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TV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研讨会在京举行
1月10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承办的芒果TV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研讨会在京举行。梁鸿鹰、秦艳华、付秀莹、郭艳、刘大先、王国平、徐刚、李九如、李晓晨等知名评论家、学者、编辑汇聚一堂,围绕纪录片《中国》(第三季)进行了精彩讨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宋向伟出席研讨会并代表主办方讲话,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主持。
《中国》(第三季)是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联合出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2023年10月播出,该片凭借恢弘的视野、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精良的制作和颇富中国气韵的审美,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宋向伟讲话
宋向伟指出,《中国》(第三季)立意高远,以艺术形式再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浩瀚历史图景,绘就了上古文明的斑斓画卷,为观众呈现泱泱中华千年古国的精神文化图谱。第三季在延续前两季审美风格基调的基础上,创新性改变了此前的实拍风格,吸纳新的技术形式,以新的影像呈现方式,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和厚重博大的中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经验。其次,该纪录片深挖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在瑰丽多姿的神话资源和历史演进中呈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与精神根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审美呈现,对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真正称得上是一部体现了中国精神,展现了中国风格、中国审美的优秀作品。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对这部纪录片的理解阐释宣传,另一方面也为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与会专家从创作理念、艺术创新、文化内涵、选题立意、传播接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进一步肯定了这部作品呼应时代、立意高远、制作精良的创作特色。
研讨会现场
文明“中国”:在神话与历史连续中探询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聚焦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在颇具智慧与匠心的探索与追寻中,在神话想象、文化建构中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将中华文明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呈现出来。
《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中国》(第三季)站在新时代的全新视角,回溯早期神话与先民历史,对中华文化进行叩问和释疑,以富于启发性、带入感、审美艺术性的画面,向大众提供了管窥民族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还原中国人在“童年时代”的智慧风采,从而让人们铭记华夏先祖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创造,回望未曾断裂的中华文化精神,阐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有力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增强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作品创新性地运用手绘与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最新技术,配以荡气回肠的优美解说,以让人耳目一新的视听解决方案,有效激发了观众视觉、听觉与想象力,将讲故事的娱乐属性和讲历史的知识属性合二为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认为,《中国》(第三季)通过回溯中华文明的源流,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很好地展现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基所在、灵魂所在,阐明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远古神话、三皇五帝到上古三代,既有神话故事,又有历史记载,还辅之以考古发现,用隽永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全片以礼制的孕育和发展为主线展开叙述,讲述了中华文明中农耕文化的由来、秩序礼法的演变、对祖先的崇敬、对血脉的认同、社会治理方式的演化等等,最后一集的“祭祀”,与第一集遥相呼应,叙述层次清晰,整体结构圆满。在内容创新、艺术创新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认为,纪录片《中国》是典型的宏大叙事。第三季对中华文明根脉追溯和发掘,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破译和阐释,在想象力超拔、丰沛而又有强烈情感渲染的追问中探寻我们从哪里来、何以中国,凸显出作品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中国》第一季至第三季,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做出了精彩阐释,而第三季更是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做出了深刻解读和出色表达。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细致梳理勾勒中国人“创世纪”的漫长曲折的辉煌历程,阐释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自然观、天地观、生命观,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端,成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与气派神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认为,《中国》(第三季)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溯源叙述,重建一种带有本土话语意味的中国故事。在既有的三季节目的表述中,对于过去的历史材料进行了取舍剪裁,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连续性、传承性和统一性,构筑了关于身份与认同的认知方式,重估了中国价值。第三季着重呈现了早期奠定的人文理念与精神范型,以及在后来伴随历史运转与前行的过程中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样貌,弥合了近现代转型中“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立的思维,并让中国理念作为一种结构性的框架,来容纳、融合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直观显现。
“诗意”中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艺术创新
该纪录片不仅在呈现磅礴大气的中国文明与中华气象上提供了成功经验,同时在创新讲述方式、年轻态文化的衔接、独特的传播方式等层面,同样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认为,《中国》第三季在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中,对于历史烟尘中的古典文化重新“去魅”,以新媒体的视听效果、青年创作者的想象空间去对接传统,从而完成对于经典的还原性阅读与理解,尤其更多考虑了年轻观众的审美视角与期待。从一定程度上,回到经典(经典文化)的原点去看待古人、古国、古风,既同当下流行的国风文化的复古思潮相勾连,同时又在更深层面上给予年轻人对于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力,在艺术性、诗意化的现代眼光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真正认知和理解,实现远远超越汉服、品茗、焚香等器物层面的“仿古”,从深层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元气充沛的所在。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认为,《中国》(第三季)是符合寻找本源性潮流的应运而生之作,以“中国”为题,直接、硬朗又贴切。作品体现了探寻本源的叙事冲动,是对中华文明源头的一次影像化、审美化的追溯。“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看这样的作品,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到原初,探寻本来,叩问初心,抵达真相,从而汲取力量,树立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作品放弃真人扮演、情景再现、文物展示、专家访谈等同题材纪录片常规模式,通过手绘中国画融合技术的方式,来呈现这个重大主题,呈现出一种诗意。画面、解说、出字幕的方式,有一种气韵生动的传统美学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刚认为,《中国》前两季以演员表演和情景再现的方式,聚焦历史人物,通过历史材料的搜集、搬演和再现展开,相对写实,优势是有戏剧性、故事性和吸引力。但第三季对于传统的纪录片模式是颠覆的,打破了所谓“真实的”美学,是一部“不写实”的纪录片,以绘画作品加CG动画,再加讲解的方式展开,使人感受极深,富有中华神韵的画面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实现了“艺术的真实”。第三季中人工动画技术力量对历史场景的虚拟化重建具有突出的中国美学特征,而解说文本也在准确性、优美性、思辨性和抒情性之间达到了完美平衡。总体上,第三季讲究艺术性、技术性、思想性和诗意性的结合,在绘画、动画、音乐和讲解四种媒介共同的作用下匠心独运,堪称精品佳作。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九如认为,此纪录片以新时代精神重构了“中国”。从源头上回答了中华先民如何理解自身、如何理解他人/人际关系、如何理解世间万物。以特有的艺术方式,实现情景再现和意境化、诗意化、动态化的中国气韵,这种视觉画面本身就是对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艺报》融媒体部主任李晓晨认为,纪录片《中国》自开播以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不断破圈。这部纪录片破解了一道难题——即在新的媒体传播格局下,纪录片如何获得新的生命,《中国》(第三季)从创作到传播都进行了有益探索。相较于前两季,第三季更具难度也带来了更多惊喜。该片以“秩序”为关键词,通过“绘画+cg”的方式讲述了中华民族从混沌矇昧到建立起初步的政治制度、文明形态的历程,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同脚本、音乐相融相生,具有醉人心扉、雄浑壮阔的深远意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第三季)以恢宏的气势与超拔的想象力,成功展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一种整体性视野回望文明的原点,立足世界文明的坐标系,既有历史的纵深,又有横向的比较和观察,体现出宏阔的视野和格局;以影像、图画、文本、解说等多重元素结合的创新艺术形式,涵养了诗意的中国式的审美气韵,成功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源远流长、大气磅礴的中国,是国产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