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院的文学力量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晋 铭  2024年01月15日14:38

我在北京读大学时,就对鲁迅文学院充满了向往,那时它在八里庄,我曾骑着单车几次来到门前,久久望着出出进进的人们,心中满怀着敬仰。后来我从事了文字工作,在中国社科院读研期间,也曾来过鲁迅文学院几次,憧憬着有一天也能像个小学生一样,虔诚地坐在课桌前……再后来,只要有进京的机会,我都要来鲁院门前转转,因为总觉得有种文学的力量牵引着我的脚步。

我接到来鲁迅文学院参加培训的通知时,正站在家乡的新巴尔虎右旗“思歌腾”广场上,(思歌腾蒙语之意:知青)广场正中是一组青铜雕塑,一位年轻姑娘骑着骏马,手持套马杆,正遥望着远方。在她的身旁,19只绵羊悠闲徜徉,低吻着草香……

这时我受上级主管部门指派,要写一篇反映民族团结的纪实散文。12月上旬,我顶风冒雪,驱车近300公里,来到这里,准备沿着骑马姑娘曾经走过的足迹,去重温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踏着冬至的皑皑积雪,我的目光在鲁院的院子里巡睃,墙壁上的群雕、高耸的树干、环绕的深绿色树墙和脚下的方石,好像都有着那么多的故事,让我想走近去聆听。这让我想起“思歌腾”博物馆,(知青博物馆)脚步跨过门槛的一刹那,心已被另一个人的情怀深深吸引和震撼。

1970年的6月3日,被定格在了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的记忆中。这天,额尔敦乌拉公社的张勇如往常一样,跨上骏马,赶着羊群,走向克鲁伦河附近的牧场。此时,连日水位陡涨的克鲁伦河如脱缰的野马,翻卷着波涛,已从低洼的河段冲出河床,漫向牧场……突然,正在吃草的头羊掉进了河水中,紧接着一只两只三只……张勇翻身下马,奋力去营救落水的羊群。

张勇牺牲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197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刊发了新华社通稿《壮丽青春献人民》,至此,全国广泛掀起了学习宣传张勇英雄事迹的热潮。

此刻,我站在鲁院鲁迅先生的青铜雕像前,凝视着他棱角分明的容貌,不由得想起“上海鲁迅博物馆”前的先生雕像,二者如此相似的神态,是不是出自先生的好友奥田杏花之手?因为在先生病逝的当天,他将准备好的石膏浆,敷在先生还不曾僵硬的脸上,揭下来时,石膏的粘性沾下了他少量的胡须和眉毛,凝固了先生告别世界的最后一个表情。

2002年,一个年财政收入仅千万元的牧业旗,要动用一半资金为19岁的张勇兴建一个广场,并冠以“思歌腾”的命名。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她的雕像选取了她平日骑马放牧的姿势,目光遥望远方。

前者雕像的细节是好友用石膏浆凝固了先生的表情,石膏模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后者雕像的细节是她身边的19只绵羊,象征她19岁的年纪,被定格在草原人民永远的记忆中。

两个不同年代的人,两尊不同的雕像,一个是“民族的脊梁”、“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一个是草原“知青文化”的代表,民族团结的化身。二者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其思想都有着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后人不经意凝固的雕像细节,成就了传世的伟大作品。

鲁迅文学院给予我的文学力量,拓展了我的心胸,不断延伸的写作触觉,跨越了时空和地域,情不自禁把两位时代先驱联系在一起,心中孕育的文字,让我在文学殿堂接受熏陶之际,也思考着那篇命题作品中的某些细节。

作者简介:

晋铭,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第六任《骏马》期刊主编。现任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民族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草原》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