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广播剧《千里江山图》赴“声音与文学之约”
不久前,上海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获颁茅盾文学奖。而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侧耳工作室根据原作改编、制作的同名广播剧也全部更新完成,并收获了不少好评。截至11月29日,广播剧《千里江山图》在喜马拉雅平台的站内累计曝光量达7350万,播放量突破279.2万。在获得有声图书-新品榜最高排名第1位的同时,也得到了高达9.6的听众评分。
12月3日晚,广播剧《千里江山图》演读会在苏州河畔的沪上百年建筑上海邮政大楼上演。侧耳工作室的新闻主播们携手专业院校教师,通过当下流行的“演读”方式,让现场百余名观众沉浸式感受这部作品的文学魅力和专业有声表达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此次演读会精选了广播剧中发生在上海、南京、广州三地的四大主要场景,包括《诊所》《趟栊门》《戏院》《墓地》《黄浦江》等在内十幕重头戏。编剧、导演王幸不仅在广播剧的基础上对台词和表演进行了舞台化的加工,对每位演员的着装打扮也提出了尽可能贴合时代特性与人物特征的要求,现场还配以现场灯光、声效、音乐、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多位听众感叹:“和广播剧完全不一样,人物角色就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这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太过瘾了。”
几周前,当走出录音棚没多久的几位新闻主播得知要通过演读的形式直面听众,便立刻找回了录制广播剧时的紧迫感。侧耳出品人、广播剧《千里江山图》制片人印海蓉对演读会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次不是对着话筒用声音表演,而是面对观众演读。大家不仅要熟悉自己的台词,更要熟知其他演员的词”。“录广播剧时说错了可以重来,现场演读可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陈千里的扮演者邢航感慨。
作家孙甘露对这部同名广播剧青睐有加。他坦言,自己就是听着广播长大的,广播也影响着自己的写作方式。“声音是一种特殊的样式,它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直至今天,边写边读依然是他创作过程中的一种习惯。而在现场领略了这场生动的演读会后,孙甘露更是对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感到惊喜。“虽然导演只摘取了广播剧中的片段,但一气呵成的演读让我仿佛看了一场完整的演出。”
对于一个个自己创作过程中再熟悉不过的角色,孙甘露也笑称,主播们的演绎不仅赋予了这些角色新的生命,有的甚至还超出了自己起初构思人物时的想象。“SMG的主播们既是用声音在塑造人物,再现这段值得被铭记的革命历史,也鲜活地展示了自己在新闻播报之外的能力与才华。我期待他们未来能更多地推出同类演读活动,让更多人可以体验到这种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魅力。”
来自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原创基地的佟鑫是中国首届“金声奖”得主,也是资深的广播剧制作人。佟鑫坦言,在这部剧开录前,自己并不看好新闻播音员能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人物。“当我听了这部剧并如饥似渴地追下去时,已经完全忘了这是SMG新闻主播在广播剧领域的首次尝试。这让我感叹,他们对于业务的钻研和对做好这件事的决心、毅力和勇气。”
在喜马拉雅平台,更多听众通过评分和留言的方式表达对广播剧的喜爱。有的听众感谢主创团队能通过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传递时代新声,也有听众期待能在新的舞台上看到新闻主播们的风采。