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以文学之色香味传递人民开创美好生活的时代气息
以文学之名相聚,品文学之韵。元旦假期首日下午,“文学色香味”——何建明新作读者见面会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行。活动现场,著名作家何建明在2023年创作出版的重点新作《炼狱》《我心飞扬》《茅台——光荣与梦想》《石榴花开》《红墙警卫》(珍藏版)齐亮相。活动由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
从1978年创作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开始到2023年的40多年间,何建明创作了60余部报告文学作品。他三获鲁迅文学奖、六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中获奖最多的作家。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作家里唯一的全国劳动模范。
活动中,学术主持人丁晓原对何建明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点评。他说,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何氏风格特征。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站在大时代的前沿,观览报告行进中国的壮美;寻溯书写党史、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存在,彰显出其国家叙事所具有的重大的时代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何建明的报告文学题材重大而多样,叙事宏远又精微,思想深刻而又有文学的色香味。 2023年的创作既延续了以往的特点,又有新的开拓、新的气象。《炼狱》是何建明“红色”题材系列写作的有机延展,正如作者所说,“息烽集中营内的共产党人的对敌斗争经验和事迹,就是铸造后来的‘红岩精神’的前奏或源头。”阅读这样的作品,在心生敬仰、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会受到深刻的洗礼。《石榴花开》是一部“新疆民族团结纪事”。这部作品是何建明写作题材和主题的新拓展。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故事的采写,赋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题材富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非虚构文学的新表达。《我心飞扬——“华虹520精神”纪事》,主题直接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时代主题,作品以“华虹”作为叙事重心,以“‘芯’战、疫战,惊心动魄”为切入点,深度叙写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战略决策和具体实施的核心故事。《茅台——光荣与梦想》是一部独特的物与人特殊关系奇妙生成的叙事;是一部致敬劳动,致敬民族品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异之作,也是茅台这一卓越的民族品牌与报告文学极为成功的双向奔赴。
丁晓原说,报告文学是行走者的文学,是一种特别需要作家身心在场的写作。无论是茅台的制曲车间,还是华宏的“洁净室”,革命者的炼狱,或是新疆塔城边民家中,我们都可见到作家身心投入、深入采访的身影。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不仅客观真实地书写对象,融入其中的还有他的所思所想所感,论议精深,常伴激情,是一种有“我”的风格型写作。报告时代,记录历史,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书写成为时代和历史叙事的一个部分。
活动中,何建明向读者分享了这一年的创作心得。他谈到自己作品中的“色香味”。“色”,可以是“石榴花开”,可以是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炼狱”精神,更是作家的价值观,心在何处,笔就在何处,作家必须要坚持自己的本色。“香”,可以是飘香世界的茅台酒的味道,是芯片发展路上洒下的汗水,更是中国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香”。这是每位中国作家都要倾力展现和探寻的伟大命题。“味”,是文学的味道,没有味道的文学是不成立的,作家要通过作品,捕捉时代跳动的脉搏,传递中国人民不断开创自己美好生活的时代信息。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辽宁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艾明秋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创文学出版中心副主任江晔致辞,从出版方的角度介绍了何建明2023年的创作和出版情况。
让烈士精神在时代的巅峰上高扬
2023年12月30日上午,作家何建明携新书《炼狱》做客朵云书院·旗舰店,与读者一起在书香与烈士精神的感召中,共迎新年。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和编辑工作,2023年年末,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纪实作品《炼狱》由作家出版社和贵州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作品图文并茂,通过独家史料、历史细节、幸存革命者采访等多维度,生动描绘了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韩子栋、黄显声、罗世文、许晓轩、张露萍、小萝卜头等革命者的人物群像,展现了在敌人软硬攻势下,在迫害与反迫害、软化与反软化的斗争中,始终坚持初心、积极抗争、永不叛党的英勇形象,深情歌颂了他们敢于斗争、巧于斗争,坚持信仰、绝对忠诚的“炼狱精神”。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介绍,在《炼狱》一书中,作者何建明充分发挥纪实文学优势,翔实的历史资料,大量革命者的日记、书信、文章、诗作、家书、遗书,以及对幸存革命者的真实采访等,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氛围,塑造了诸多血肉丰满、英勇伟大的革命者形象,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体现了一位具有文学使命感、责任感的当代作家的可贵担当。
何建明向读者讲述了这部书的创作始末。2022年,接受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委托后,他先后四次去贵阳采风调研,采访革命幸存者,与相关专家座谈,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为读者奉上这部《炼狱》。何建明说,书中完整记录了黄显声、小萝卜头等烈士的人生轨迹,这些故事永远值得大书特书,永远值得被时代铭记。将这些历史和烈士故事记录下来,是作家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一种荣光。
现场,很多读者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次新书分享,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文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