕,上级党组织南方局让他报考西南联合大学,到云南隐蔽。

马识途以马千禾的名字考入西南联大,在这里求学的同时,他继续在同学中开展党的工作,并和进步知识分子闻一多建立了联系。

1945年,从西南联大中文系毕业后,马识途被派到滇南做地下党工作。第二年奉调回四川,担任地下党川康特委副书记,直到新中国成立。

十余年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地下党工作,马识途如履薄冰危如累卵,虽然最终盼到了凯旋,但他的妻子、妹妹、妹夫等人,却跟曾与他并肩战斗的那些同志一样,都不幸牺牲在暗夜之中。不仅如此,他和爱妻刘惠馨的女儿吴翠兰在刘惠馨牺牲后下落不明。

新中国成立后,马识途先后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建委主任、西南局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直至离休。

■ 定慧著文学,笔力可独扛

经历九死一生的马老,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职业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职业建设者,还是著名作家。

马识途自初中始,就爱好文学。1935年,叶圣陶等人主办的《中学生》杂志发起作文竞赛,他将自己所写的一篇文章寄去参赛后,意外获奖,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其后,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他又在报纸副刊发表过短文。参加革命后,他还在武汉的《战时青年》上发过文章,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过报告文学。

1941年,马识途考入西南联大,成为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文学大师的学生,在西南联大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散文、诗词、小说,但因为隐蔽工作需要,其中大多数作品都未公开发表。甚至,之后为了遵守地下党秘密工作的纪律,他在奉调离开昆明时,不得不将几十万字的作品付之一炬。

马识途重新执笔写作,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195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任《四川文学》主编的沙汀找到马识途,请他写一篇革命回忆录性质的小说。推托不过,仍抱有文学情怀的马识途便创作了一篇名为《老三姐》的短篇小说。令他意外的是,该文于《四川文学》1960年第5期发表后,《人民文学》也予以了转载,引起了当时中国作协领导邵荃麟、张光年的注意,能进行文学创作的革命老同志不多,他们希望马识途能继续写下去。

但马识途有所顾虑,因为平时工作太忙,没多少时间精力创作。邵荃麟鼓励他说,写革命文学作品,对青年很有教育作用。多做一份工作,等于生命延长一倍,贡献更大,何乐不为?

这句话打动了马识途。之后,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找红军》《小交通员》《接关系》等作品,并陆续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四川文艺》等刊物发表。

为了让马识途创作出更多作品,当时的中国文联主席周扬还特地找到四川省委领导,希望给马识途减轻一些工作上的担子。

1960年,马识途找到了失散20年的女儿吴翠兰,一时传为佳话。沙汀等人被感动的同时,建议马识途将其写成文学作品。于是,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创作,不舍昼夜地熬过大半年后,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

继而,这部融情感与理想,情节跌宕起伏,反映湖北恩施地下工作者斗争事迹的小说,被《成都晚报》《武汉晚报》《四川文学》等报刊连载,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也获得各界的建议。之后,马识途对《清江壮歌》进行了反复修改,才于1966年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芬芳所在,魅力自来。继而,马识途又开始创作从1942年在西南联大写下第一个字的《夜谭十记》。这部书的创作颇费周折,因为创作之时时局如季节变换,先后跨了好几个特殊时期。历经三次毁稿又重写最终完成,并于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在全国掀起了阅读狂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对该作进行了连播。

辉华扬日彩,偃仰顺风声。就这样,马识途开创了融汇细腻感情于轰轰烈烈革命战斗之中的文学特色。自1935年起至今,马识途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巴蜀女杰》《京华夜谭》《雷神传奇》《夜谭续记》等;长篇纪实文学《沧桑十年》《在地下》;中篇小说《三战华园》《丹心》;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散文集《西游散记》《景行集》;杂文集《盛世微言》;回忆录《百岁拾忆》……几十年来创作文学作品近800万字。他是继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后四川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同时,他与巴金、沙汀、艾芜、张秀熟一起被尊称为文坛“蜀中五老”。

■ 达识逢堪笑,癌症终逃掉

马老今年满110岁,步入天寿!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很多人想知道答案。

其实马老的长寿秘诀并不复杂,是每天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吃过早饭以后坚持适当活动,以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能力。

光是这些还不够,还有更重要的“达观”和“信仰”。马老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全的人生观,才有健康的养生观。要保持健康,最好的良药便是愉悦的心情,就是对生活有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面对酸甜苦辣。

马老在其所写《长寿之道三字诀》的文章中,便强调“能知足,品自高……知天命,乐逍遥”。

马老一生历事甚多,且命运多舛。这不仅仅体现在他当年身为地下工作者时生命攸关的经历,即使和平时期,他所历风雨也与别人大有不同。

少有人知道,马老曾得过两次癌症,并成功逃脱死神的魔爪。

谈到自己面对癌症的心得,马老笑着说,自己当年做地下党时什么样的敌人没见过,想想就知道,这些敌人有多可怕!偷偷袭来的癌症,当然也是敌人!但癌症这种敌人跟当年面对的敌人,怎能相提并论?就算癌症再凶残,也不能比当年自己所面对的敌人更凶残。因为当年一旦被敌人识破,丢命便是旦夕之间。

经历癌症之后,马老便变成了“孤圣(肾)人!”他时常这样自嘲。

2023年冬,我受邀前往重庆与著名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前主席黄济人、陈川等人,一起出任首届重庆纪实报告文学奖的评委,评审作品期间,黄济人给我们讲过一个关于马老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马老第一次做癌症手术之际。

那是2001年。由于马老平日工作太忙,没太注意身体发生的变化,直到身上浮肿,肌肉乏力,感觉不适,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查出一只肾出现衰竭。

这可是大事啊!

医院在组织相应科室权威医生对马老进行会诊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病情严重,必须立即施行手术,不然癌细胞转移,后果很严重。

要做手术,就需要病人家属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然而因为马老是大名人、老革命,并且已经是86岁高龄,要做手术,风险极大。事关重大,谁敢签字?

知晓事情原委后,躺在病床上的马老微笑着对主刀医生说:“得了癌症就得了吧,吃了五谷生百病,没什么可怕的!医生同志,让我自己来签字吧。”

在马老的坚持下,主治医生最后还是将手术知情同意书递给了他。于是马老用颤颤巍巍的手,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

主治医生接过马老签字的手术知情同意书,倏然一愣,先前凝重的表情消失了。不仅如此,脸上还挂起了笑容。他对马老说:“马老,有您这样的签字,我就放心了。也请您放心,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为您做好手术!”

主治医生表情的变化,让周围的人都觉得莫名。当主刀医生将手中的手术知情同意书展示给大家看后,大家一瞧,脸上的表情也都放松了许多,因为马老签的名既不是其创作文学作品时的笔名“马识途”,也不是他的本名“马千木”、化名“马千禾”,而是“死马当作活马医”。面对病魔,马老如此乐观泰然,感动了所有人。

果然,几个小时的手术很成功。之后马老不仅打破了医生给出的不敢想象的可怕结论,完全康复,活力如初,而且通过检查发现,他身上的癌细胞竟然完全消失了,创造了生命奇迹。

黄济人主席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时,我们都笑了,然而笑过之后,却又非常感慨,感动而敬佩。马老的心态太好了,好得连癌症都能战胜。

事实上,马老不仅战胜了第一次癌症,还战胜了第二次癌症。

那是2007年,马老又被查出身患癌症,这次不是肾癌,而是肺癌。但马老仍处之泰然,该吃便吃该喝便喝,该干啥干啥。是的,在马老面前,癌症就是一个敌人,只要自己有着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病魔、战胜敌人。

马老曾说:“阎王叫我去我都不去!我的生活《字典》中,没有‘投降’两个字。”

马老是一个乐观且坚强的人,第一次面对癌症,他自书:“我行我素,无愧无悔。”

第二次面对癌症,他与病魔抗争的方法,就是坚持写作,在病房里写出了《夜谭十记》的续集《夜谭续记》。

马老的养生观,应了宋代诗人龚明之《期颐堂》所言:“不服丹砂不茹芝,老来四体未全衰。有人问我期颐法,一味胸中爱坦夷。”

■ 小说书传奇,银幕两赞誉

2008年7月初的一天,正在练着书法的马老突然听到家里电话响了起来。电话是四川省作协办公室一位秘书打来的,秘书在电话中告诉他,如果他同意,著名演员兼导演姜文将于第二天前来拜访他。

“姜文?我不认识他呀!他为什么要来看我?”

马老知道姜文,他曾看过姜文演的电影《芙蓉镇》,觉得这个小伙子挺有才气的。但姜文是演艺界的人,自己是文学界的人,二人素无交集,他不明白姜文为何要登门造访。

对此,这位秘书却给他卖了一个关子,说等他们见了面,就知道姜文为什么来看望他了。

第二天,捧着鲜花、拎着水果的姜文如约而至。跟姜文一同前来的,还有姜文的合伙人、自称“诚信马”的马珂。

姜文和马珂毕恭毕敬地见过马老。落座之后,姜文说明来意:“马老,我们想将您老的小说《夜谭十记》改编成电影,特来拜访您!”

“《夜谭十记》是我二十多年前写的小说啊!而且小说的内容又是写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事,很老啊!”

姜文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您老的作品不老,故事跌宕起伏,很阳刚,我非常喜欢!”

原来,虽为知名演员、导演的姜文有众多“粉丝”,但他却是马老的“粉丝”。姜文打小喜欢文学,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曾经读过马老、古华和茅盾等著名作家的小说著作,尤其对马老的《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等作品记忆深刻。原因是马老的小说背景复杂,情节曲折,语言文字幽默风趣,姜文还曾多次与同样喜欢文学的父亲一起讨论过马老的作品。

姜文先后导演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等电影,每部电影都有一个相同的标签,那就是:阳刚!因为《夜谭十记》中那种阳刚之气深深打动了擅长拍男性题材影片的姜文,他便有了想将马老的作品搬上银幕的想法。有意思的是,姜文之前拍的《太阳照常升起》,其名字就来自马老的《夜谭十记》之《盗官记》中的一句原文:“无论发生什么事,什么时候太阳都照常升起。”

得知姜文对自己的旧作很感兴趣,马老很开心:“你能看中我的这部旧作,想将之改编成电影,这是件好事,我积极支持!”

这时,姜文又真诚地问马老:“马老,您最希望将《夜谭十记》中哪个故事拍成电影呢?”

“我觉得《夜谭十记》中哪一‘记’都可以拍成电影,而且曲折的情节都能吸引观众的。”马老笑着回答说,“在这之前,已经有电影制片厂改编《夜谭十记》中的故事,将其拍成了电影……”

原来,1986年,就在《夜谭十记》出版三年,一版再版之际,长春电影制片厂便将《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改编成了一部名叫《响马县长》的电影,该电影由李华导演,钱道远编剧。

《响马县长》在全国放映以后,因为故事本身很传奇,有侠义情结融贯首尾,观众反响很好,评价也很高。

听马老说起,姜文道:“马老,我年轻时看过这部电影,故事情节至今难忘,还特地去买了您的《夜谭十记》来看,爱不释手,这本书至今仍保存在我的书柜里。”

虽然《响马县长》上映后票房不错,但马老却觉得该电影拍得并非尽善尽美,“起码‘响马’这个词就很北方,因故事讲述的是四川的事情,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得知马老的想法后,姜文马上说:“马老,那我也将《盗官记》改编成电影吧!力争将之拍成原汁原味的四川电影!您看好不好?”

姜文的话让马老很高兴:“你是一个有才华的导演,你想改编就改编吧!我同意!”

“那马老,您要授权我改编才行!”姜文说。

“我同意就是授权了!”马老说,“我的小说能搬上银幕,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何乐而不为?”

于是《盗官记》再次被改编,拍摄成一部名叫《让子弹飞》的电影,同时还制作了四川话版。为了感谢马老,《让子弹飞》电影的第一个字幕就是“影片改编自马识途的《夜谭十记》”。

2010年12月13日晚,成都放映了四川话版电影《让子弹飞》,马老特地进影院观看了该电影,连夸拍得好,拍得“波澜壮阔”。当晚,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他,还专门为姜文写了一首诗:

“子弹飞来呈异彩,街头巷尾说姜文。

芙蓉镇里显头角,纽约蜗居铸铁魂。

联袂明星添大气,献美丽娘浥清芬。

层楼更上导新片,银屏何人不识君。”

2010年12月14日上午,姜文来到成都宣传《让子弹飞》,在新闻发布会上,当马老突然出现在会场,并送上自己手书的诗作条幅后,姜文感动不已,跟马老紧紧拥抱。

■ 知天修福慧,如日莹光辉

马老经历过太多风险、苦难,有时甚至生命攸关,但他无不乐观豁达,处之泰然,并终化险为夷。他的人生观是四句话,即“尽心尽力,无愧无悔,我行我素,洁来洁去。”

除此之外,马老的长寿秘诀还包括在长期坚持读书写作的同时,也练书法。他说,这个过程不仅能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还能活跃大脑皮层,减缓其衰老。他创作的作品发表及出版后,也有成就感。

是的,马老是中国最长寿的作家,也是目前中国书法家中最长寿的创作者、最长寿的书法家。几十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

马老习书法,自5岁临写汉碑始,迄今已有105年。在他一幅名为《告白》的书法作品中,他这样写道:“余自幼学隶书,临摹汉碑及诸名帖,惜终未悟其神韵,垂八十载无大长进……”

马老的个人书法作品曾经在他90岁、100岁、104岁时,三次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

马老不仅功成名就,对生活的态度乐观积极,对他人,尤其是对晚辈的关爱也是一般人不能比的。记得马老的作品《盗官记》被姜文改编成《让子弹飞》之后,该片上映期间我曾去马老家采访他,老人家不仅热情地接待了我,对我书写中国探海工程“蛟龙”号深潜器的研制、实验完全过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探海蛟龙》一书充分肯定,直夸“好书”。在我羞涩得不知所措之时,马老还执意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给我,以表其意。

这是一幅魏碑体的书法作品,其所书写内容是:“室雅何须大,书好不在多。”这句话源于郑板桥之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该诗之前两句,本用于赞美居室。意即居室在于高雅,不在于大小;花朵在于芬芳,不在于多少。马老将“花香”改为了“书好”,我心知这是宽仁博爱的马老在鼓励我膏泽我。

事实上,马老不仅膏泽我,还同样以书法作品膏泽扶掖其他后学。

2014年1月3日,四川省博物馆一楼大厅,“马识途百岁书法展”开展。马老昔日的文朋书友和家人济济一堂。

这一天,是马识途的百岁阴历寿辰。马老事先向子女交代,不言生日,不收礼金,只当是一次普通的书法展。200多幅作品随后进行义卖,马老将售卖所得的230余万元专门捐赠给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马识途文学奖”,由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代管,以资助四川大学一批爱好文学的贫困学子。

2019年1月18日,“凌云苍松——105岁马识途书法展”在成都开展并义卖,在之后的10天时间里,马老参展的所有书法作品均义卖售出,得税后款105万元,并全部捐给了四川大学“马识途文学奖”基金库,以资助热爱文学、有文学才华的优秀学子。2021年6月,马老在重庆市文联美术馆举办的“魂系中华——马识途书法展”期间,义卖书法作品获得50余万元税后款,也捐给了四川大学“马识途文学奖”基金库。

今天,新中国创建历史见证者、中国革命积极参与者的马识途老人,不仅创造了110岁贤者生命不老的人生传奇,更缔造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优秀作家百年长青的创作神话。

马老是幸福的。有马老如神仙般地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幸福。

因为古人云,海内乐业,天地淑清。天符既章,方使人瑞又明。

【陈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