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山铭记 ——一座山村纪念馆的三代守护人
来源:河北日报 | 周喜俊  2023年12月28日09:05

2023年12月9日清晨,李化璟老人安详地走了。他走时太行山雪花飘飘、银装素裹。老人去世时已90岁高龄,他的葬礼在农村算是“喜丧”,但这位义务守护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近20年的老者离世,还是让众人悲痛不已。

李化璟临终前叮嘱儿女,他走后不要通知太多人,下雪天山路不好走,别给人家添麻烦。可得知消息的人们还是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个小山村,大家都想见老人最后一面,都想亲自送这位红色精神的守护者最后一程。

在抗日战争百团大战中创造过光荣历史的洪河漕村,以最隆重的葬礼送别老人,全村人几乎都出动了,不断有闻讯赶来的人加入送葬队伍。灵柩行至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门前时,稍作停留——让老人再看一眼他用心血守护的纪念馆吧!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鞭炮声、唢呐声、哭喊声,伴随着摔瓦盆的古老仪式……泪光中,人们似乎又看到李化璟老人挥舞扫帚打扫纪念馆的身影,似乎又听到他声情并茂讲解的声音。他站在纪念馆门前向参观者招手致意的微笑面庞,似乎又浮现在眼前……

泪雨迷离,雪花飞舞,诉说人们的难舍难分。乡亲们用山村最高祭奠方式,为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人送行。这是对民族精神的尊崇,也是向守护红色记忆的人们致敬!

初冬的晨光刚刚爬上窗棂,李化璟老人就起床了。

他怕惊动熟睡的儿子李春明,没有开灯,摸索着下了床去衣柜里找棉衣,一不小心还是弄出了响动。李春明被惊醒了,伸手拉亮电灯问:“爸,大冷的天,您起这么早干啥?”

“天晴了,今天说不定有人来参观,我得去纪念馆打扫一下,做好准备。”李化璟老人说着已穿好棉衣,戴上帽子就要出门。

“爸,等会儿,我跟您一起去。”李春明麻利地穿上衣服。他没有说让父亲在家歇着,知道说了也没用。

2004年,李化璟老人放弃城市里的闲适生活回到家乡,义务担任井陉县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讲解员兼清洁工,近二十年来,从来没有丝毫懈怠。在井陉矿区工作的大儿子李春明心疼父亲,总是会趁节假日回来帮忙。

父子俩走出家门,往纪念馆方向走去。

井陉县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由旧址和新馆两部分组成。旧址在半山腰的一座农家院,是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的指挥部,走上去要登几十级台阶,还要走一大段斜坡路,地面全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成。这样的路,对老人而言不好走,打扫起来更加费时费力。新馆则在离旧址不远的斜坡入口处,是一座二层小楼。

父子俩走到新馆门口,李春明说:“爸,您就别上去了,我去打扫那边。”

李化璟脸上露出微笑,又有些不放心地叮咛儿子:“昨夜风太大了,树叶肯定落了不少。你要打扫仔细些,石头缝里的树叶要用手捡出来,每个房间的照片都要擦一遍。”

“爸,您就放心吧,我知道。”李春明边说边大步往上走去。

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火红的太阳冒出山尖儿,映照在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上,远远看去就像一幅壮丽的山水画。李化璟站在台阶顶层,眯着眼眺望远方,他自言自语道:“多美的景色啊!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大好河山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太行山东麓的井陉,自古就是晋冀咽喉要地。抗日战争时期,正太铁路横贯井陉县全境,是日军自诩的“生命线”。井陉煤矿也在域内,是侵华日军重要的燃料基地。

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加紧推行“铁路作柱,公路作链,碉堡作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日军在中国的占领区。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阴谋,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

洪河漕村,距离井陉县城40多公里,四周群山环绕,进可攻、退可守,成了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的前方指挥部。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聂荣臻,在这里的一座农家院里坐镇指挥。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105个团,以势不可挡的威力,攻克娘子关,占领井陉煤矿,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交通战和经济战的总攻袭”,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聂荣臻司令员救护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姐妹,并把她们安全送回日本军营的故事,也成了中国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洪河漕村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百团大战前线指挥部”也恢复成了民宅。但这段历史成了人们难以磨灭的记忆。1984年,村里六位老党员谋划建立一个百团大战展室。

六位老人中,李化民、李化瑞、李化卿和李景堂四人都参加过百团大战支前工作。此外,许永堂参加过八路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杀敌,曾任炮兵营营长,在上甘岭战役中被震坏了耳膜,转业后回到家乡。年龄最小的李风,当年是儿童团团长,带领全村少年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他们对洪河漕村有着特殊感情,想把当年聂荣臻坐镇的“指挥部”所在农家院,改造成纪念场所,展示这段红色历史以激励后人。六位老人的善举,得到了有关部门和村民的热情支持,经过多方搜集老照片和历史实物,“百团大战井陉展览室”终于在1993年3月8日正式开展。

这个民间战史展览室,引发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也唤起许多人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六位老人终于完成了梦想,他们肩负起义务管理展馆的工作,每天轮流打扫卫生,认真地为游客做讲解。这里不仅成了村民们教育子孙后代的课堂,也让许多寻迹百团大战红色历史的人感到欣喜。

一转眼,十年过去。当初创办展室的六位老人,有三位先后去世,另外三位也因体弱多病,已无力继续纪念馆的日常维护工作。这种状况让村干部着急,也牵动着另一位老者的心,他就是李化璟。

李化璟出生于洪河漕村,百团大战打响时,他刚满七岁。即使如此,这段历史对他而言,依然具有特殊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李化璟在学校当过老师、校长,也在政府机关和建设单位工作过。当年六位老党员自筹资金创办百团大战展室的事,让他非常敬佩,也曾想参与进来,只因当时工作太忙,不能如愿。退休后,老伴儿身患重病需要照顾,他也无法脱身,这成了他心中的遗憾。

老伴儿去世后,李化璟执意要回老家。儿女们极力反对,大儿子李春明说:“爸,您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七十出头的人了,回去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老屋,还要自己洗衣做饭,我们也不放心啊。您要是一个人在家闷得慌,想去哪儿旅游,我放假了陪您去,行不?”

李化璟理解孩子们的心情,他说:“到哪儿也不如回老家心里踏实。我是1949年入党的老党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在外工作多年,没有时间和精力帮村里做事,现在虽说老了,身子骨还硬朗,回老家发挥点儿余热,是我最高兴的事。你们要是孝顺,就遂了我的心愿。”

儿女们拗不过他,只能顺从。

2004年,李化璟回到了洪河漕村,村干部们正愁纪念馆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见这么一位有工作经验的文化人回到村里,马上登门拜访,试探着问他能不能接替纪念馆的工作,需要多少报酬。李化璟当即满口答应,并明确表示:“义务管理,分文不取。”

就这样,李化璟成了井陉县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的馆长、讲解员兼清洁工。

他在外工作四十多年,养成了认真负责、追求完美的工作习惯。纪念馆的“指挥部旧址”过去是农家院,房屋低矮狭窄,室内阴暗潮湿,许多珍贵照片用图钉钉在土墙上,有的已经出现破损、褪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改造纪念馆需要资金,村里拿不出这笔钱,他只好自己想办法。

李化璟跑到过去工作过的单位,找朋友、托同事,寻求帮助。有人说,老李过去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为自己的事从来不求人,这么大岁数了,为村里纪念馆的事四处磕头作揖,图个啥呀?

李化璟却暗自思忖:当年六位老党员创办展览室,又图什么呢?把这段红色历史传承下去,让后人牢记使命和责任,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李化璟凭着这股执着的精神,最终募集到三千多元。他把所有纸质资料和照片,送到石家庄技术最好的专业门店,清洗、整修、翻拍、压膜,恢复了这些资料和照片的原貌。接着,他又请专业装修公司对展室进行升级改造,加强了对这些珍贵照片的保护。

200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新馆正式开馆。这座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由井陉县委县政府与日本友人共同筹资建造。

新馆投入使用后,李化璟一个人管理两个馆,工作更加忙碌。为了丰富陈列内容,他有空就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抗日战争史料,虚心向研究党史、抗战史的专家学者请教,一旦发现新线索,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会不辞辛苦地赶去查证、采集。

在李化璟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已拥有30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66件历史实物。展室内大部分老照片,是著名战地记者沙飞当年拍摄的,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随着陈列品不断丰富,李化璟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将所有历史照片和实物分门别类,梳理整合、重新布展,将陈列分为了“抗日烽火遍地燃”“百团大战震敌寇”“中日友好谱新篇”三大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暨百团大战中的英勇事迹,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以及对这场战争的反思。

纪念馆的小院里,聂荣臻司令员手牵四岁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汉白玉雕像,与室内日本侵略者残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照片形成了鲜明对比,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尚人道主义的博大胸怀。

李化璟刚回村那几年,儿女们担心他的生活,经常轮流往家里跑。大儿子李春明,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去一趟,给父亲送食品、衣物和日用品,帮他搞卫生、做家务。但是,孩子们并没有介入纪念馆的工作。

一个星期天晚上,李春明把饭菜端上桌,看老父亲从纪念馆回来有些疲惫,想陪他喝两杯酒解解乏。等他洗好酒杯拿进屋,却发现父亲已经靠在椅背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半块馒头。李春明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滚出眼眶,这才意识到,老父亲管理纪念馆太累了,自己应该帮帮他。

从那天开始,李春明每次回老家,都会主动去纪念馆帮助父亲做些维护、打扫的事,有空了,他也跟着游客听父亲讲解洪河槽村和百团大战的历史,耳濡目染久了,他对纪念馆也有了特殊的感情——他终于明白了,这项工作为何成为父亲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2016年,李化璟听说河北师范大学举办沙飞抗战摄影展,于是专程从井陉县赶来参观。他还想方设法与沙飞的女儿王雁见了面,向她讲述了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的情况,希望得到更多史料。这位年届83岁老人不遗余力传承红色历史的执着精神,感动了王雁。她不仅破例允许李化璟翻拍了父亲的照片资料,还将一些布展设施无偿捐赠给纪念馆。李化璟像是中了大奖一样兴奋,回到家,他敲打着肿胀的双腿,开心地对儿子说:“这趟去石家庄太值了!这些史料非常珍贵,一定能让纪念馆的内容更丰富。”

有一年国庆假期,纪念馆来了好多参观者,小学生、中学生,还有结伴而来的大学生和机关干部。由于新馆陈列内容丰富,一次讲解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而李化璟只要开始讲解,就像置身炮火纷飞的战场,两眼放光、声如洪钟。他的讲解感动了一位又一位游客,却把自己累得浑身发软。每次讲解完,李春明发现,父亲只能靠在门框上稍作休息,又满怀激情地迎接下一拨参观者。

有一次,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跟着妈妈参观完展览,特意跑到李化璟面前,庄重地举起右臂,敬了一个少先队礼。李化璟则站直身子,还了孩子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老一小谁都没有说一句话,这一幕,却让李春明内心感受到极大震撼。那一刻,他真切地理解了父亲的坚守——也许在他心中,这里就是他要坚守的阵地!以战士的姿态,捍卫这片民族精神的厚土,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让更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意识,是最令他欣慰和骄傲的事业。

2016年,李春明到了退休年龄。他年轻时当过兵,身体素质好,做事雷厉风行,再加上头脑灵活、工作能力强,不少单位想高薪聘请他。李化璟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那求助的眼神,让儿子明白了父亲心里在想什么。

当时,正赶上井陉县遭遇特大洪灾,洪河漕村成了重灾区。纪念馆旧址因房屋漏雨,急需维修;新馆也进了水,需要及时清理和重新布展。父子俩经过多日的忙碌,总算把一切安排就绪,李化璟坐在台阶上,拍着酸痛的双腿,长长舒了一口气。

那天晚上,父子俩正在吃饭,李春明的手机响了,是一个朋友想高薪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去工作。李化璟两眼直勾勾瞅着儿子,含在嘴里的菜忘了咀嚼。李春明挂断电话,微笑着说:“爸,您放心吧,我不走了。”

“那你怎么还跟人家说考虑考虑?”

“爸,人家是一番好意,我一口回绝显得不好。明天我就给他回复,说我家老爷子离不开我,以后我就帮您管理纪念馆了。”

李化璟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他呵呵笑着说:“拿酒去,咱爷俩儿喝两盅。”

李春明说:“爸,你不是不让我喝酒吗?”

李化璟说:“今天高兴,破个例,庆祝一下。”

那天晚上,李化璟睡得特别踏实。听着他均匀的鼾声,李春明想,老爷子终于放心了。

从此,这父子俩共同管理起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李化璟负责新馆,李春明负责旧址。父子俩配合默契,闲暇时,李化璟喜欢坐在指挥部旧址院里的石榴树下,给李春明传授讲解的经验。看着儿子讲得越来越好,他特别高兴,总是笑呵呵地说:“有了合格的接班人,我就是死也能闭上眼了。”

随着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已经成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众越来越多,讲解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耄耋之年的李化璟更加吃力了。

2022年,李春明接替了纪念馆的所有工作,像当年挺身而出的父亲一样,义务肩负起这座纪念馆馆长和讲解员的重任。李化璟不再为观众讲解,但他还是经常走到纪念馆,打扫卫生,旁听儿子的讲解。他最爱干的活,是反复擦拭纪念馆院中那尊聂荣臻手牵美穗子的雕像。他总是擦得很仔细,连雕像衣服皱褶里的灰尘,也要小心地擦干净。李春明每次看到父亲颤颤巍巍地站在凳子上擦拭雕像,都会着急地提醒:“爸,您都多大岁数了,还爬高上低的,摔着了怎么办?”

每逢此时,李化璟就会笑着解释道:“养成习惯啦……和聂帅说说纪念馆的事,聊聊咱村的变化,我这心里可舒服了。”

父亲走后,李春明愈加理解了父亲的信仰。望着漫天飞雪的太行山,他认真地说:“父亲走了,守护纪念馆的接力棒传到我这儿,我会守护好这块阵地,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